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宏

張葉宏

張葉宏,男,1973年6月出生, 2004年10月轉業到丹陽市局延陵派出所,現為鎮江市公安局延陵派出所副所長兼轄區聯興村社區民警,從事公安工作以來,從社區民警、社區警務隊長到副所長兼社區民警,多年來,他一刻也沒離開過社區警務一線,紮根百姓,把百姓當‘親人’看待,親民、愛民、為民,和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被轄區民眾親切的稱為“親人”民警。近年來,先後被評為“基礎工作崗位能手”、 “綜治和平安建設先進個人”、“十佳軍轉幹部”、“‘111工程’優秀民警”,榮立三等功一次,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和受到嘉獎。

基本信息

百姓信賴的“貼心民警”

張葉宏說:“既然選擇了人民警察這個職業,就要做好人民的公僕,心繫民眾、服務民眾,做民眾的貼心人,盡力為民眾化解難事、急事。”為此,他喊響了“有困難找警察”的口號,公開了他的聯繫電話,並保持24小時暢。針對入戶調查難,民眾對公安民警思想認識的誤解等問題,張葉宏著力調整自已的工作方式,著力調和、密切警民關係,很快解除了村民的這種心慮。他與村民的交談都是從村民衣食住行講起,從村民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講起,從鄰里關係是否和諧講起,堅持從村民的家事小事入手,帶著誠摯的態度,心平氣和接近民眾,言語行動上尊重民眾,拉近與警務區民眾的距離,與村民建立起朋友關係、魚水關係。

“原來一到颳風下雨天,陰暗潮濕的危房讓我住著擔心,晚上睡著憂心,看著愁心,自從張民警幫我解決了這個難題,現在我住得放心,睡得安心,看得舒心。”這是松卜村五保戶、71歲的孤寡老人林成保逢人就說的一句話。張葉宏在入戶訪查中了解到林成保老人住在一間屋頂漏雨、牆壁脫落、地面潮濕的破土危房內,每逢雨天,雨水滲入房內,隨時可能有倒塌的危險,危及到老人的生命安全。張葉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及時將情況向當地黨委政府和派出所領導反映,並積極爭取轄區企業的援助支持,最終在當地黨委政府、派出所民警和企業主中籌集愛心資金3000餘元,自己還投工投勞,為老人的危房進行牆壁白化、門窗亮化、地板硬化等“三化”的改造,還為老人接上自來水。張葉宏親民愛民,關心孤寡老人生活的舉動受到當地民眾高度讚揚。

“哪怕只是提一個‘雪’字,全家人都會想起張警官。”年近花甲的柳茹村村民田金仙永遠也忘不了2008年1月28日那場大雪,因為孫兒小宇就是在那天凌晨,“闖過”漫天飛雪,驚險降生。大雪連下好幾天,兒子又在外地部隊服役,好在兒媳預產期還有些日子,老實巴交的田金仙和老伴守著兒媳,期盼著能挺過這場大雪。可偏偏在那天凌晨時分,兒媳突然陣痛。越來越明顯的分娩跡象,讓老兩口頓時慌了手腳。“電話都打遍了,找不到一輛車。”許諾重金也無人願冒險,絕望之際,老兩口試著撥通了張葉宏的手機,對方表示馬上就來,可他們還是很不放心。特別是等了一個多小時也沒動靜。後來他們才知道,在那一個多小時裡,張葉宏和聯防隊員經歷著怎樣的艱險。雖然派出所距離田金仙家僅有6公里,可由於大雪封路加上冰凍,警車無法快速推進。特別是通往田家最後的近百米路幾乎被積雪和冰塊徹底封死,是張葉宏等人用鐵鍬一寸寸鑿開路。在去往醫院的路上,張葉宏等更是多次下車,用鐵鍬砸,用雙手扒,足足花了近四個小時,才把載著產婦一家的警車半開半推地駛入醫院。很快響亮的哭聲傳來,母子平安。“老遠,就喊他警察叔叔。”田金仙說,如今孫兒小宇已滿三周歲,和經常到村里走訪的張葉宏特別親昵。

“想不到現在政府部門辦事這么快,終於了卻了我多年來的一樁心病啊 !謝謝……”近日,家住延陵鎮聯興村的8旬老太鄒二青激動地從社區民警張葉宏手捧著新辦的戶口簿,老淚縱橫地道謝。原來,近年來鄒二青老太常常為戶口一事而鬧心,其兒子在江蘇宿遷工作,常年很少有時間回家探望老母親,而老伴於2002年去世,之後獨自生活至今。今年人口普查時,普查人員意外發現鄒二青老太居然一直沒有戶口。面對普查人員的詢問,鄒二青老太則解釋說,自己1996年曾經想把戶口遷到家住宿遷的兒子那裡,後來因為生活瑣事將該事遺忘了。其實,這些年來她也一直為戶口的事而鬧心,但沒有牽扯到什麼利害關係也就一直沒有去辦理,現在戶口問題越來越重要,領取政府補貼等都離不開身份證。聯興村委會和延陵鎮有關部門獲悉鄒二青老太的特殊情況後,都決定對她進行特殊照顧。因此,鄒二青老太也沒有正而八經地辦理過戶口,長期以來,這就成了她的一塊心病。2010年底,張葉宏詳細了解情況後,得知其是當年將戶口遷出,但一直未到對方落下戶口,形成了多年的“黑戶口”,因此二話沒說就到檔案室查詢檔案底冊。經過一小時的耐心找尋,戶籍民警終於在檔案底冊中查到了鄒二青老太的信息,遂根據底冊和相關政策為其補足了相關證明,第二天就為老人恢復了戶口。

近年來,張葉宏先後主動上門為民眾辦理戶口、身份證等事項200人次,救助民眾30人次。

名符其實的“代理家長”

延陵鎮是丹陽的茅山老區,經濟欠發達,近年來,農村不少青壯年夫婦外出務工,家中留下老人照顧孩子的“空巢”之家,留在家裡的孩子有一個新名字--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關愛,這些留守兒童常常厭學而導致誤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現象。於是張葉宏就會同當地婦聯等部門對轄區內的這些留守兒童一個一個地全部記錄在冊。他時常看望這些孩子,從自已微薄的工資里擠出資金,購買一些文具、書籍送給孩子們,並經常幫助輔導學習,集中對這些孩子進行法律知識以及安全防範等教育,讓留守兒童在父親外出的情況仍然感受到父愛母愛。為此,張葉宏贏得了一個“代理爸爸”的稱呼。

聯興村留守兒童小姜與年邁的爺爺居住,平時缺少管束,使他形成一種少言好鬥的不良性格,學業近乎荒廢。張葉宏知道這情況後,他一有時間就上門耐心細緻地教導,幫助小姜樹立理想,投入學習。經過他三番五次的關懷過問下,小姜性格逐漸開朗了許多,成績也提高了。現在的小姜逢人就說:“雖然我的父母外出務工,不在身邊,我沒有享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但有警察叔叔在關心和愛護著我,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驕傲”。

84歲的貢少龍也是柳茹村村民。要不是他自己提起,真無法把精神矍鑠的他與剛剛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的孤苦老人聯繫到一起。去年,身患尿毒症的兒子撒手人寰。留下深深傷痛的同時,也留下一筆10多萬元的債務。更糾結無助的是,爭氣的孫子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卻面臨著無錢去上的困境。“在很多人眼裡,我們家完了,親戚朋友誰還敢借錢呢?”就在這時,張葉宏匆匆上門塞給祖孫倆1000元錢,讓他們別放棄,又幫忙跑村里、跑民政,幫辦助學貸款。“實話實說,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可老人深深知道,正是這位不沾親不帶故的張警官,讓他們祖孫倆和親戚朋友們又一次看到了老貢家的希望。

2007年底,貴州籍13歲女孩龍艷由於家庭變故,流落至延陵鎮聯興村時,被該村一心生歹念的村民軟禁在家,張葉宏在入戶調查中發現這一情況後,將小龍艷解救了出來,歹徒也被繩之以法。案件雖然告破了,小龍艷的去留卻成了派出所的一大難題。因為其老家在大山深處,與當地的集鎮相隔90多公里,通訊極不發達,儘管與當地派出所取得了聯繫,但由於天氣原因根本無法進山,小龍艷一時成了無家可歸的孩子。為此,張葉宏建議將小龍艷收留了下來,專門為其騰出了一個房間,主動買來了床、被褥、衣物等,給其在派出所里安了一個臨時的家。平時除了照顧其日常生活,還找來書本輔導其學習。因其身心都曾受過重創,張葉宏多次與她談心和交流,幫助她消除心裡的陰影。每逢周末,張葉宏還把她帶回自己家,像自己的妹妹一樣照顧她、愛護她。幾個月下來,原本瘦小的她長胖了許多,臉上也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喜悅,小龍艷把派出所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張警官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幾經周折,張葉宏最終通過小龍艷家鄉的派出所與其親屬取得了聯繫,並與當地政府部門協調,妥善安置了這位可憐的小女孩。穿上張葉宏為她買的新衣服,龍艷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列車即將開動時,她從窗戶里探出頭對送行的張葉宏說:“張叔叔給了我家的溫暖、家的溫馨,我會想念這個家的。”2008年3月,現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在任省公安廳廳長期間,赴丹調研回應人民民眾對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春風行動”等課題時,對此事予以了充分肯定。

近年來,受過張葉宏救助、幫助的貧困學生,“問題少年”達30人次,無私資助現金10000餘元。

百姓身邊的“平安使者”

張葉宏的轄區包括聯興和松卜兩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2000多人,暫住人口2000多人。地處茅山老區同時也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治安形勢比較複雜。

張葉宏深知,轄區的治安環境關係到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防範、打擊違法犯罪是營造社區良好生活環境的根本。為此,他經常加班加點,一有空閒時間就深入社區,主動與民眾打成一片。儘管有人對他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這樣挨家挨戶地做工作,太浪費時間了,值得嗎?有用嗎?”張葉宏笑著說:“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強警固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依靠民眾,走民眾路線始終是我們公安工作的方針,兩者並不矛盾,只要民眾接受我,人民歡迎我,就是值得。”

當前矛盾糾紛調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警民關係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張葉宏同志掌握好調處矛盾糾紛工作技法,解決了一大批民間民事糾紛。碰到對公安機關有成見的村民,難以直接與之溝通時,張葉宏通常是找到該村村民擁護、尊重的村幹部和德高望眾者,由他們帶上門,以情感人,以心交心,打消成見,冰釋前嫌。並設身處地的為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每年的夏收秋種時節,都是農村各類矛盾多發的季節,張葉宏總是深入田間地頭,在第一時間解決好各類矛盾糾紛。今年6月,張葉宏在轄區蒯莊村入戶訪查時,突然聽到有人吵架,出於職業的敏感,他循聲而往,發現在村邊農田處兩位百姓正在推搡拉扯。經了解,兩位百姓因田間引水問題引發爭執。張葉宏就坐在田間地頭對他們的事進行調解,化解糾紛,最終使得兩人握手言和,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用當事兩方的話說,一個警察,能在田間地頭為我們解決矛盾糾紛,我們真的很感動,沒有理由不調和啊。用張葉宏工作過的社區幹部說的話是,自從張警官來到我們村,治安狀況大大改善不說,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和村幹部之間的關係都和睦了許多,因為他總能化解誤會,使我們相處如一家人。

最大限度的防止可防性案件的發生,形成做到點、面、體的立體防控網路,保護百姓的財產安全,是張葉宏在社區警務工作中的最大的一個心愿。在走訪居民和採集治安信息過程中,針對轄區內人戶分離、房屋租賃及外來人口愈來愈多,對人口的管理也愈來愈複雜。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對人員住戶進行了匯總分析,並用不同的標誌將每戶人員按照常住、人戶分離、房屋租賃和外來人口等情況進行分類收集整理,建立了便於管理的一整套基礎手冊型資料。同時爭得轄區內老黨員、老幹部的支持,物建了近百名治安信息員,聘請了16名義務巡邏員,將他們4人一組,對轄區進行切塊負責、承包防範。除不斷對治安信息員和義務巡邏員進行防範知識和防衛技巧培訓外,還利用警方提示、警民肯談等方式,及時報導發案情況和預警信息。大力推行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時“全天候”防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5月的一天,張葉宏接到村民的反映,說有人在該村推著一輛電動車轉悠,並有向村民低價兜售的表現,張葉宏立刻趕到現場,嫌疑人見到民警來後連忙棄車逃跑,張葉宏緊追不捨,不顧路滑跌倒後的傷痛,在村民的協助下將嫌疑人生擒。原來,這是一名外地犯罪嫌疑人盜竊電動車後,將車騎到偏遠農村向村民兜售,沒想到高度警惕的村民讓他失了足。事後,村民無不誇他是社區平安的“守護神”。在社區群防組織正常開展工作的情況下,該同志針對轄區工業企業集中、工業園無專職巡防力量的實際,積極取得轄區單位領導的支持,擴大保衛力量,選擇企業中素質高、身體條件好的人員組成了1支工業園巡邏隊,每天由民警帶隊在園區巡邏,既提高了預防犯罪的能力,又密切了各單位的關係,有效地預防了各類違法犯罪的發生。工業園區的發案率與巡邏隊成立前相比下降了近30%。針對轄區內重點要害部位多,定期對重點要害部位的安全防範設施進行檢查,近年來先後發現安全隱患100餘處,提出整改意見80餘條,同時經常性的對轄區內務工人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了暫住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律意識、安全防範意識。目前轄區重點單位和重點部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實面達100%;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經過努力可防性案件,轄區已經連續八個月零發案,轄區的發案數同比去年下降了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