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紀念日

日本建國紀念日(けんこくきねんの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稱為紀元節,是按照《日本書紀》傳達的神武天皇即位之日2月11日而制定的日本節日。1966年根據日本祝日發的改定,將日本建國紀念日增加到國民祝日裡,第二年1967年2月11日開始正式使用。2月11日這個日子是明治時代初期,1948年被廢除的紀元節同一天。紀元節的日期,根據《日本書記》中記載,2月11日為神武天皇即位的日子。

概述

2月11日是建國紀念日,它是為了使日本人想起自己國家的建立、培養愛國之情的國家性節日。

1873年1月,日本從傳統舊曆,也就是基於月亮的圓缺制定的陰曆,轉變成公曆紀年法。那時,人們把日本的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登基的日子作為國家節日,命名為“紀元節”。按照日本最早的敕撰史書《日本書紀》中的日期對照表計算,決定將陽曆2月11日作為登基的日子。(然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日本書紀》中所描述的神武天皇登基並不是一個歷史事實而只是民間傳說。)

二戰之前,全日本的政府機關和學校在建國紀念日這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但是二戰後,這一節日由於各種原因被取消了。仍然有許多人對它的逝去表示遺憾,所以在1966年,這一天又再一次被確定為建國紀念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日本“建國紀念日”:天皇在日本已經不再是神。

歷史

最早回溯至1872年,在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指定新曆1873年的1月29日為此節日,但因為這日剛好與農曆的新年相合,導致人民都忽略此假日而注重到新年,政府因此往後推至2月11日,政府表示這天是日本神話神武天皇登基之日,不過日本政府並沒說他們是是如何明確計算出這日是神武天皇登基之日,一般被認為是明治天皇出於政治目的而創立此節日,真正用意是為了想要中央集權並強化其統治合法性,同時取消德川幕府的國定假日,以打擊地方政權的法統。藉由日本第一位皇帝的登基日與此相映,明治天皇透過這個作法告訴日本人民,自己才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

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遭到美國占領。為了打擊日本軍國主義,1948年紀元節被廢止。而此後根據日本《祝日法》第二條規定,建國紀念之日為日本法定節日;《祝日法》並於1966年、1967年修訂,建國紀念之日定為新曆2月11日,相當於舊曆1月1日。此節日之用意在紀念日本建國的精神,培養日本人民愛國的心態。每到此節日,日本各地神社寺廟都會慶祝這天。

日本各界反應

自日本把2月11日定為“建國紀念日”起,日本社會就存在贊成和反對兩種不同聲音。日本共產黨認為,建國紀念日就是復活把天皇神格化、美化天皇制的戰前的“紀元節”。

日本右翼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活動,2005年2月11日,由神社本廳和日本會議兩團體創建的“慶祝日本建國會”在澀谷區明治神宮會館舉辦了“慶賀建國紀念日大典”,大約有1500人參加。
日本右翼有代表性的人物梅原猛在活動中鼓吹“獨特的京都派新民族主義理論”,他認為日本民族緊緊地圍繞在神聖天皇的周圍,形成一個被稱為民族政體的實體,個人只是仁愛天皇意志的延續,因而有著自發的社會和諧意識以及同大自然進行交往的意識。很多人對對梅原猛等京都派的理論都大加吹捧。認為“日本種族是傑出的,因為自天照大神時代以來,日本人就像最好的清酒那樣純潔。”

修憲論戰升溫

2月11日是日本的“建國紀念日”,這一天日本各地舉行各種集會紀念活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當天發表講話,成為日本第一個在“建國紀念日”發表講話的首相。在今年(2014年)的紀念活動中,日本國內圍繞“修憲”和歷史認識問題的意見對立明顯,大有國民論戰的氣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