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墳墓

張良墳墓是漢室留侯張良的安息之地,位於張家界。

張良墳墓

在人間仙境張家界,有一天下奇觀——水繞四門。其西北角香爐岩荊棘雜樹叢中,凸現一個舊土堡,乃漢室留侯張良的安息之地。墳塋雖毀,布滿苔蘚的《張良之墓》墓碑仍在。據說張家界名稱的由來,乃張良所賜。而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引《括地誌》云:“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
張良究竟葬在何處?在沛縣還是張家界?
張良字子房,是漢室三傑之首。他總攬全局的戰略眼光和決勝千里的超人智慧,為建立強大的漢皇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一代文宗蘇軾在其《留侯論》中稱頌他有“蓋世之才”。但他在漢朝建國以後,卻沒有擔任什麼具體的顯官要職。身體有病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信奉道家,淡於名利,對同君主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有清醒的認識。他只求頤養天年,不願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他把自己的退隱思想用“學辟穀,導引輕身”加以掩蓋,並自述心志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於是,退隱驪山西麓的密林中,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專習道家導引之術,雲遊山水之間。

相關歷史

公元前195年4月,漢高祖劉邦駕崩,漢惠帝劉盈即位。劉盈“人為仁弱”,朝廷實權操在呂后手裡。呂后對張良曾設計保太子之功感激不盡,對張良帷幄運籌、決勝千里的超人才智更是由衷佩服。她設盛宴把張良召進宮來,希望張良出山輔佐惠帝,起衰振懦,扶上正道。對張良的學道之舉不以為然,勸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並“逼”著張良喝了美酒,吃了山珍海味。張良回去後,上吐下瀉了一番。他對呂后太了解,以他的精明洞達,豈能不會預見到日益壯大的呂氏集團與根深蒂固的劉氏集團將會有一場流血拚殺!對呂后請他出山扶持惠帝之舉,他不敢當面拒絕,請求容他回去仔細考慮一下。呂后不敢逼得太緊,答應了。可是張良回去後就在人間“蒸發”了。以致張良死在何年何月,史家也只能界定在公元前186—189年之間。總之,張良離開長安後,又悠哉了六至九年才離開人世。他到底哪裡去了呢?
回故鄉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或去封邑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都不大可能。因為他背著呂后離開長安的。按呂后的脾氣,你為我所用,可以感激涕零,屈尊下跪;膽敢陽奉陰違,推諉抗拒,就殺你的頭,滿門抄斬或夷你三族。韓信的鐘室之難並夷三族,就是她的“傑作”。如果她想到這個“蓋世之才”今後可能會為劉氏集團所用,與呂氏集團作對,就更不共戴天了!所以回故鄉、去封邑無異於自投羅網。只有可能追隨赤松子的仙跡,雲遊山水,歸隱林泉。“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故史家不僅搞不準他仙逝的年月,對他的遊蹤事跡也沒法記錄了,留下了歷史的空白,但人民沒有忘記他。
赤松子何許人耶?相傳為神農時雨師,後為道教所信奉,是一位仙化了的高人。在《淮南》、《路史》、《讀史方輿紀要》、《列仙傳》、《明統一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曾浪跡湖南。早在屈原的《遠遊》中就說:“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在南縣、華容、岳陽、瀏陽、常德、沅陵、澧縣、慈利、永定(今大庸)等地的府志、縣誌中,都有赤松子曾來遊歷的記載,留下了大量傳說和遺蹟。如南縣有赤松亭,亭內原有赤松子睡像,並有詠赤松子的對聯。不知何年赤松子來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大庸縣,先上張家界,再登天門山。見天門山孤峰聳天,充滿靈氣,就在此結廬居住、煉丹。迄今丹灶峰還留有丹灶。清代詩人葉守禮有詩詠曰:懸崖峭壁絕塵寰,上有仙人學煉丹。煉得丹成鶴已去,獨留丹灶在峰巒。
張良秘密從長安出走後,循赤松子足跡,也到了湖南。從一些府志、縣誌的記載中分析,他大概是沿漢水入長江過洞庭,先到湘北、湘中,再轉湘西的。岳陽、瀏陽都有相師山。據縣誌記載,是張良追隨老師赤松子足跡,在這裡瞻仰過老師的仙蹤遺蹟。又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了舜帝流放驩兜的崇山,再登與崇山相鄰的天門山,後又輾轉來到了青岩山。這裡神奇秀麗,別有洞天,正是張良尋求的“世外桃源”。遂在此結廬隱居下來,修行學道,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並賜名青岩山為“人間仙境張家界”,最後長眠在這裡。《澧州府志》、《永定縣誌》均載:“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蹟。”
耐人尋味的是,張家界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呂后發覺張良潛逃後,果然大怒。她根據地方官密報,得知張良隱居在青岩山,遂下密詔給武陵郡太守發兵三千捉拿張良。張良率弟子、山民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糧盡彈絕,眼看圍困的山寨被攻破,張良師父黃石公前來助戰,迫使太守退兵。這個山寨後被取名黃石寨。張良去世後,呂后還下密詔令武陵郡喬太守到張家界尋找張良墓冢,但沒有找到。因張良的子孫為防官府掘墳毀冢,把張良遺體葬在水繞四門西北角100米處很高的香爐岩上,要幾經攀緣才能爬上墓地。這裡風景極佳,也十分隱蔽。以致年長日久,連張良的後人都茫然了。後經一位陰陽先生反覆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