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首屆國醫大師]

張學文[首屆國醫大師]

張學文,男,生於1935年10月,陝西漢中人,漢族。出生於中醫世家,1953年5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陝西中醫學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中醫急症高手,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基本信息

教育經歷

1949年-1953年 隨父學習,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一考試,以優異成績出師;

1956年 考入“漢中中醫進修班”學習;

1958年 考入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陝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

1959年 參加衛生部委託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工作經歷

1953年 進入原南鄭縣武鄉鎮“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8年 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3年-1987年 先後擔任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出診時間

每周一上午。

學術兼職

兼任第二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急症中風協作組組長、陝西中醫學會第二屆副會長、陝西省中醫內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學術思想

提出“顱腦水瘀證”新觀點

“中風病屬急症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髮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後遺症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

他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認為中風病的六大發病因素虛、火、痰、風、氣、血中,“瘀血阻滯腦絡”為其病理關鍵環節。或因精虛血不充、血少而行遲為瘀;或因氣虛行血無力而為瘀;或因嗜食肥甘,恣好菸酒,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脈絡致痰瘀交夾;或因痰生熱,熱生風,風助火熱,燔灼津血而為瘀;還可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生風生火而致瘀。總之,瘀血內阻腦竅是貫穿中風病始終的基本病機。

科研成果

研製的“通脈舒絡液氏口服劑”辯證治療中風(腦血栓形成),獲衛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獎。

“小中風片”1990年通過省級鑑定,填補了中醫治療小中風證的空白。

“出血熱預防片”屬國內首創。

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使患者起死回生。

創立“顱腦水瘀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出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多次獲獎。。

獲獎情況

2008年,被評為陝西省首屆名老中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六次榮獲院級、省級、衛生部級科技成果獎。

主要論文

[1] 張學文. 醫案三則[J]. 吉林中醫藥,1984(01).

[2] 張學文. 常見發熱的中醫證治[J]. 陝西中醫函授,1984(01).

[3] 張學文.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主要治法淺談(一)[J]. 陝西中醫,1984(01).

[4] 張學文.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主要治法淺談(二)[J]. 陝西中醫,1984(02).

[5] 張學文.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主要治法淺談(四)[J]. 陝西中醫,1984(04).

[6] 張學文. 中醫內科急症發展簡況及主要治法淺談(四)[J]. 陝西中醫,1984(04).

[7] 張學文. 寒溫關係縱橫談[J]. 陝西中醫函授,1983(03).

[8] 張學文,陳尚璉,陶根魚,李守朝,王建英. 通脈舒絡液治療腦血栓形成110例臨床觀察[J]. 新中醫,1982(03).

[9] 張學文. 試論活血化瘀法治療溫熱病[J].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05).

[10] 陳志清,郭謙亨,張學文. 出血熱預防片對動物免疫功能及血漿環核苷酸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07).

[11] 張學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套用舉隅[J]. 國醫論壇,1987(02).

[12] 張學文. 通脈舒絡液結合辨證治療中風[J]. 中國農村醫學,1987(11.

[13] 李橋,張學文. 中風病恢復期本虛標實病機初探[J]. 陝西中醫,1993(03).

[14] 張學文. 中風病中醫防治經驗[J]. 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9(06).

出版著作

先後公開出版了《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學術專著10餘部。

主編、合編有《瘀血證治》、《舌診圖鑑》、《中醫內科急症學簡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