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1563~1640)

即張介賓。明代醫學家。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祖籍四川綿竹,先世於明初以軍功得授紹興衛,遂定居浙江紹興。少時隨父至京師,學醫於金英(字夢石),遂精醫道。壯歲從戎幕府,出榆關,渡鴨綠,頗有醫名。黃宗羲《張景岳傳》(《南雷文定·前集》卷九)謂:“謁病者輻輳其門,沿邊大帥皆遣金幣致之。”後返故里,埋頭著述。以數十年精力先後寫成《類經》32卷(1624)、《類經圖翼》11卷和《類經附翼》4卷,晚年著《景岳全書》64卷及《質疑錄》1卷。

張景岳(1563~1640)

正文

即張介賓。明代醫學家。字會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祖籍四川綿竹,先世於明初以軍功得授紹興衛,遂定居浙江紹興。少時隨父至京師,學醫於金英(字夢石),遂精醫道。壯歲從戎幕府,出榆關,渡鴨綠,頗有醫名。黃宗羲《張景岳傳》(《南雷文定·前集》卷九)謂:“謁病者輻輳其門,沿邊大帥皆遣金幣致之。”後返故里,埋頭著述。以數十年精力先後寫成《類經》32卷(1624)、《類經圖翼》11卷和《類經附翼》4卷,晚年著《景岳全書》64卷及《質疑錄》1卷。
《類經》是他研讀《內經》用時30年寫成的。他將《素問》、《靈樞》加以重新編次。歸納為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等12類,共390餘章節,條理井然,便於尋覽,為後世稱道。《類經圖翼》以圖解的方法說明運氣和經絡大要。《類經附翼》則論述“易理”之學對於醫學的重要性。倡“醫易同源”學說,謂:“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大寶論”、“真陰論”諸文,詳述“命門水火”之說,指出保持命門真陰、真陽最為重要,命門虧損則百病皆至。《景岳全書》主要倡人體命門要義和甘溫固本學說,並論述脈學、傷寒、雜證、婦人、小兒、痘疹、外科諸病。書中尚有《本草正》2卷,列常用藥300味,對人參、附子、熟地、大黃敘述尤詳,認為是“藥中四維”。他把方劑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類,稱為“八陣”。其中他補入的新方大補元煎和左歸飲、左歸丸等方,重用熟地,認為該藥陰中有陽,可以大補血虛、滋培腎水。他還指出,歷代醫家常用的八味丸、六味丸,因其中的茯苓、澤瀉二藥皆“滲利太過”,故不可用。
另撰《質疑錄》共45論,為張景岳晚年著作,內容系針對金元各家學說進行探討,並對早期發表的論述有所修正和補充。《四庫全書總目》曾評《景岳全書》“專以溫補為宗,頗足以糾鹵莽滅裂之弊,於醫術不為無功”;但又指出:“至於頌其說者,不察證候之標本,不究氣血之盛衰,概補概溫,亦不妥當,用藥者,總要從病之宜。”後世有的學者如陳修園曾撰《景岳新方八陣砭》,批評張氏。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