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浦鎮

張浦鎮

張浦鎮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位於上海、蘇州、崑山之間的三角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重要城鎮之一。張浦鎮行政區域116.27平方公里,25個行政村。2010年,張浦鎮人口有6.6萬。張浦形成了“甲魚、西瓜、蘑菇、花卉苗木、傳統水產、無公害糧油”六大農業特色產業。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工業產值423億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從趙陵山出土的文物鑑定,新石器時代晚期,張浦鎮已有人類活動。

春秋晚期(約公元前500年)本境屬吳國地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本境屬會稽郡婁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本境屬吳郡婁縣。

梁大同二年(536年)婁縣改名崑山縣,本境屬之。

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崑山設九鄉,本境屬全吳鄉第五保。

明時沿宋制。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崑山之半置新陽縣,全吳鄉第五保仍屬崑山縣治。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全吳鄉第五保改稱張浦鄉。

民國初(1912年),張浦為縣屬鄉。

民國十二年(1923年),縣建閭、鄰制,轄張浦、陳墓、甪直3鎮及周巷、大慈、尚明甸、杭上、渡頭、張家厙、孟子浜7鄉,計351閭、1709鄰。

民國十八年(1929年),江蘇省頒發《縣組織法》,張浦、甪直(昆屬下塘、今南港鄉,下同)兩鄉合為第七區。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張浦屬第六區。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1935年),廢閭鄰制,建保甲制,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第六區轄76保、828甲。

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1938年),推行城鄉坊村制,張浦為縣屬鄉。

民國三十年三月(1941年),第六區轄3鎮7鄉,計89保、972甲。

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1942年),第六區轄張浦、甪直、周巷、渡頭4個鄉鎮,計33保、348甲。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1945年),第六區轄張浦、陳墓、甪直3鎮及周巷、大慈、杭上、尚明甸、孟子浜、張家厙、渡頭7鄉,計79保、842甲。同年12月,第六區定名為張浦區。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47年),原正儀區併入張浦區。是年12月,張浦為縣屬鄉。

1949年初,實行“民眾組訓”縣下設5督導區,張浦屬第四督導區。

1949年5月14日,張浦解放。

1951年6月1日,縣調整區劃,吳淞鄉劃入張浦區。

1954年,縣改劃8區,張浦區併入茜墩區,張浦為小鄉。

1956年9月,縣撤區並鄉,張浦為縣屬鄉。

1958年9月17日,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南港鄉併入張浦鄉,成立張浦人民公社。

1962年3月,調整公社規模,南港、大慈從張浦劃出,分別成立公社。

1983年8月,政社分設,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張浦為縣屬鄉。

1988年6月20日,張浦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1949年初,張浦鎮轄張浦、甪直、大慈、陳墓、淀西5鄉。

1949年11月,張浦區轄張浦、甪直、大慈3鄉。

1950年1月,劃小鄉。張浦區轄張浦、趙浦、施條、周巷、逸涇、吳家、南港、安頭、唐村、稍里10個小鄉73個行政村。

1951年6月1日,吳淞鄉由正儀區劃入張浦區,張浦區轄11個小鄉、39個行政村。

1952年,張浦區轄13個小鄉,增加由淀西區劃入的大慈鄉和楊樹鄉,計92個聯村。次年又劃出這兩個小鄉。

2013年,張浦鎮下轄金華村、北村、張浦、涇上村、花園村、逸涇村、大直村、七橋村、趙陵村、趙浦村、金家莊、施家涇、吳家村、周西村、里巷村、施條村、岳浦村、三家村、馬車橋、張巷村、新塘村、新村、周東村等25個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浦鎮位於崑山縣城正南腹地。張浦鎮區域面積116.27平方公里

,距縣城10.5公里,全境南北最長處10公里,平均長8公里,東西寬處8.7公里,平均寬6.2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1°14′45″~31°20′18″,東經120°54′15″~120°59′53″。

氣候

張浦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地區,平均氣溫為15.2℃。每年1、2月份氣溫較低,一般在-4℃~-8℃,最低達-11.8℃,無嚴重冰凍。7、8兩月最熱,最高溫度在34℃以上,個別年份最高日溫度達37.9℃,平均降雨量1052.9毫米。

地形地貌

張浦地處太湖流域沖積平原的東部,呈不規劃多邊形,太湖總面積49.9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84%,水面積占16%。田面高程(吳淞江零點,下同)90%在3.3~3.5米之間,平均高程3.45米,屬昆南半高田地區。全境地勢平坦,自然坡度較小,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稍高,北部、東部沿吳淞江一帶較低。境內最高點9米(趙陵山遺址4000平方米),最低點2.7米(長江潭),大多呈碟形窪地。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51年土地改革時,張浦區有耕地面積83947畝。1959年,耕地面積為89762畝。1962年調整公社規模,耕地面積為48540畝,農業人口19439人,人均占有耕地2.5畝。1978年,耕地面積為48393畝,農業人口增至27936人,人均占有耕地1.73畝,比1962年人均減少0.77畝。1988年,耕地面積46989畝,農業人口28492人,人均占有耕地1.65畝,比1962年累計減少1551畝,人均減少0.85畝。1962~1978年的17年,每年平均遞減8.6畝,1979~1988年的10年間,每年平均遞減達140畝。2006年,張浦鎮土地總面積11626.8公頃。

動物資源

水生:翁眼魚、川條魚、鰻、黃鱔、螃蟹、鱉(甲魚)、黽、赤練蛇。

陸生:白頭翁、秤星蛇、蝮蛇、青梢蛇、稻蝗、蚱蜢、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葉蟬、飛虱、稻縱卷葉螟、米象、豆象、刺蛾、桃蛀螟、鳳蝴蝶、蟑螂、草蛉、蜜蜂、蚱蟬、牛虻、胡蜂、螻蛄、蜻蜓、螳螂、步行甲、蟋蟀、知了、蝙蝠、蜘蛛。

植物資源

花木類:月季、玫瑰、牡丹、薔薇、迎春、石臘紅、文竹、臘梅、水仙、菊花、美人蕉、千日紅、雞冠花、茉莉、大麗菊、萬年青、仙人球、仙人掌、仙人鞭、寶石花、牽牛花、鳳仙花、杜鵑花、夾竹桃、含羞草、菖蘭、楊柳、白榆、野榆、刺槐、椿樹、泡桐、水杉、刺柏、扁柏、馬尾松、雪松、梧桐、法國梧桐、苦楝、女貞、小葉黃楊、大葉黃楊、棕櫚、桂樹、木槿、楓楊、樟樹、廣玉蘭、桑樹、紫藤、杞柳。

野生植物:半邊蓮、金錢草、牛筋草、蒲公英、板蘭根、車前草、白菊花、馬齒莧、澤漆、野薔薇、益母草、地骨皮、魚腥草、地丁草、佩蘭、馬蘭頭、薺菜、菖蒲、艾蒿、薄荷、蛇莓。

人口民族

人口

1957年,張浦男性12113人,女性12337人,性別比例為98%。1962年,男性11035人,女性11530人,性別比例為95.7%。女性略多於男性。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性別比例開始轉變為男性多於女性。1966年,男性13180人,女性12964人,性別比例為101.6%;1975年,男性15824人,女性15324人,性別比例為103.2%;1988年,男性16549人,女性16499人,性別比例為100.3%,性別差數漸趨平衡。2007年,張浦鎮人口有100367人。2010年,張浦鎮常住人口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外來務工人員13萬人。

民族

張浦鎮內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其他民族人口極少,有少數回族人。

交通

張浦的交通運輸向以水路為主。1912年初,張浦始有定班航船通往外埠。30年代中期有輪船通航。陸上僅有幾條泥路通往市鎮。

建國後,利用河渠堆土鋪成一條條平直的鄉間通道,後來又翻建成機耕路或簡易公路。1982年,崑山至張浦公路正式通車。1988年,境內公路改澆水泥混凝土路面。2012年-2014的兩年間,張浦投資建設改造道路工程,其中包括東西方向主幹道港浦路改造工程。2014年,打通2條“斷頭路”對接市區道路 ,4月份完成港浦路全線貫通。

基本概況

江蘇省崑山市張浦鎮位於上海、蘇州、崑山之間的黃金三角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重要城鎮之一。張浦鎮行政區域116.27平方公里,下轄1個工商管理區、2個街道辦事處、5個社區居委會、1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6萬,外來人口近7萬。多年在兩個文明建設綜合考評中位居全市前列,先後被評為"蘇州市財政收入上台階先進鎮"。 2005年,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衛生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三項殊榮。這裡產業特色明顯,環境優雅。橫貫鎮域東西的機場路,把現代工業與生態農業自然分割,更顯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機場路為分界線形成了"南園北城"的城鎮格局。以"回歸大自然"為主題的丹桂苑,一年四季都可領略迷人風光;雙洋潭畔又有陽明山莊、太陽島休閒俱樂部,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經濟發展

張浦鎮張浦鎮

張浦已初步形成以電子咨訊、精密模具、新型建材、精細化工、彩印製版等為主的支柱產業,成功形成了"甲魚、西瓜、蘑菇、花卉苗木、傳統水產、無公害糧油"六大農業特色產業,有效實現了農民增收。可以說,張浦已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興業、實現夢想的首選之地。張浦始終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已發展成為崑山市經濟強鎮。張浦有效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連年被評為蘇州市財政收入上台階先進鎮。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2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12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7.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420元。已吸引了500多家外資企業註冊落戶,總投資40億美元,民營企業1995家,總投資60.4億元,形成了電子資訊、精密模具、新材料、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產業。開發建設,規劃先行。2002年邀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張浦鎮總體規劃;2004年,為適應張浦的快速發展,又邀請江蘇省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張浦總體規划進行修編,並對新鎮區控制性詳規進行修訂。根據規劃,以改善城鎮形象為抓手,以提高承載能力為目標,堅持基礎設施優先並超前投入,大力實施"造城計畫"。"西氣東輸"管道貫穿張浦鎮15公里,設有供氣門站,新建的住宅小區已經用上純淨的天然氣;有220千伏變電所2座,110千伏變電所3座,3.5千伏變電所2座,可以保證張浦鎮供電充足。以鎮區西擴為重點,投入資金10億多元,延伸了花園路、新吳街、海虹路,建設了港浦路、俱進路、銀河路,形成了完善的道路框架,實現了市鎮兩級主幹道的互相溝通。同時,大力推進城鎮綠化建設,全面實施"綠色家園"工程,新增綠化面積760萬平方米,鎮區綠化復蓋率32.6%,濱江路、南北公路、銀河路的綠化亮化,彩華公園、親和廣場等綠地建設成為張浦的特色景觀。在崑山各鎮中率先被評為"江蘇省綠化先進鄉鎮"。從2002年開始,張浦鎮以小城市功能進行定位,大手筆完成了"八大重點工程"。投資1億元建設張浦中學;投資1600萬元新建展藝國小(前身是周巷國小);投資1400萬元建成人力資源訓練中心;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公安政法大樓;銀河路景觀大道總投入6300多萬元,其中綠化資金約1500萬元,被列為蘇州市綠化重點工程;規劃建設了"新張浦人"居住中心,總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給外來打工者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居所;還有張浦新農貿市場的建設,來雅咖啡的成功引進,在全市及周邊地區鄉鎮中都是比較超前的。 優先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吸引了20多家優秀的房地產企業進駐張浦鎮,陽明山莊、太陽島別墅、清水灣別墅、鴻禧山莊、南洋花園、豐澤里、水秀庭院、益閔花園、銀鹿新城、新悅花園、錦繡港灣、菁華時代、恆源廣場、江南春堤、森隆·藍波灣、上海星城、長順楓情佳苑、銀河新都、碧水豪園等人性化中高檔生活小區已經建成或即將投入使用。七橋現代化先行村(名城花園)、南港蓮花苑、大市麗水灣周巷牡丹苑等動遷生活小區的加快建設,較好地推進了農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進程。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張浦鎮張浦鎮

清末民初,私人診所相繼行診。30年代為張浦中醫發展興盛時期,一時醫家薈萃達13人之多

。40年代初西醫漸入。1948年由鄉救濟院撥款,成立張浦第一所公立衛生機構——張浦鄉村衛生服務站。

到1988年,全鎮建有一所鎮級衛生院、24個村衛生室和5個廠(場)保健站。80年代起,普及孕產婦圍產期和兒童系列保健措施。2015年3月,張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醫務人員40名,設定了全科診療科、婦科、中醫康復科等12個科室,提供日間全科門診、醫技、輸液等基本醫療服務,以及計畫免疫預防接種、兒童保健、孕產婦檢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教育事業

張浦教育事業起步較早,始於清光緒年間創建的培基國小堂,但發展緩慢,直至解放前夕,全境僅有11所國小,學生200餘人,農村青壯年文盲率高達30%。建國後,黨和政府倡辦民校夜校,上萬人投入掃盲教學運動,張浦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86.7%。1958年起,先後創辦農業中學、張浦中學和聯辦中學。1988年,全鎮有幼稚園(班)23個,國小22所,完全中學1所,聯辦中學3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在校中國小生3456人,教師254人,初步形成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體系,普及了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2010年10月,張浦鎮社區教育中心配有300座多功能廳1個,多媒體教室2個,微機室2個,標準教室5個,建成廣播系統、會議系統和寬頻網路系統。

城鎮建設

張浦鎮張浦鎮

張浦鎮一是

以鎮區西擴為重點,完善道路框架,實現了市鎮兩級主幹道互通。二是推進城鎮綠化建設,實施“綠色家園”工程。鎮區綠化率32.6%,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綠化先進鄉鎮”。三是瞄準小城市定位。四是有序開發房地產業,打造城市副中心。20多家優秀房地產企業進駐張浦,多個高檔生活小區、特色精品樓盤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旅遊景點

趙陵山,原名趙靈山,又名景山。以土堆成山阜,高4丈余,周長約180丈。唐大中十年(856年)僧宗德于山南建興福教寺,幾經興衰。南宋趙靈王隨駕南渡,卒葬於此。為韙靈改呼趙陵至今。山上設有八個景點:聽松堂、得月軒、西來庵、安立山房、松煙山房、大悲殿、古佛堂、柳溪,明清時為崑山著名遊覽勝地之一。解放前,每逢正月初九、九月初九,各方男女善士都來朝山敬香,登山遠眺。1984年,村民在山麓挖得石刀、石斧、玉質項鍊多件。經鑑定,初步確認趙陵山為新石器晚期遺址,屬良渚文化。

張浦鎮張浦鎮

亦名新庵,又名西庵,位於鎮西侯家浜,原為明代光祿寺署正孟紹曾舊宅,後為明臣張憲臣所有。清初憲臣曾孫立方妻朱氏舍宅為院,延僧二隱為開山之祖。嗣後谷門主持,相繼興建,遂成巨剎。乾隆卅六年(1771年)二月不慎於火,殿宇半為灰燼。杲中和尚主持募建前殿。嘉慶中,其徒澄根積誦經資,金裝羅漢、四天王諸法象,重建大悲殿、祖堂及文昌閣,規制崇隆,有加於昔。院內有羅漢松一株,相傳為孟氏紹曾手植。建國後,陸續拆除。院址即今張浦中心校基。

城鎮建設

張浦鎮注重強化生態休閒、商業配套等服務功能,加大社會事業的投入。一是以鎮區西擴為重點,完善道路框架。投入資金10億多元,實現了市鎮兩級主幹道互通。二是大力推進城鎮綠化建設,實施"綠色家園"工程。鎮區綠化率32.6%,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綠化先進鄉鎮"。三是瞄準小城市定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張浦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引進的力度上,在全市及周邊地區鄉鎮中都比較超前性。四是有序開發房地產業,打造城市副中心。20多家優秀房地產企業進駐張浦,多個高檔生活小區、特色精品樓盤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同時多個動遷生活小區的加快建設,推進了農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進程。張浦招商服務中心於1993年成立,通過多年來大力招商引資,張浦鎮初步形成以電子咨訊,精密模具,新型建材,精細化工和彩印,製版為主的支柱產業。張浦鎮區域面積116.27平方公里,人口6.66萬,是崑山面積最大的鎮,被列為崑山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的"1+3"重鎮之一。2002年完成GDP2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2億元,是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城鎮。早在1998年10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就視察過張浦。張浦歷史悠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鍾靈毓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銀張浦金不換"之美譽。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趙陵山良諸文化遺址,位於張浦鎮境內。接待過很多外國貴賓,黨和國家領導人也親臨視察過的"回歸大自然"主題公園丹桂園就坐落於張浦鎮。還有典型的江南水鄉淡水湖泊雙洋潭、陽明山莊、太陽島休閒俱樂部等休閒、娛樂、觀光、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改革開放以來,張浦人敢於開拓,勇於創新,憑藉東臨上海、西近蘇州的區位優勢,主動接受上海浦東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崑山開發區的輻射,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發展之路。至2003年2月底,張浦已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的項目239家,開工投產企業150多家,累計契約利用外資14.1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4.9億美元。其中契約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43個,最大的為2.5億美元。2002年外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分別占全鎮總量的64%和65.9%。

工業發展

張浦鎮張浦鎮

張浦鎮始終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視項目為生命線,不斷完善招商載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完善最佳化張浦工業集中區。先後規劃建設了香港工業園、俱進工業園、德國工業園等工業集中區,配套完善了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管道燃氣、電力通訊等設施,有效拓展了內外資項目的承載空間。積極推行專業招商、委託招商、集中組團招商等新舉措,多次組隊或隨團赴南方和境外招商。每年精心組織金秋經貿招商活動,年年有新意,次次有實效,已經成為張浦鎮招商引資的重頭戲,連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成果獎和最佳組織獎。張浦鎮累計註冊外資項目550多個,註冊外資約18.1億美元,投產外資企業352家;註冊民營項目1814個,註冊資本47.8億元,投產民營企業1500多家。 張浦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著力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投資軟環境,確立了"張浦就是招商服務中心,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全方位開放開發的思路,內外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開創了外資內資兩輪驅動、比翼齊飛的良好局面。至2006年5月底,張浦鎮累計引進外資項目443家,累計註冊外資13.6億美元;投產外資企業278家,投資超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達82家,培育了台玻、海虹、日滔等25家銷售超億元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蘇州市年度利用外資先進單位"、"蘇州市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新增私營企業892家,註冊資本17.4億元。累計註冊私營企業1106家,註冊資本20.06億元,投產私營企業873家,註冊超過500萬元的內資項目達72家。

農業產業

張浦鎮張浦鎮

張浦鎮積極實施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戰略,不斷鞏固最佳化沿機場路產業帶、特種水產養殖區、南港優質西瓜種植基地,提升糧油生產品質,大力發展花卉、瓜果蔬菜經濟作物和特種水產養殖;充分發揮龜鱉和果蔬協會的作用,促進傳統種養業發展升級,已創建的多個綠色食品品牌深受消費者青睞。

同時,成功集聚了一批以生態休閒、農產品加工、精品種植為主的農業企業,累計引進農業外資項目8個,投資總額1億美元。其中台灣上昆氏精緻農業投資100萬美元,是集種植、休閒及觀光為一體的台灣獨資企業,其黃金梨在市場上已獲得良好的口碑,畝均效益16000元。2012年張浦鎮借鑑其成功經驗,規劃成立商秧梨業合作社,農戶自願入股入社參與種植經營,已栽種500畝。

合作情況

張浦目前有台資企業200多家,重點企業有台玻集團、聯育資通、天泰焊材、永記造漆等。由此,也吸引台商進行農業投資。其中,上昆氏精緻農業(崑山)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是集餐飲、娛樂、休閒及觀光為一體的台灣獨資企業。經過多年發展,上昆氏的果品在市場上已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一定的供求市場。桃、杏、蘋果等種植也形成規模,不久也將結成碩果。

2006年,崑山成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其核心區農產品(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就位於張浦鎮,規劃面積2000畝,定位為海峽兩岸農業及食品、生產、深加工產業基地,引進台灣及世界各地有影響力的食品企業,並為進駐園區的各類食品企業提供公共生產平台、研發平台和服務平台,同時具有食品企業主題博覽、展銷、科研、商務、食品專業倉儲物流等功能的現代化食品產業集聚地。經過兩年籌備,園區共投入資金4910萬元,基礎建設基本完工。海峽兩岸食品工業園成為張浦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載體,也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平台。

2008年,張浦鎮在食品園區舉行首期4個項目聯合動工儀式。引進台灣菌類生產的龍頭企業,占地約90畝;北京方圓平安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占地30畝,所生產的有機芽菜嚴格符合綠色和無公害農產的標準,生產規模將達到日產量180噸,年產值5184萬人民幣;世界知名糧油食品巨頭新加坡豐益集團投資的麵粉廠已落戶張浦,總投資3000萬美元,投產後年產值達30多億元。

新農村建設

張浦鎮張浦鎮

張浦鎮全鎮現有21個行政村(社區),13861戶農戶,總人口54302人,總勞動力31323人,耕地面積23524.44畝,水面面積18273.41畝。張浦鎮58.3%的農戶居住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於張浦的和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並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20字總體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描繪了一幅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20字要求是和諧新農村的指南針,涵蓋了和諧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在新的形勢下,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以農村和諧推進"和諧張浦"的建設,就必須緊扣20字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兩個率先"為要求,創新思路,拓展渠道,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機構設定

張浦鎮張浦鎮

由於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張浦鎮外來務工人員數量急劇上升;2000年底1.3萬;到2004年底為4.2萬。為了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崑山市張浦鎮於2000年4月成立了崑山市張浦鎮外來人口管理領導小組,組長由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擔任;成員由綜治、公安、司法、勞動、民政、計生、工會、婦聯、團委等部門負責人擔任,下設辦公室。2004年6月,為了更好地開展服務"兩個率先".建設"平安張浦"活動,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全鎮各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均建立寓村級"五位一體"綜治辦之中的外來人口登記服務站,配備了專職外來人口協管員。崑山市張浦鎮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行政上接受張浦鎮人民政府領導,業務上接受崑山市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指導,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外來人口的登記、統計,編制外來人口發展規劃。落實外來人口的市民待遇,消除對外來人口的歧視,協調外來人口的勞動就業、技術培訓、計畫生育、法制教育、了女就學、法律維權、集中居住等工作;其服務宗旨是:開拓創新開展外管工作;一心一意為新崑山人服務。張浦鎮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設主任一名,由鎮綜治辦負責人擔任,副主任一名,成員4名,下轄專職協管員80名,兼職外來人口協管員250名,辦公地點設在張浦鎮銀河路政法大樓內,聯繫電話57450700。張浦鎮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因工作出色,先後於2001、2002年被中共崑山市委、崑山市人民政府評為外來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城鎮殊榮

2005年,張浦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衛生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三項殊榮,2005年底被國家建設部等七部委列入國家重點中心鎮行列。

名人

鄔景和(1506~?)字時濟,號玉峰,世居張浦周巷村。其祖曾任明朝皇宮錦衣衛,景和隨其親同住京中。

支達(1854~1910年)號少庵,字穎夫,世居張浦。達秉性聰穎,善畫山水,尤喜歧黃之術。弱冠,補博士弟子。

戴其瀚(1866~1928年)字浩君,崑山張浦人。清光緒年間秀才。為人謙恭,清廉,素以地方公益為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自捐田畝會同鄉紳集資創辦培基國小堂,自任學堂堂長。聘請名師任教,造就人才。

崑山市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