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心理

弱勢心理

弱勢心理是指社會上一般將“弱勢群體”的範圍定義為“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失業、下崗職工”等特定人群。然而,在這個社會中,不但開私家車的人說自己“弱勢”,其他的很多中等收入甚至更高收入的人也稱自己是弱勢。與其說這些人是弱勢群體,不如說是存在著弱勢心理或弱勢感更為確切。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也許真的“弱勢群體”在減少,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存在弱勢心理或弱勢感的人恐怕並沒有相應地減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在蔓延。解決尊嚴感貧困和權利貧困,除了社會主體的自立、自尊、自強,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民主進程,應當尊重和保障社會各階層群體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特別是要加強民主制度建設,保障群體的參與權、知情權和表決權,尤其是保障其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與自身權益有關的各項決策的權利,使其能夠依據法律程式維護合法權益。

社會問題

“你覺得自己屬於弱勢群體嗎?”記者問。“是的,我屬於。”扛著編織袋的農民工這樣回答,大學生、小商販這樣回答,甚至在國企、外企有著固定工作、月收入上萬的“白領”、“金領”們也這樣回答。在各種論壇里,有關弱勢群體的帖子常常應者雲集。

“弱勢群體”的確存在,但是幾乎人人都自稱“弱勢群體”,並且顯得理直氣壯的時候,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當下,“弱勢群體”幾成任何行業、個體表達不滿的代名詞,成了維護自身利益所擁有的“籌碼”。導演馮小剛說,“現在明星是弱勢群體”,北京市工商聯住宅地產業商會常務副主席吳傑說,開發商們是“有錢的弱勢群體”,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嚴介和說:“民營企業家是弱勢群體”,全國政協委員劉功臣說,“公務員是弱勢群體”……放眼全國,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弱勢群體的代表。但真正的弱勢群體是不是就這樣被遮蔽了呢?

弱勢心理的蔓延,是社會比較的結果,反映了人們要求改變目前狀況的願望,更說明了社會整合的乏力和階層分化中離心力量的滋長。正如新聞所說: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讓“弱勢心理”蔓延。

弱勢心理蔓延是社會情緒的一種表達。這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進入矛盾多發期的表現。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那種普遍受益而沒有人受損的改革時期已經過去,我們已經進入了有人受益有人受損的改革時期。弱勢心理的蔓延容易造成對真正弱勢群體的遮蔽。弱勢群體是在市場競爭中、在社會財富和權力分配過程中遭遇不公平排斥而處於邊緣地位的群體。在我國,農民、農民工、以下崗失業者為主體的貧困階層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而非其他群體。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弱勢心理蔓延的本質是相對剝奪感的擴大化。社會學理論告訴我們,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心理。當不如意者將自己的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衝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敵視和仇恨指向也可能擴散。

所以,要釐清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意義,更要謹防“強勢群體自稱弱勢”心態的蔓延。

弱勢心理蔓延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要是: 一是社會收入差距在擴大。很多人感覺到自己的收入和一些人的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自己在這些高收入面前就是“弱勢”。 二是社會競爭不公。很多人可以通過權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可是自己卻無論怎樣努力,也難以得到。 三是社會保障不健全。很多人雖然是中等收入者,但是只要來一次變故,就可以使自己變成窮人。 四是法制還不健全。很多人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但是他們感覺到大於法的權力的壓力。 五是社會還存在著權力腐敗現象。有的人通過權力尋租來積累財富,踏實工作很難和他們縮小收入差距。

現在很多人,如教師、醫生、基層公務員把自己稱為“弱勢”,這恐怕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一個有希望、和諧的社會,不但要減少弱勢群體,還要減少這個社會中的弱勢心理,讓社會充滿公平正義,讓人不至於失去靠個人努力前進的信心。

弱勢心理蔓延是社會情緒的一種表達,是社會進入矛盾多發期的表現。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結構轉型與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重疊時期,產生了許多從未遇到過而又繞不開的矛盾。一部分人收入不菲,但安全感、尊嚴感、幸福感卻在降低,不時面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合理訴求表達不暢的問題。也有人感到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自己雖然是中等收入者,但只要來一次變故,就可能變成窮人,還受到法制不健全、權大於法的困擾……這需要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規範權力運行,才能減少弱勢群體,也緩解弱勢心理的蔓延。

不過,弱勢心理蔓延也容易造成對真正弱勢群體的遮蔽。弱勢群體是在市場競爭中、在社會財富和權力的分配過程中被不公平地受到排斥而處於邊緣地位的群體。在我國,農民、農民工、以下崗失業者為主體的貧困階層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由於經濟條件和文化程度等原因,這些群體在表達利益訴求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往往需要通過媒體和他人才能得到關注,但他們的聲音不該淹沒在一片“弱勢群體”的呼聲中,他們的需求更不該被弱化、忽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