彌勒會見記

圖書名稱

《彌勒會見記》是維吾爾族第一部戲劇文學

圖書內容

該原始劇本殘卷1954年在新疆哈密縣一座古房廢地中發現。據有關專家考證,劇本《彌勒會見記》是公元8世紀中葉,由聖月菩薩大師依據印度原本譯成古代焉耆語。後又由智護法師從古代焉語翻譯為突厥語。《彌勒會見記》共分二十八幕。第一幕為序幕,第二至二十六幕為正文,第二十七幕為尾聲。第一幕,即序幕的內容為:佛教教義的說教、宣講。第二至二十六幕正文,主要描寫了未來佛彌勒的不平凡的一生。《彌勒會見記》的場景安排緊湊,結構嚴謹,貫穿過渡自然。語言古樸典雅,對話具有個性特徵,富於動作性。塑造了釋迦牟尼、彌勒、跋多利婆羅門、王阿那律、摩訶羅倪等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彌勒會見記》作為演出劇本來說,寫作技巧已發展到一定高度,與現在舞台劇演出本十分接近。它能把人物對話和舞台指示用不同顏色的墨色標寫區分開來。在《彌勒會見記》中,每幕前都用紅墨標寫出了演出該幕的場景說明和人物的神情、動作等。《彌勒會見記》不僅是我國維吾爾族的第一部戲劇文學作品,同時也是我國民族現存最早戲劇文學作品。在我國文學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戲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