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厚

張家厚

中共黨員。高級編輯。1970年7月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並留校參加工作,1976年8月調到湖北省委宣傳部工作,先後任科長、副處長及新聞出版處處長等職。1994年2月任湖北日報社副總編輯。

基本信息

湖北書法家藝術家

【來源】:《湖北省宣傳文化系統高級知識分子傳略》

【簡介】:1989年策劃並主編《湖北獲獎新聞評選》;1995年主持的系列報導《鄂西北抗災寫真》獲湖北省抗洪救災好新聞一等獎;1996年撰寫的通訊《話說西瓜價》獲湖北新聞獎特別獎。撰寫並發表了《關於新聞巨觀意識的思考》等新聞理論論文。

張家厚,別號雨湖,1946年生,湖北京山人。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省書畫研究會常務副主席、楚天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印》編委會副主任,《書畫印》常務副主編。曾任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高級編輯,湖北省記協副主席、省新聞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協委員,獲湖北省新聞名人.名編輯提名獎。書畫作品多次參加省和全國性書畫展並獲獎,展覽於中國美術館,發表於人民日報(海外版)、書法報、《書畫印》等多家專業性報刊,並被中國書協收藏,有關碑林收藏刻石。2006年舉辦個人書畫展。出版有《張家厚書畫集》。

風規自遠 餘事成家

——記從新聞界走出來的書法家張家厚先生

張家厚 張家厚

張家厚先生在湖北省新聞界算得上知名人士。他在湖北日報報業集團任副總編輯、巡視員、高級編輯,主管新聞業務,采寫、編輯過許多新聞精品,策劃組織過不少重大報導,獲湖北名編輯提名獎。他曾在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任新聞出版處處長多年,又長期任省記協副主席,為湖北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多有貢獻。在湖北書法界,張家厚先生還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書法家。他持躬中正,為人謙和,舉止儒雅,有君子之風。且雅好良多,打太極,操樂器,喜國畫,工書法。經半世之磨礪,其書藝漸入佳境,真、行、隸、篆、草,無不通達,尤精於行草,神韻飛揚,自成一家。多次參加省與全國性書畫展並獲獎,多幅作品展覽於中國美術館,刊發於省市和全國性多家報刊,並被中國書協與多處碑林和博物館收藏。其作品與傳記收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新聞年鑑》、《中國新聞界人物》等權威性典籍。這位從新聞界脫穎而出的書法家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新聞人業外的卓越風采。我輩新聞人當然引以為自豪。

張家厚 張家厚

張先生的書畫作品,多署“雨湖”之名。據說這是因他居東湖之濱,常於雨中漫步東湖,尋章覓句而取的齋名。如今“雨湖”之名由隱而顯,殊不知,雨湖者,張家厚也。令人眼界大開的是去年記者節前舉辦的張先生個人書畫展。時值初秋,東湖之濱,暑熱未散,菊桂初綻,觀者如流。只見展館上下三樓滿壁書畫,次第展開,墨歌筆舞,蔚為大觀,皆為張先生積數十年之精品。“書存金石氣,室有蕙蘭香。”後學者亦步亦趨,或凝幅良久;或手舉相機,見一幅拍一幅,“如過屠門而大嚼”;省內一些知名書法家,如孫方、鐘鳴天、谷有荃、雷萬春、胡文昌、饒興成、戴浩書、張葆華、楊祖武、劉耀西等老先生,也盎然駐步於館內,品味再三,議論風發,或稱其有“三新”:即有新拓展,新創意,新境界;或稱其“雜而有精,精中帶雜。”議論聲中,有一老叟十分惹人注目,只見他拄著手杖,指點劃,評得失,逐幅看去。他當場給張家厚送上一幅賀字:“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毫端”,引來一片叫好之聲。這位老叟就是九十三高齡的湖北省書法界泰斗陳義經先生。

觀書展,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如此才顯現出書法美的魅力,有美才有賞析者的議論,有議論才能激勵美的創造。作為畢生追求書藝至美境界的雨湖先生,從這議論中尋覓到了更多的知音與同道,如同湖泊接到了瀝瀝春雨的滋潤。“不與雨點論長短,只納雨點逐波瀾”,雨湖胸襟之謂也。

作品 作品

展出的這些作品,都是張先生耗費數十年的業餘光陰,用心血凝聚而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書法之於張家厚,雖是如相戀數十年的戀人,但始終只能埋藏在心裡。他所從事的新聞工作是一項責任重大而又十分艱辛的工作。愛好只能是業餘的。然而,正是在別人打牌喝酒扯白聊天的時光中,張家厚先生卻在斗室里揮毫潑墨。春天去了又來了,硯池滿了又幹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浸淫在筆墨線條之中,樂此不倦。

王國維先生曾言:“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其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雨湖有幅行書中堂抄此語錄,並在左則有小草感言:“此語誠為治學名言,用之書藝亦可驗也。余操翰墨數十年,雖小有所獲,然學海無涯,吾胼手胝足,終不悔矣。”

社會評論

1.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著名書法家徐本一先生評論稱:“張家厚的展覽,真草隸篆四體皆備,突出的是重視書藝的發揮。無論是雄強的碑體書法,還是飄逸的行草作品,都充分地表現了自己的性情,表現出了中國傳統文人對書法精髓的理解,這一點難能可貴。”

2.我覺得,雨湖先生還有一點更難能可貴,書法成名不擺譜,更沒有“銅臭氣”。相熟的人,只要有求與他,他便爽然書贈。故而其大量作品散落於民間。遇到一些重大活動,他也主動寄情於筆墨。最難忘的一次,是與他一起到天門市參加一位去世村黨委書記的追悼儀式。所悼之人名叫張修梅,是率先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而聞名全省的鄉鎮企業家。面對這位可敬的農村基層幹部,他書寫了兩長幅輓聯,代表湖北日報社敬獻於村靈堂之上,莊重地表達了黨報新聞工作者的悼念之情。文以載道,書亦載道,雨湖先生就是這樣用行動詮釋並弘揚著中國書法精神。

他還不遺餘力地推動著湖北書法事業的發展。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國書協湖北分會的籌備和改革開放之初湖北省首屆書畫展覽,有他付出的努力;在湖北誕生的全國首家《書法報》,他是有功之臣。作為省第九屆政協委員,他每次都要與其他委員一道以提案方式,為發展湖北文化藝術和書畫事業鼓與呼。至今,他還兼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書畫印》季刊常務副主席,楚天書畫院院長等職。他熱情地關注並扶掖著書法愛好者。(作者吳三敏單位: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