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傑祠

張世傑祠位於浙江省東部天台縣城關民主路70號,早在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後廓烏石溪旁(即今天東十字巷口斜對面,民主路的東邊),建造了一座有五雙黑漆大門規制特殊的祠堂,用以奉祀宋末三傑之一的越國公張世傑。明嘉靖年間天台縣城擴大後,沿烏石溪靠東造了一條城隍巷(即今民主路),由於溪中沙石日漸淤積,溪床不斷抬高,路又必須高於溪床,相形之下建於多年前的張氏祠堂,沉到了路下。自此以後當地民眾就呼之為“脫落張祠堂”,一直沿稱到今天。清朝末年,這裡辦過私塾,文學家許傑先生在這裡讀過書;解放初期,這裡成了縣糧食購銷公司的倉庫。由於是民族英雄張世傑祠堂關係,最近已被列入縣文物古蹟重點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位於天台縣城民主路,為紀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張世傑而建。該祠坐東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為五開間硬山頂的正門,南、北為單坡屋面的廂房,東側是三開間的正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張世傑,南宋范陽人,於鹹淳五年(1269年)元軍圍樊城時奉命拒敵,先後轉戰南北十年,在崖山一戰中彈盡糧絕卻誓死不降,在突圍入海的途中遇風浪殉國。在戰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代在天台定居下來。天台百姓在他殉國後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裡便成了張家的宗祠。
解放後祠堂曾被天台縣糧管局接管,並被改造成糧庫,七十年代後又成為職工宿舍。現經整修,作為縣糧食局老人活動中心。
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鉤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後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祠堂的雕刻工藝也相當純熟,五朝門上的牛腿花飾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飾都十分飽滿圓滑,鳥獸造型被巧妙地象徵化卻依舊生動傳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