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鄉

張龍鄉

張龍鄉位於內黃縣縣城西北3公里,東鄰馬上鄉,西鄰衛河與石盤屯鄉相望,南與城關鎮、東莊鎮毗連,北界衛河與楚旺鎮為鄰。面積4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轄21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8900戶,35333人,其中非農業704人。耕地4.3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2畝。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5513萬元。張龍鄉因有4個張龍村,鄉政府駐大張龍村而得名。

張龍鄉張龍鄉
張龍鄉位於內黃縣縣城西北3公里,東鄰馬上鄉,西鄰衛河石盤屯鄉相望,南與城關鎮東莊鎮毗連,北界衛河與楚旺鎮為鄰。面積4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轄21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8900戶,35333人,其中非農業704人。耕地4.3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2畝。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5513萬元。張龍鄉因有4個張龍村,鄉政府駐大張龍村而得名。

歷史沿革

張龍鄉張龍鄉特色產業
大張龍村因原有九龍廟,張姓人居多,張龍鄉因有4個張龍村,鄉政府駐大張龍村而得名。後來村莊擴大,改名大張龍,現系政府所在地。民國時曾劃屬內黃縣第五區,1949年以後隸屬第二區,1957年撤區並鄉,建立區級建制的張龍鄉。
1958年改為張龍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張龍鄉,鄉政府駐大張龍西頭路南。1992年初,鄉政府遷至安(陽)濮(陽)公路東側現址。境內東有張(龍)馬(上)溝,西有杏園溝等排水溝渠。2006年,全鄉有機電配套水井1050眼,農村年用電量1071萬千瓦時。

行政區劃

張龍鄉轄21個村:
田達村石盤村西張龍村申張龍村東沈村西石盤村
杏園村中流河村吳野羊村李樓村北流河村林子村
北羊塢村范羊村張野羊村大張龍村馬野羊村丁張龍村
南羊塢村西沈村翟野羊村

區域人口

張龍鄉張龍鄉人口統計
張龍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3502
17003
女 16499
家庭戶戶數 7969
家庭戶總人口(總) 33444
家庭戶男 16966
家庭戶女 16478
0-14歲(總) 8599
0-14歲男 4639
0-14歲 3960
15-64歲(總) 22401
15-64歲男 11258
15-64歲女 11143
65歲及以上(總) 2502
65歲及以上男 1106
65歲及以上女 139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3233

交通發展

交通通訊 :安(陽)濮(陽)公路斜穿鄉境東部,鄉村柏油路有張(龍)沈(村)、張(龍)石(盤屯)、張(龍)范(羊)、張(龍)流(河)、范(羊)北(羊塢)等,全長42.2公里,現已實現村村通,全鄉22個自然村的街道全部硬化。通訊網路齊全,程控電話裝機4995部。

農業發展

張龍鄉張龍鄉農業經濟
張龍鄉西沙東鹼,中部、北部多為兩合土和清沙地,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改良,現在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2000年糧食總產2019.4萬公斤,單產375.5公斤;棉花總產33萬公斤,單產95.7公斤;油料總產414.9萬公斤,單產341.1公斤;蔬菜總產12102.8萬公斤。
張龍鄉四措並舉推進農業經濟工作上台階。一是以區為單位實施鄉幹部對戶幫扶、政府貼息等扶持措施,年內新增4個溫棚瓜菜50畝園。二是積極引導農戶擴大養殖規模,發展小區養殖,年內新建4個畜牧養殖規模廠,4個畜牧養殖標準化小區。三是認真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完成8個圍村林建設,並確保成活率達到100%。同時,要完成120畝的紅棗密植園建設。四是大力推進沼氣建設。對於新建沼氣戶每戶獎現金150元,通過獎勵措施,年內完成新建1000池建設任務。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完成了全鄉大宗農作物無公害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優質小麥、棉花、花生、尖椒等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攀升,溫棚瓜菜呈現出成方連片、規模化發展的強勁態勢,紅棗產業、林果業、畜牧養殖業迅猛發展,成為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2004年糧食總產19196噸,單產426 公斤;棉花總產187 噸,單產108.4公斤;油料總產4778噸,單產452 公斤;蔬菜總產109842噸。蔬菜是張龍鄉農業種植的主導產業,尖椒、番茄、早春白蘿蔔是蔬菜的主導產品。通過推廣多模式種植,達到全年生產,蔬菜年種植面積達2.9 萬畝左右,平均畝效益在4000 元以上。從99年以來連續五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優質蔬菜特色鄉鎮”。

鄉鎮企業

張龍鄉張龍鄉大學生村幹部
張龍鄉鄉鎮企業主要企業有棉花、化紡、麵粉、水泥予制、農副產品加工等,另有個體工商戶164家。其中農副產品加工,年產粉皮750萬公斤;“花生炒貨”、“滿口香”、“天香”牌黑白瓜子等,年生產量5萬公斤以上,在周邊地區頗享盛譽並已進入大中城市超級市場,銷售旺季供不應求。2004年鄉鎮企業總產值7312萬元(不含個體工商戶)。
糧食的增產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推動了畜牧養殖業的發展。該鄉現在已形成了北部以杏園、田達為中心的肉蛋雞發展基地,僅杏園一個村就有養殖戶百餘家。南部以中、北流河為中心依靠澱粉棄渣養豬形成生豬發展基地,北流河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全鄉現有自繁自養二級豬場16個。西部以東石盤為中心的肉牛養殖已初具規模。2004年,全鄉家禽(主要是雞)當年出欄31 萬隻,年末存欄60萬隻;生豬當年出欄8 萬頭,年末存欄3萬頭;肉牛當年存欄761 頭。

文化教育

張龍鄉內黃縣張龍鄉丁張龍國小
張龍鄉境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處;北羊塢村西衛河中漢代漢墓群,東沈村有沈佺期故里碑。2004年,有線電視開通8個村,全鄉電視普及率99%。民間業餘藝術團體有秧歌、高蹺等。在全縣匯演時多次獲獎。野羊村是絲織品“內黃絹”的傳統產地,唐代曾作貢品。
張龍鄉各學校:
內黃縣張龍鄉丁張龍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三也羊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東沈村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東石盤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中流河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北流河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北羊塢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南羊塢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大張龍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杏元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田達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申張龍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第一中學
內黃縣張龍鄉第三中學
內黃縣張龍鄉第二中學
內黃縣張龍鄉翟也羊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聯合中學
內黃縣張龍鄉聯合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范羊小
內黃縣張龍鄉西張龍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西沈村國小
內黃縣張龍鄉西石盤國小

鄉鎮領導

張龍鄉 張龍鄉黨委書記 劉宇英

(圖)張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司心宇

張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司心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