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

張佩

張佩 原名張傳沛,字希夷,號三山庵主,男,1953年生於山東棗莊,現居北京,1989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中國畫研究生班,2005年進修於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山水畫高級創作研究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棗莊市美協副主席、薛城美協主席;中國水墨機構副主席兼創作部主任;中國水墨研究院副院長。

基本信息

年表、藝術活動

1989年7月在杭州西泠印社展廳舉辦張佩山水畫展;

1993年作品《山水清音》獲炎黃子孫中國畫大展優秀獎;(炎黃藝術館主辦)。

2001年作品《黃帝陵》獲“愛我中華杯”中國畫大展優秀獎;(文化部主辦)。

2004年作品《松鳳鳴泉應谷翠》入展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5年作品《豐年金秋》獲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2006年作品《山翠拂人衣》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暨建黨85周年名家優秀作品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2006年作品《臨山煙雨》入展“黃河壺口贊杯”中國畫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6年4月被中國美協邀請參加全國名家走進張家界採風寫生展,作品《奇絕天下張家界》參展。

2006年10月3幅作品參加北京“中韓藝術交流展”;(中國對外友好協會主辦)。

2007年5月作品《縱山雲橫有清音》入選國際湘潭藝術節中國畫展齊白石獎。

2007年作品《瑞雪兆豐年》獲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2007年作品《寒秋時節閒人少》入展“中華情”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8年作品《瑞雪迎春圖》入展全國第七屆工筆畫展;(中國美協主辦)。

2008年《豐年瑞雪》獲全國首屆山水畫藝術雙年展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

2009年作品《山鄉清流》被人民日報社邀請參展“共和國不會忘記”,紀念建國六十周年知青上山下鄉主題書畫展。

2009年8月2幅作品入展“中國視覺水墨社會”21世紀中國水墨研究系列活動北京首展;(文化部主辦)。

2009年10月2幅山水畫作品被國家文化部邀請參展“中韓建交17周年紀念特別企劃交流展”;(文化部主辦)。

2011年8月28日被人民美術出版社邀請參加全國十人名家中國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出版大型畫集全國發行。

2012年6月24日--29日由中國文聯藝術中心、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主辦的“水墨清韻-張佩山水畫展”在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展覽館舉行。

2012年8月25日--9月3日參加由中國石齊研究會、甘肅省文聯、甘肅畫院主辦的“全國著名畫家藝術精品鑑賞會”。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張佩作品

名家輯評

張佩的畫筆性不錯,從畫面的氣象、筆墨韻味都達到一定成度。如能在古法的基礎上予以加減變化,日後必有自己的面目。

——陸儼少 1988年10月於杭州

畫面有時代感,又見筆墨,張佩的畫是來源於生活,“青山綠水又有人啊”。

——王伯敏 1989年7月於杭州

山水畫的表現,基於生活、妙在筆墨,筆墨的高低,無非性情所至,性情關乎境界。惟有不斷向上,才能寫出自己的世界。張佩當屬得其例,應照此走下去。

——童中燾 1989年6月於杭州

看張佩的山水畫能反應出他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可又表現了現代生活氣息,傳統題材以新意,張揚陽剛之美,作品突出寫意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

——龍 瑞 2005年11月於北京

畫山水,首先要理解樹、石、的各種結構,林木的組合是山水畫重中之重。畫林木除了要懂得各種樹木的造型特徵外,更重要的還是基本用筆,也就是點線面諸多筆觸及其相互組合的抽象形式美感的規律了。張佩的畫這方面做得挺好。

——劉大為 2006年3月於北京

作品歷年潤格、收藏

年份 山水畫 花鳥畫
2006年 2000/平方尺 1000/平方尺
2007年 2000/平方尺 1000/平方尺
2008年 3000/平方尺 2000/平方尺
2009年 4000/平方尺 3000/平方尺
2010年 6000/平方尺 4000/平方尺
2011年 8000/平方尺 6000/平方尺
2012年 10000/平方尺 8000/平方尺

收藏途徑:電,一三四八八七二五四五三

作品收藏、出版

作品被國家博物館、台灣藝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釣魚台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國家大型場館、機構收藏。作品收錄入《當代中國山水畫全集》、《名家臨摹與創作山水畫集》、《北京中國畫名家作品集》、《水墨情緣小品集》、《造化為師山水寫生集》、《中國當代名畫家藝術研究——張佩寫意山水畫藝術》、《當代10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山水)畫家作品集》等大型畫集和個人專集30餘版本。

賈德江

(一)

張佩 張佩

每讀張佩的山水畫,我總不禁驚詫其行筆之沉、之蒼、之雄,其運墨之渾、之潤、之勢,那充滿畫面的流動感,流動的墨色,流動的線條,流動的色彩,連同那流動的雲煙交融匯聚成一股股跳動的氣韻,這氣韻又構成不可遏制的律動感,並互相對峙、糾纏、透疊、顧盼、銜接,最後又復歸於平和、雋永、含蓄,於荒率自然中透露出寧靜淡泊之勢,並不斷幻化出無數幽遠奇特、意趣盎然的藝術境界。正如他在中國美術學院讀書期間,陸儼少先生對他的評價:“張佩的畫筆性不錯,從畫面氣象、筆墨的韻味都達到了一定程度。如能在古法的基礎上予以加減變化,日後必有自己的面目。”張佩沒在辜負恩師的期望,近20年來,他一直循此路走來,對古法他下過苦功夫研習,對自然景觀有獨到的觀察與感受,還有一股持久不懈的創造激情。他終於在藝術實踐中,領悟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合理核心和獨特本質,並在這一核心中注入時代的情感和現實的內容,而且憑藉於感受自然之美的直覺,在古法基礎上或加或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表現風格。(二)

在當代山水畫各種風格流派構成的極為豐富多彩的格局中,對畫家來說,最難的莫過於風格的獨創、面貌的獨特;對評論家來說,能把風格談得具體切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我還找不到一個簡要確切的詞語對張佩山水畫的風格作定位性的概括,其原因在於畫家以心感物、神隨心運,遷想妙得處表現手法的豐富。看他的《依山聽泉》、《山翠拂人衣》、《疏林秀水丹崖出》、《豐年金秋》、《春深草木秀》、《蒼岩積翠》等作品,多畫北方的大場景,有高遠、深遠的構圖,也有近距離的刻畫,空間層次繁複,有很強的敘述性。畫家善於在平常的荒山土坡中強調質地和結構的顯現,使山石土地的既有深厚密實之蒼潤,又有籬笆小院的清幽和秀麗。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嚴謹結構下的意象的充實,由細筆勾畫到渴筆皴擦,再積點、積墨而成的山體、石壁、林木,墨氣滿紙,蒼茫雄渾,因而獲得遒勁生動、氣象萬千的效果。一方面反映著當地景色的風貌特徵,一方面又在筆下被重構、再造。它們既保持著實地景物的生動與多樣,又超載了客觀物象的具體形貌局限,而成為畫家的心中之象。

而在《沂蒙山居》、《蒼岩溪畔雲氣多》、《層崖疊翠》、《霜染沂蒙》等作品中,又是另一番氣象。畫家用筆更趨於“寫”的意味,靈動而富於跳躍,勾勒山石、樹幹,點葉、點苔更為隨意,筆取生動,墨取氣韻。畫家依據的是情感的需要、情緒的變化、情境的規定,或快疾或舒緩,或濃郁或疏淡,或交疊或錯位,點線墨色的秩序化和空間的平面化,使這些作品以無序的紛繁密實呈現了自然界的蓬勃活力與原生態的蒼茫。在這些畫幅中,不難看到畫家心態的自然流露,無論是山、是水、是雲、是樹,都強烈地融進畫家的情緒,組成畫面的黑白、濃淡、點線、色彩和諧地交融在一種獨特的繪畫語言中。一曲曲流動的線條和色彩的鏇律,交織出一幅幅田園詩般的意境,或古樸、或稚拙、或清新、或怡淡,如春風撲面,春雨朦朧,一股勃勃生機充盈畫面。

如果說在前邊所列舉的《依山聽泉》等一系列作品中偏向於壯美,追求一種氣勢雄強的話,那么,在後邊所列舉的《沂蒙山居》等作品則偏向於優美。但這優美又不同於某些江南山水畫的瀟灑、委婉和飄逸,而是具有北方景致所特有的樸直清曠。顯然,是畫家在中國美院學習期間受“浙派”的影響,使他的畫作兼有南北山水之優長。這種江南文化的影響,在他的斗方小品畫作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如在《林泉高隱》、《雲涌幽谷》、《溪山行旅》、《清溪》、《湘西紀游》等作品中,都流露出自己從對物抒情轉為對心性、心境的尋找、發現與暢寫,其筆墨方式必然俊秀、清爽而具慧質,其作品也必然更為灑脫、空靈、放達。

張佩 張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佩的山水畫語言不僅表現在水墨語言的豐富多彩,還突出地表現在他對設色山水語言的突破。當仔細賞析他的青綠山水《青林白谷水雲鄉》、《蒼岩溪畔雲氣多》之後,使我不得不驚嘆他筆端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及對古老的繪畫形式所作的推陳出新的努力。他創造了一種工細筆法與率意筆法在一張畫裡並用的新圖式,即以開放的心態將傳統的青綠重彩畫法與寫意山水的筆墨表現相融相合,降低了色彩飽和度與對比度,使畫面設色“淡而能深沉,艷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淺薄、重濁、火氣、俗氣矣”(潘天壽語)。排列有序的工筆畫法帶給畫面以沉靜和描繪性,率意筆墨則帶來活潑和概括。能將二者結合相當和諧,尤其表現出畫家把握整體的能力。時下一些作者,或一味率意揮發而收不住,流於粗糙,或一味工細而近乎匠人所作,失去了生氣。張佩的經驗對克服這兩種毛病不無一定的參考價值。(三)

上述種種,都表現為一種智慧,表現對傳統的深入理解與認識,也表現為對傳統的改裝與重組。在我看來,中國山水畫的前途主要還得寄望於有筆有墨的種種探索。那些把創新和筆墨對立起來的種種言論觀念,和一些傳統畫家在死守筆墨而拒絕創造的摹古作風有關,也和那些從西畫領域進入國畫界的革新家們不熟悉、不理解、不能把握筆墨有關。只是重複某種固定的筆墨方法固然沒有出息,而完全不懂筆墨、繞開筆墨的創新,則很難得到中國畫的精髓。有一個事實是清楚的,即包括張佩在內的新時期有成就的水墨新人,無論是畫山水,還是畫人物、花鳥,幾乎都對筆墨下過一定的功夫,且掌握了不少的方法,且能活用,用出了自己的味道。這不僅指筆墨的外張力、重力,也包括筆墨的內聚力、穿透力。張佩的繪畫給人一種蒼潤之美、逸宕之美,還有一種“大音希聲”、大氣風神的迷離之美。這,與他的個性和養育他的齊魯大地有關,與他的多年努力積累的豐厚學養和筆墨功力有關,更與他在很大程度上對生活的重新組織、發揮記憶和想像力有關,它是畫家智慧靈感、審美情趣、文化修養、生活閱歷、精神氣質和繪畫技能等諸方面的綜合體現。山水畫創作雖然表現的是自然景物,但它已經不是自然景物的寫生記錄,而是客觀景象與思想情感融合為一,是畫家創作的理想體現和心中丘壑。張佩的山水作品幾乎都留下了滿紙筆痕墨跡,除其筆法蒼茫、墨氣厚重、點線剛勁以及峭拔雄渾的特點之外,還以其透明感與縱深感引發人對空間、目的的神思遐想。樸素中見豐富,渾然中見運思,我們的視點不由然隨著畫面的指引漸次消失在寂寥空曠的遠方與不可知的山巒起伏之中。這自然包孕著畫家文化心理與審美的選擇,也是畫家自身的精神圖景的折射。

最後,就張佩的筆墨意味與取向而言,他不取“唯美”一路,追求樸拙的真率風格,反璞歸真,回歸自然,捨棄藻飾,不尚浮華,而注重自然從容的本色流露,注重生命情感與形式語言的合一性產生的節奏、韻律。但是,畫家張佩顯然更鐘情於素樸無華的筆墨表達,使人油然地滋生親切感。

由實而虛,由有而無,進而超升到文化境界的高度,同時致力於原生態氣息與意象符號的整合、文化審視與浪漫情緒的整合、筆墨意趣與意象方式的整合、使張佩的山水畫躍上了新高度,並具有現代感。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張佩作品圖庫2 張佩作品圖庫2
張佩作品圖庫 張佩作品圖庫

2007年1月29日凌晨完稿於北京

2010花兒朵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