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控制

所謂的弱勢控制,即事物的平衡與均勢是靠弱勢來控制的,一個系統能夠輸出/產生的最好結果,是由這個系統裡面最薄弱的環節來決定的,這就是“弱勢控制”。

概念

比如你帶著一個小朋友一起去徒步,最後能走多遠呢,是由小朋友的體力,而不是由你的體力來決定的。

具體表現

對於股市,從表面上看,政策制定者是強勢,而那些只會嚷嚷“救市”的小散戶是弱勢,市場的變化卻會因這些弱勢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某個角度講,弱勢甚至能夠控制整個體系的走向。
擴展一下說吧,其實弱勢控制無處不在。我們都知道,一個系統的精確度,是以最不精確的部件為標準的。任何一個老闆都希望自己的下屬個個傑出,但果真如此是非常危險的,那些被公認的強悍、精明的職員恰恰是因為有那些看起來愚鈍、缺乏創意的同事存在而得以甄別。一些系統的平衡往往靠一些作為弱勢的人來支撐,來承受壓力和情緒,來給予強勢者好的自我感覺和心境。
“示弱”從另一種眼光看反而是種強勢。
對於弱勢者最顯強勢的話是蔡康永說的:“我們又不是紅紅綠綠的蛋糕,生來要討人喜歡。”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強者地位,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們陷入困局。然而隨著閱歷豐富,成熟的自我會越來越意識到,阻礙我們前進的實際上不是那些外在的人與事,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態度。

相關論述

李子勛的弱勢控制理論
人人都知道一個系統的精確度,是以最不精確的部件為標準的;一部電腦的速度,並不只決定於CPU,而也要看主機板、導線、顯示卡和其它附設的速度條件;在一個流水作業的工廠,最弱的環節會形成一種瓶頸現象,它決定著產品質量和數量,提高生產力就是要消除薄弱環節,但一個問題解決新的弱點又相對產生,這是一種弱勢控制。
在自然生態中,任何區域或部分的弱勢會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影響全球的生態平衡。看看橫掃全球氣象中的厄爾洛尼現象,也許只是因為一個位於南極的大氣黑洞所引起。
現在我們透過玻璃窗來看一個教室,你會說那威風凜凜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在控制著這樣一個講授與學習的狀態。但我們帶上系統觀的眼鏡再看,我們發現老師的存在是因為有學生的存在。同時,我們也發現老師講述的語言、方式、內容、深度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作為強勢的老師不能像作為弱勢的學生那樣隨心所欲。我們還發現強勢與弱勢的轉換非常容易,當學生認同老師身分的時候,老師對系統有控制權,一旦失去被認同,老師就只有吹鬍子瞪眼的份。
再看看任何一間寫字樓的辦公室,那些被公認的強幹、精明的職員恰恰是因為有那些看起來有些愚鈍、缺乏創意的同事存在而得以甄別。任何一個老闆都希望自己的屬員個個傑出,但如果在一個特定的工作系統中果真如此,系統反會充滿混亂和不穩定,因為系統的自身平衡往往靠一些作為弱勢的人來支撐,來承受系統的壓力和情緒,來給予強勢者好的自我感覺、好的心境以幫助他們發揮優勢和潛力。
當一個能幹的職員因特殊的原因變弱起來,新的強者被系統引導和確定。從這個意義上看,拿高薪的職員對拿低薪的職員應心存感激,如果不是他們甘於弱勢,他們的強勢則蕩然無存。
用弱勢控制來考察一下人類的家庭,你可以看到可憐的怒氣沖沖的父母被孩子玩於掌心之中,父母只是孩子手中的提線木偶。
家庭中表現最差勁的孩子在控制著家庭情緒,他的任何一點進步都會讓父母歡欣鼓舞,而好的孩子表現再優秀似乎也理所當然。糟糕的孩子總是以弱勢的姿態表達行為的,他撒謊,逃學,不作家庭作業,整天被罵挨打受罰。乍一看來,似乎這只是孩子的問題,認真地觀察才發現實際上是家庭中本身內部的不平衡、不和諧在尋求承接物。孩子的弱勢行為(犯錯)幫助引發、疏導了家庭中的憤怒情緒,使得潛藏的衝突不會因蓄積太久而致更糟的結果。
在多子女的家庭,總有一個孩子“有幸”成為家庭的受氣包。家庭需要創造一種弱勢,以利於強權,如果孩子不願充當弱的角色,父母會因衝突而分化,常常是母親甘願變成家庭中的替罪羔羊。理論上講,強勢缺乏活力和彈性,因為強勢的確立需要依賴於某些特定不變環境。而示弱的一方卻有極大的適應力和緩衝力,是她在敏感著家庭的問題,並把多重的家庭關係調節控制在一種合適的狀態。
自然界任何一種情景,都不難發現強勢是需要弱勢來實現均衡。在太陽系,太陽似乎是維持這一系統的中心,它決定著行星的發生、演變和發展,但系統論相信,如果在外力作用下,它不幸失去這九顆行星,太陽很快就會因為失去引力的均衡而崩解、收縮成為死星。
用弱勢控制來觀察社會,我們會對以往認定的“真實”得出相反的結論。男人是的強者嗎?幾乎所有的地球人都會回答說當今世界是男人的世界。相對女人,男人似乎更具有生物學上的優勢,他們骨骼粗大,肌肉發達,沒有月經和生育的拖累,因而充滿精力和占有欲,更野心勃勃,富於鬥爭、冒險和進取。
男人們擁有地球上大部分的統治權,擁有大部分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財富,他們甚至擁有政治,法律,戰爭以及是非觀和道德準則。在男人的圈子裡是以成敗論英雄,男人與男人不是朋友便是對手,不是相交如漆就是老死不相往來。在那些輕狂的男人眼裡,女人似乎只是男性世界中最高級的“寵物”,尤其是年輕漂亮的女人。她們溫柔,和平,順從,喜歡被欣賞,被保護,被擁有,丈夫、家庭和孩子是她們存在的意義。
我們的社會崇尚著權力,金錢,足球,冒險和觀賞女人,這些興趣和快樂都很男性化。男人們認為一切想做強者的女人或事業成功的女人不得不背叛她們的女性本質,但仔細分析當今世界公認的成功人士,都具有細緻、耐心、堅韌、敏感、自控力、廣博的愛心和犧牲精神,這些特質都很女性化。
在文明進步的兩百多年來,哥白尼、達爾文和弗洛依德用他們的宇宙中心法則、生物進化論和潛意識理論敗壞了人類妄自尊大的狂想,人類不再自認為是宇宙之神。但人類世界真還殘存了的一個夢想,這就是男性尊嚴,男性尊嚴使男權社會得以延續有了勉強說得過去的精神象徵。如果真有外星來客,用他的非人類視覺來覺察這個世界,它是否會描述出另外的一種“真實”?它可能會說地球的生物界是女性(雌性)來控制的,男人們被女人創造出來並被女人所累。她們創造男人是需要男人去為她們創造世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她們偽裝著甘願被管理,給予男人一個虛假的尊嚴和輝煌。
在自然中,雌性生物在生命延續中占主導的位置,不少的生物種群中,雄性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才得以存在。養過魚的人都知道“紅劍”這種可愛的熱帶魚,當群體中雄魚減少,雌魚會演化為雄魚,長出漂亮的尾鰭,反之則不行!同樣,在非洲沙漠中,獅群的數量不是以公獅的頭數決定的,而是由母獅的數量來決定。當一個獅王不能滿足所有母獅的生育需要,獅群分化出新的種群。以自然法則和系統論來看這個世界,強者、弱者,強勢、弱勢是反常的。作為弱勢的女人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基石和源泉,而男人只是,也僅僅是一隻領頭羊。
我們來看看父系社會家庭中父親和丈夫的角色,有一句流行的市俗格言:“家庭中可以容納一個柔弱的女人,卻不能容忍一個失敗的丈夫”。作為強勢的父親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家庭責任和壓力,並為之過思、過勞直至健康每況愈下。
那么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強勢和弱勢是怎樣協調和轉換的呢?當你疲備不堪地下班回家,怒氣沖沖地指責妻子把家裡一切都搞得亂七八糟,家不像個家,孩子不像個孩子的時候。如果你的妻子反唇相譏:“看不慣你來做好了,不就多掙幾個臭錢,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對抗可能會讓你自尊受損,從而觸發一場家庭戰爭。但你的妻子如果把自己放在一種弱勢的地位,比如說:“我今天有點不舒服,可能是那個日子要來了,我真對付不了你那愛哭的寶貝兒子,他就服你管,快來抱抱他,我真是累壞了”。在這種情形下,妻子顧全了你的面子,沒有否認你批評的合理性。只要你的心還是肉長的,相信你會閉住嘴,挽起袖子來操持家務,履行一個強者的責任。事後你還會因為自己的態度裝出滿臉笑容來討妻子喜歡,忍受妻子的埋怨,並保證下次決不再犯。
我的一個大學的朋友,他成功地管理了一個不小的廣告公司,他的妻卻閒在家裡管保姆,帶孩子。我的朋友自以為是他掙錢養活著這個家,所以橫挑鼻子豎挑眼,說話粗聲大氣,很傷他妻子的心。他們的爭吵大多在周六,似乎要把集聚了一周的情緒壓力統統發泄完。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們都認為他們的婚姻是沒有希望的。但突然一天,在周五的晚上,妻子依依的走過了對他說,我現在願意聽你罵我,但你要答應明天給我一個好周末。我的朋友有點驚呆了,以為妻子犯賤,奇怪的是他破天荒的一周都有好心情。他後來慢慢變得很客觀,很溫柔。妻子的示弱使他獲得虛假的尊嚴,變得寬容多了。爭吵有時只是為了家庭的控制權,一旦確立了強勢的位置,系統就變得和諧而均衡。
用弱勢控制的觀點來看看人對環境的適應。你可能會遇上一個非常苛求的老闆,在他的眼裡,你似乎應該無所不能,但縱管你有三頭六臂已滿足不了老闆的奢望。一開始讓你的老闆知道你的能力限度,你的弱點反而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度。能者多勞,在許多情形下,聲明自己不能、不會、不懂會使自己少做許多的麻煩事、冤枉事。這樣不僅不得罪人,有時還讓那些幫了你忙的人感謝你給予他一個能顯示自我的機會。當你面對一個難以控制的局面,比如你在和同事們爭論時,發現自己是一個絕對的少數派,適當地示弱有時讓你重獲主動,強者往往會對示弱的一方表示耐心和尊重,你就有了能進一步闡述你觀點的機會。
當然,示弱的前提是要保持一種無知的心態,知道地越多感覺自己懂得越少,自然不會去逞強。凡事謙虛謹慎,不說過妄的話,不做盲動的事。這樣的示弱有時也可描述為裝傻,像國人說的 “難得糊塗”。如果你骨子裡以為自己聰明絕頂,什麼都瞞不過你,什麼你都門兒清,你的裝傻更容易被容易被人識破,讓人警覺,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讚美強者,實則是讓其受縛,當你需要得到某人的幫助,讚美和誇大對方的能力,會使之不得不為你付出更多。精明的生意人,在每次交易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虧損,冒多大的風險。把自己放在弱勢上,在交易中才能求穩、求全,一點收穫也成為激勵自己再戰的喜悅。反之,以為自己必勝無疑,貸款抵押借錢去炒股,一不留神輸得傾家當產,血本無歸。示弱還可以讓你的對手產生輕敵之心,減少對你的防範,使你有機可乘。作為男人,不以強者之勢恃強,反以強者之勢示弱,方能縱觀全局,運籌運籌帷幄,一舉成其大業。

案例分析

作者:杭州馨舟資深心理諮詢師 張旻瑛
接到朋友的求助電話,說去省城的車票都買好了,念初二的女兒說不去了,要休學。
起因是這樣的。臨行前朋友檢查孩子的暑假作業,發現“很多”作業沒有完成!朋友和孩子她爸大為惱火,一起斥責孩子。當媽媽地說,我這個寒假都沒有過問你作業的事,就是相信你,你卻這樣不自覺,還騙我說自己會安排好的。你到底是為自己讀書還是為我們讀書?!爸爸說,你哪裡是在學習,是在混日子!既然不想好好學,不如就在老家念好了,何必花那么多錢讓你去省城!
女兒哭了。哭罷,對收拾行李的媽媽說:我想休學,自己在家好好念書。
做媽媽的傻眼了。不知怎么辦才好。於是想到搬救兵。
朋友的語氣里不無懊悔,但是仍然對女兒的不自覺感到憤怒。問題是離上車時間只有3個小時了!來硬的,怕更僵。總不能硬拖。孩子都這么大了。來軟的吧,話也是自己兩個說的,不好好念書就別去省城浪費錢了。這不明擺著告訴孩子她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
事情緊急,朋友二話不說,就把這個難題推給了我。
先問為什麼選擇休學。一開始,孩子就對自己進行了自我攻擊:我學習不用心,不自覺,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為誰讀書。在家好象是為父母,在學校好象是為老師。而且在學校里,每天都是按照老師的指揮棒在學,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我想休學一年,沒有人可以依賴了,自己用心學習。
第一步,肯定孩子休學是為了更自主地學習。認可休學自學也是學習的一條途徑。只是相對於她的年齡而言,是一條“比較獨特”的途徑而已。
第二步,去標籤。通過跟孩子交流她在學校的情況,澄清她所說的“不自覺”的具體表現。談到最後,孩子願意對自己成績中等(註:是重點中學)但是一直穩定的事實給予肯定,認可這些是自己付出一定努力得來的。並不是在“混”,“沒用心”,只是,“還可以學得更好一點”。
“不自覺”,“混”,這些負性標籤除了讓被貼者產生抑鬱、沮喪的情緒之外,沒有什麼積極意義。只有把靜止的負面的標籤,轉化成正性的,導向行動的說法,才對改變有意義。
第三步,問什麼時候開始考慮休學的?中午。“爸爸媽媽批評你的時候是嗎?”“是的。”我說,任何選擇都不可能絕對地好或者絕對地不好。只是,在情緒比較激動,而且事先也沒有詳細地考慮過的情況下,做重大決定,感覺不夠慎重。你願意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考慮嗎?孩子說願意。
強調問題解決的思路、過程,而非內容。這樣,避免繞進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同時避免把自己置身於對立面上。
第四步,問她她覺得怎樣才算是學習“自覺”了?有什麼明確衡量的標準?她說在完成老師的作業之外,還能自己做些課外題。那么,在課業任務這么繁重,課餘時間這么少的情況,什麼時候,怎樣才能做到給自己“加餐”?於是她就開始想像,描述……說著說著,她突然冒出一句:我突然想去學校了。我覺得還是在學校里學比較好。
對期望的行為,想像得越具體越好。越具體,改變的信心越大,改變的欲望也越強。光是否定不足的方面,並不能直接導向積極的行動。
支持,肯定。強調無論去學校,還是在家休學,都是她為了自己學得更好而做的選擇。
把控制權還給當事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能為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比接受別人的命令,指導,更能令自己對自己有信心,也更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可是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替孩子做決定。然後,再來指責孩子沒有責任心。
最後,再問孩子,父母批評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開頭的時候,問過這個,孩子說,沒什麼感覺,爸媽說得都對。這一次,孩子說,有一點點委屈,一點點生氣。
建議孩子以後碰到這樣的情況,把自己的感受跟父母分享。建議她用事實加感受的措辭:“當你們說我……的時候,我覺得有點委屈,因為我……”可孩子說,我擔心說出來他們更生氣。“可是,如果你選擇休學,他們就不生氣了?而且,你保證自己不後悔?”孩子笑了。
一個習慣了壓抑自己情緒的人,通常會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個孩子也是。意識層面上,她根本認識不到這是對父母的間接攻擊。把潛意識壓抑的不滿意識化,能避免負性的情緒以具有破壞性的方式轉移。當然,掌握恰當的表達技巧很重要。否則把壓抑變成言語攻擊,一樣破壞親子關係。
控制的結果,必然是反控制。
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里,一定存在著情感敲詐的現象。諸如“如果你不怎么樣,我就怎么樣怎么樣”等等。反過來,“如果你怎么樣,我就怎么樣”。有時候,是訴諸言語的。有時候,是訴諸行動的。
很多時候,控制和反控制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控制的一方,並不認為自己在實施控制,相反,是在付出關愛。而被控制的一方,一方面感覺壓抑,緊張,憤怒,一方面又被內疚虧欠的心理所折磨。
被控制的一方,表面上看是關係里弱勢的一方。但是,借用李子勛老師的“弱勢控制”說,強勢是需要弱勢來實現系統的平衡。看上去處在弱勢地位的孩子在控制著家庭的情緒。表現好,父母即歡欣鼓舞,表現差,父母即怒髮衝冠。“孩子的弱勢行為(犯錯)幫助引發、疏導了家庭中的憤怒情緒,使得潛藏的衝突不會因為蓄積太久而導致更糟的結果……”
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強勢和弱勢的轉換非常容易”,因為強勢的一方往往不能像弱勢的一方那樣隨心所欲。一旦當弱勢的一方不再認同強勢方的身份或者做法時,強勢的一方就失去了控制權。
就像這對母女。女兒可以說“我不去學校了”,可能說到就做到了。儘管媽媽常常說“我不管你了”,真的能做到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