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張遠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張遠航,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2015年12月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主要關注的領域在套用層面上主要是城市和區域的空氣品質的控制和改善,在大氣污染形成機理層面上包括臭氧化學和氣溶膠化學。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模式模擬和外場觀測。也有部分實驗室的工作開始展開。在過去多次珠江三角洲大型外場觀測的基礎上,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之前多年的積澱,本研究小組在區域臭氧形成機制,大氣氧化性和氣溶膠的光學性質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結合之前多年努力形成的研究平台和積累的研究經驗,本研究小組正致力於打造一支少而精的研究團隊,爭取在未來若干年中獲得更大的成功。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學習經歷

張遠航張遠航
1975-1978,就讀於重慶市城口縣中學
1978-1982,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本科
1982-1985,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碩士
1987-1990,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經歷
1993-1995,荷蘭能源研究所博士後
1985-1987,中科院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
1990-1993,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1993-1995,荷蘭能源研究所訪問學者
1995-1996,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大氣化學研究室主任
1996-2002,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系主任
2002-2007,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
2007-,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

擔任職務

兼任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暨環境科學類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環境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會化學與環境學部國家代表,
聯合國環境署大氣棕色雲研究計畫科學工作組成員。

研究方向

1基於觀測的模式模擬(ObservationaBasedModeling)
三維空氣品質模型(AQM)可以對區域尺度上的臭氧水平進行診斷和預測,從而形成臭氧削減和控制政策的科學基礎。但是三維空氣品質模型的模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誤差來源主要包括源清單的準確程度、氣象場的擬合情況及反應機理的正確程度。所以使用三維模型的模擬結果作為控制政策的基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Oreskesetal.,1994)。基於歐美地區大約30多場以臭氧形成機制研究為中心的大型外場觀測的NARSTO評述專輯討論認為:結合基於觀測數據的分析方法(ObservationaBasedMethods)和三維空氣品質模型的模擬將得到有效的、具有較小不確定性的區域尺度的臭氧與前體物(O3,NOx)的回響關係(Kleinmanetal.,2000;Hidy,2000)。
2三維空氣品質模型(3D-AirQualityModel)
空氣品質模式是研究大氣污染的有力工具,從模式套用上看可以分為科學研究和實際套用兩個方面。對於前者,空氣品質模式可以用來模擬城市和區域範圍內對流層污染的發生過程,探討污染物的產生機制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在套用層面上,空氣品質模式被用於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決策與規劃之中;在套用層面中,空氣品質模式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進行空氣品質預報。
3大氣氧化性(AtmosphericOxidation)
60年代初期,Leighton(1961)對污染大氣邊界層中的研究總結指出,OH和HO2自由基的催化機制可能是光化學煙霧形成的核心機理。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催化機制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具有全球尺度上的重要性。1971年,Levy(1971)在1950~1970年間大氣化學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清潔背景地區,提出了包含O3-H2O-CO-CH4-NOx的光化學機制。此模式估算出了很高的OH和HO2及RO2自由基濃度,使得它們在整個對流層的氧化性問題和臭氧生成的問題上取得了關鍵性地位。國際上一般討論的大氣氧化性問題主要指的是OH自由基形成的氧化性。對於大氣氧化性的研究,包括對於全球水平的OH自由基的估算,氣候變化問題;在區域尺度的估算,臭氧生成問題;在局地尺度的直接測量和模式模擬,測試現有的對流層大氣化學機制。對於大氣氧化性的研究,主要還是以局地尺度為基礎,測試現有的由HOx自由基構成的快反應動力學機制;今後的數十年中將由小及大,由多處局地的結果,逐漸推廣到全球大氣化學的尺度。從而獲得對大氣氧化性的完全性認識,也是未來真正了解氣候變化原因的關鍵一環。
4大氣氣態亞硝酸的測量(MeasurementofAmbientHONO)
5氣溶膠的光學性質(OpticalpropertyofAmbientAerosols)
6氣溶膠的核化機理(NucleationmechanismofAerosols)

主要成就

主持和完成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課題“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與示範”和“大氣有機物的源解析技術”,
廣東省政府重點課題“珠江三角洲空氣品質研究”和“珠江三角洲環境規劃之大氣污染防治規劃”,
科技部專項“北京市大氣污染的成因和來源分析”,
聯合國發展署(UNDP)課題“廣州NOx污染控制能力建設”等。
目前主持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的立體觀測及污染過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北京大氣中HONO的污染狀況、
收支及其在光化學煙霧生成中的作用(”和863計畫“十一、五”重大項目“重點城市群大氣複合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集成示範”之課題“區域大氣複合污染的模擬、預測技術及套用”,
並擔任863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
近5年發表論文60餘篇,研究成果獲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二等獎三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