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

廣西崇左

崇左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理坐標在北緯21°36`~23°22`,東經106°33`~108°6`之間。原為南寧地區公署的一部分,於2003年8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崇左市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及東南部接南寧市、欽州市,北鄰百色市,轄江州區和扶綏、大新、天等、龍州、寧明5個縣,代管縣級憑祥市。其中西與西南部的寧明、龍州、大新、憑祥四縣市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533公里,是廣西邊境線陸路最長的地級市。總面積17440平方千米。有國家一類口岸3個,二類口岸4個,邊民互市點13個,全市人口242萬,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3%。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自古以來崇左為壯族先民駱越民族聚居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地區後,設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臨塵,今崇左市區。今崇左、寧明、龍州、大新、靖西、德保等地都屬象郡。
公元前207年,秦亡,趙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滅南越。公元前106年,漢朝又分全國為13州刺史部,象郡屬交趾刺史部,治所龍編縣,今越南北江。漢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廢象郡,屬地歸林郡,治所布山縣,今廣西桂平。三國時,鬱林屬吳。永安七年,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孫吳析交州分置廣州,治所南海,今廣州市,鬱林郡為廣州管轄。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治所晉興縣,今南寧市,崇左屬晉興郡晉城縣,治所在今崇左與扶綏之間地,歷經南朝宋、齊、梁、陳4個朝代。隋屬西原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左江鎮,分領思同、萬形、萬承、波州、上下恩城州。唐末設邕管羈縻太平州、左州。宋初沿襲唐制。仁宗年間,儂智高“大南國”起義,後被朝廷派狄青鎮壓。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設左江道置太平寨,治今崇左、永平寨,治今寧明縣城、古萬寨,治今扶綏縣西北、永樂寨、橫山寨等5寨。太平寨轄太平、萬承、思同、上下思城、思明、結安等土州峒,永平寨轄寧明縣大部地區,古萬寨轄江州、左州,茗盈、全茗、鎮遠屬邕州。皇祐五年,公元1053置崇善縣,隸邕州都督府轄太平寨,縣治在今新和鎮岜關山東南1公里處的鰲石村,今舊址已廢。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閏六月改太平寨置太平路。太平路治所今城區太平鎮,元末徙治馱盧,轄崇善、陀陵、羅陽、永糠4縣和太平、左、養利、思同、思誠、安平、萬承、全茗、鎮遠、茗盈、龍英、結安、結倫、都結等14個土州,轄境相當於今江州區大部、龍州縣、大新縣中部東部、天等縣東部和隆安縣西部。
明朝朱元璋的朝臣提出,對廣西少數民族,“宜如宋元制,錄其酋長,以統其民”。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改太平路為廣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太平府治所初置馱盧團,洪武三年復還麗江,今太平鎮,轄太平等16個土州和崇善等4個縣。憑祥、江州直隸於廣西布政司。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崇善縣治由新和遷到太平府治太平鎮附廊,縣治設在太平鎮南街當時的積慶寺內。清初,思明府降為土府來屬,龍州、下石西、江、憑祥、思陵5土州和羅白土縣來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析思明土府置土思州,十一年改思明州為寧明州,改思明土府為明江廳,省思誠土州入崇善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土左州、憑祥改為縣。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撤銷太平府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1917年,全省劃分為6道,崇左地區屬鎮南道,治今龍州,。1921年8月,廢除道制,各縣行政由省直轄。1928年,撤銷土江州、羅白縣,併入崇善縣。對實行土州制的地方繼續“改土歸流”,土司制度逐漸瓦解。1930年2月1日,在鄧小平等領導下,舉行了龍州起義,建立左江革命委員會,下轄龍州、崇善、憑祥、上金、養利、龍茗等縣革命委員會。解放前夕,大部分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小部分屬第四、第六行政督察區。第七區,治龍津,今龍州。轄龍津、崇善、左縣、憑祥、寧明、明江、上金、雷平、萬承、養利、思樂等11個縣。扶南、綏淥、同正3個縣,今扶綏縣,在第四區。鎮結、龍茗、向都3個縣,今天等縣在第六區。
1949年12月19日,崇善縣城解放;1950年1月14日,左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左江地區屬龍州專區。1951年4月,崇善縣與左縣合併為崇左縣,1952年8月11日政務院批准,“崇左”因此得名。1951年5月,寧明、明江、憑祥三縣合併為鎮南縣,龍津縣和上金縣合併為龍津上金聯合縣,後改麗江縣;6月,鎮結縣與向都縣合併為鎮向縣;7月扶南、綏淥、同正3個縣合併置扶綏縣;9月鎮向又與龍茗合併為鎮都縣,1957年4月更名天等縣,雷平、萬承、養利3個縣合併置大新縣。1951年10月19日,龍州專區更名為崇左專區。崇左專區下轄崇左、扶綏、鎮南、思樂、麗江、大新、鎮都、隆安、上思等9縣。1952年8月崇左、賓陽兩專區合併置邕寧專區,1953年4月23日政務院批准。麗江縣因與雲南省麗江縣同名,改稱龍津縣,1962年復名龍州縣。撤銷鎮南、思樂兩縣,合併置寧明縣。1956年10月寧明縣析憑祥市。1958年11月14日邕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專區,1971年11月更名為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寧明、天等、龍州、大新縣,地級崇左市設立江州區,以原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州區的行政區域。原南寧地區北部橫縣、馬山、賓陽、上林,隆安,邕寧六個縣劃歸南寧市。2003年8月6日,崇左市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2010年12月31日,崇左市轄江州區扶綏縣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天等縣5個縣,代管憑祥市。崇左市人民政府駐江州區江州鎮石林大道。
崇左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轄縣
面積人口郵政編碼政府
江州區9個鄉鎮,98個村委會,16個居委會社區 2902平方千米36萬532200太平鎮新民路
憑祥市4個鄉鎮,3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社區650平方千米11萬532600憑祥鎮
扶綏縣11個鄉鎮,119個村委會,13個居委會社區2876平方千米44萬532100新寧鎮
大新縣15個鄉鎮,12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社區2756平方千米37萬532300桃城鎮
寧明縣14個鄉鎮,14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社區3779平方千米43萬532500城中鎮
天等縣14個鄉鎮,119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2159平方千米43萬532800天等鎮
龍州縣12個鄉鎮117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2318平方千米28萬532400龍州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崇左市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地處東經106°33′~108°06′、北緯21°36′~23°22′之間,東北部與南寧市相鄰,東部與欽州市毗鄰,東南部與防城港市相接,西北部與百色市相鄰,西及西南部與越南接壤,處於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協經濟圈交匯的中心地帶,處在“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的大通道上。

地質

崇左市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疊紀和三疊紀為地質基層,以石灰岩占優勢,頁岩、砂岩次之,第四紀酸性赤紅壤土層為地表蓋層。境內山環岳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複雜多樣,以喀斯特岩溶地貌為主體。

地形

西部為大青山山脈,南部為公母山山脈和十萬大山余脈。地勢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東傾斜,中部被左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錯綜合頒的丘陵平原。境內最高峰為南部寧明縣與防城港市接壤的十萬大山余脈浦龍山,海拔1358米,其次是愛店附近中越邊境的公母山,海拔1357.6米。寧明縣有8座山峰海拔千米以上。千米以上的其他山峰有北部的大新縣與天等縣交界的泗城嶺,海拔1073.7米,東北部江州區與隆安縣交界的的西大明山,1071.2米,南部龍州縣的大青山1045米等。

水文

境內河流屬左江水系。左江幹流全長539公里,發源於寧明縣與越南交界的枯隆山,上源稱奇窮河,流入國內稱平而河,在龍州縣城與水口河匯合稱麗江,與最大支流明江匯合後稱左江。左江年平均徑流量209億立方米,扶綏新寧站,,流域落差大,流域面積31595平方公里。

氣候

崇左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日照時數1600多時,一月平均氣溫13.8℃,七月平均氣溫28.1℃,年平均氣溫20.8℃-22.4℃,年無霜期長達340多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全年光照充足,且光、水同季。全年夏長冬短,作物一年三熟,林木四季可長,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素有“綠色寶庫”之稱。

交通

概況

崇左地處通往東協各國的大陸橋上,具有沿邊、沿高速、沿鐵路、鄰首府的優勢。崇左市有寧明、龍州、大新、憑祥4個縣、市,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533公里,是廣西邊境線最長的地級市。
崇左市具有沿邊、沿江、沿鐵路、近海灣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南友高速公路已開通,湘桂鐵路、322國道貫穿南北,是中國南部邊境線上唯一有鐵路、公路與國內大交通網相連的陸路口岸城市。
邊境口岸
共有各類邊境口岸11個。其中國家一類口岸3個:憑祥、友誼關、水口口岸;地方二類小額貿易口岸4個:愛店、平而關、科甲、碩龍口岸;會晤口岸4個:寧明的板爛、那犁、北山、龍州的春秀。
邊民互市貿易點
15個,其中寧明3個:愛店、板爛、北山,憑祥4個:油隘、憑祥、平而、弄堯,含浦寨、弄懷,龍州5個:那花、水口、科甲、布局、金龍,大新3個:岩應、碩龍、德天。

公路

南友高速公路合那高速公路過境,高速交通便捷。
友誼關-龍州公路為廣西最早的公路,其中友誼關-那堪段於1903年通車。
2010年,崇左市轄區內擁有公路里程為4493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18公里,二級公路116.65公里,三級公路745.07公里,公路密度25.86公里/百平方公里。所轄79個鄉鎮已通油路的有66個,未通油路的13個;崇左市806個行政村還有389個未通等級公路。市區距南寧公路里程153公里,距出海港口防城港170公里。崇左市正在做好崇左-扶綏-南寧、崇左-寧明、下雷-碩龍-雷平、大新-崇左-上思、崇左-龍州、寧明-愛店、龍州-水口、雷平-龍州、崇左-馱盧-渠黎、隆安-中東-扶綏、隆安-大新等16條公路網,南友高速、欽崇高速已建成通車,崇左至南寧、欽州分別只需1.5小時。

鐵路

湘桂鐵路過境,直達友誼關口岸,從崇左前往南寧只需2小時。

航空

崇左市緊鄰南寧吳圩國際機場,航空優勢明顯。

運輸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2003年,崇左市航道可通航里程583.5公里,有機動船169艘,其中客船63艘,貨船106艘。2005年,崇左市航道總里程583.5公里,有機動船144艘,其中客船51艘,貨船93艘。2006年,崇左市航道總里程583.5公里,有機動船148艘,其中客船61艘,貨船87艘。
2005年,崇左市全社會客運流量2010萬人,其中公路客運量1961萬人,水運49萬人;旅客周轉量119102萬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轉量118620萬人公里,水運旅客周轉量482萬人公里。貨運量2706萬噸,其中公路2569萬噸,水運137萬噸。貨物周轉量230583萬噸公里,其中公路227664萬噸公里,水運2919萬噸公里。2006年,全年崇左市社會客流量1016.4萬人,其中公路運輸970萬人,水運46.4萬人;旅客周轉量83519.7萬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轉量83067萬人公里,水運旅客周轉量452.7萬人公里;貨運量1406.4萬噸,其中公路1250萬噸,水運156.4萬噸。貨物周轉量122538.6萬噸公里,其中公路119727萬噸公里,水運2811.6萬噸公里。
2006年,崇左市公路里程4886.56公里。公路按等級分:高速公路有南友,南寧—友誼關,高速公路,崇左境內路段長160.124公里,全程179.2公里;一級公路6.9公里,二級公路329.3公里,三級公路1069公里,四級公路2835.54公里,等外公路486.02公里。

資源

土地資源

崇左市土地總面積173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52.02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廣西平均水平;園地面積4.65萬公頃;林地面積75.28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4.14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50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30萬公頃;其他土地面積23.88萬公頃。崇左市有3.23萬公頃的國有農林場土地可以盤活,土地後備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

崇左市地處桂西礦產資源富集區南段,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發現有煤、錳、鐵、鎢、鉍、銅、鉛、鋅、金、銀、銻、汞、鋁、鎳、鈷、鍺、鎵、鎘、稀土、鈾、磷、重晶石、水晶、黃鐵礦、獨居石、石灰石、膨潤土、高嶺土、白雲岩、砂岩、頁岩、粘土、矽石、花崗岩、大理石、方解石等35個礦種,已經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有60處,優勢較為明顯、具備規模化開採條件的礦種包括錳、膨潤土、鐵、煤、石灰石等四個礦種。截止2010年底,保有錳礦石資源儲量1.26億噸,其中:碳酸錳礦石資源儲量1.09億噸、氧化錳礦石資源儲量0.17億噸,、褐鐵礦礦石資源儲量0.87億噸、瘦煤褐煤資源儲量0.82億噸、膨潤土礦石資源儲量6.4億噸,鋁土礦內蘊經濟資源量0.80億噸。

水資源

崇左市水資源較為豐富,人均擁有可利用水量3800立方米,全國人均水量為2200立方米,。崇左市地處亞熱帶,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61~1592毫米之間,其中崇左市區為1196毫米。轄區河系發達,河流眾多,流域集水面積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左江、明江、黑水河、馱盧河、派連河、客蘭河、汪莊河、下雷河、明仕河、雙俠河等31條。市內最大河流左江流經龍州、寧明、崇左市區、扶綏縣。市轄區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03.5億立方米。崇左市有大、中、小型水庫241座,其中:庫容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2座,1千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15座,小型水庫224座,總庫容19.4億立方米左右。水庫水質基本符合飲水用水標準。

動物資源

崇左市有野生動物4綱33目114科67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頭葉猴、黑葉猴等1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穿山甲等88種。廣西重點保護動物有紅耳鵯、花姬蛙112種。廣西白頭葉猴分布於扶綏縣、江州區、寧明縣境內。崇左市有白頭葉猴約120群937隻,含16隻獨猴,其中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有110群858隻,岜盆片77群552隻、板利片33群306隻;弄崗自然保護區有10群79隻。

植物資源

2012年,崇左市有野生植物230科1170屬289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望天樹、叉葉蘇鐵、石山蘇鐵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蜆木、海南風吹楠、任豆等32種。廣西重點保護植物有:凹脈金花茶、劍葉石斛、海倫兜蘭、觀光木等150種。古樹名木主要有蜆木、榕樹、人面果、苦丁茶、盆架子、扁桃、樟樹、龍眼、見血封喉、木棉、金絲李、烏欖、馬尾松、楓香、側柏等共300多株。

經濟

農業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解放前,崇善、左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林、牧、副、漁四業所占比重不大,民國38年,1949年,兩縣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占83.36%,其他四業僅合占16.64%。解放後,由於實行了生產關係的改變,土地改革與農業合作化,大搞水利與農田基本建設,推行科學種田,改變耕作制度,改良品種,以至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1956年比土地改革剛結束的1952年增長32.29%,1970年比1964年增長31.50%,1985年比實行農村經濟改革前的1979年增長43.23%。但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4~80%之間,次為畜牧業占10~15%左右,其他林、副、漁業所占比重極微。
200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6.9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2億元,占71.31%。農業人口192.07萬人,占總人口的83.27%。糧食總產66.52萬噸。甘蔗種植面積17.13萬公頃,甘蔗產量1407.26萬噸。水果產量23.84萬噸。2006年,崇左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5.07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8.03億元,占74.26%。有農業人口204.03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7.49%。糧食總產61.64萬噸。甘蔗種植面積20萬公頃,甘蔗產量1712.83萬噸,2005/2006年入榨原料蔗1494萬噸。水果產量24.66萬噸。
2012年,崇左市完成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0.08萬公頃,糧食、甘蔗、水果、瓜菜、木薯等特色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糧食作物面積12.1萬公頃,總產量48.7萬噸,糧食生產安全;經濟作物面積45.8萬公頃,其中甘蔗種植28.23萬公頃,崇左市甘蔗總產量2255.33萬噸,入廠原料蔗1890.5萬噸;蔬菜種植4.15萬公頃,增長4.2%;西,香,瓜3.67萬公頃,同比增長2.2%;水果面積3.11公頃,產量41.30萬噸。木薯1.38萬公頃,油料1.23萬公頃,綠肥0.81萬公頃,中藥材0.34萬公頃,指天椒0.43萬公頃,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水產品總產量6.05萬噸,同比增長6.2%;肉類總產量12.22萬噸,同比增長3.6%。

工業

1960年,在水口河下游入左江口處建成水口電站。工業總產值開始滑坡。1962年崇左市工業企業職工減至200多人。1967年春,馱盧糖廠由自治區下放給縣辦。這年因“文化大革命”中兩派武鬥,部分企業停工、停產,及“打破”了原來的規章制度,總產值比上年下降8.6%。1969年春,地財站改名崇左民礦站。
1978年,崇左市工業總產值2201萬元,製糖工業產值912.15萬元,占崇左市工業總產值41.4%。1980年初,岜弄鐵礦亦因品位低而停辦。把崇左糖廠建成為日榨500噸、馱盧糖廠擴建為日榨850噸規模的企業。左江華僑農場澱粉廠建成投產。
1985年,崇左市工業總產值為4085.82萬元,其中,國營工業占91.90%,集體工業占5.30%,個體工業占2.7996;國營工業利潤500萬元,集體工業6.6萬元;製糖工業產值占63.35%,食品工業,除開製糖,含糧油加工,占16.0196,麻製品工業占4.27%,電力工業占3.0%,建材工業占2.47%,機械工業占1.93%,印刷工業占1.22%,採礦工業占1.19%,小五金製造業占0.67%,自來水供應工業占0.66%,縫紉服裝工業占0.65%,木材採運工業占0.23%,家具木器工業占0.14%,文化用品工業0.12%,其他修理、加工占1.30%,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占2.79%。
2012年底,崇左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36家,主要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崇左市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476.49億元,同比增長12.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51.71億元,同比增長12.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75.13億元,同比增長18.8%,增速排在全自治區第六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4.5億元,同比增長40.8%,增速排在全自治區第三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金完成23.95億元,同比增長8.57%;全年工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50.3%,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工業化率1.69,工業化加快向中期階段邁進。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21%,占同比下降5.2%目標任務的177.12%,列入自治區重點監控的29家重點用能企業按照單位產品能耗計算,實現節能量104539噸標準煤。

林業

1953年起年年人工造林,1954年起興辦集體林場,1958年和1967年先後建立那達、群力兩個國營林場,1964年至1980年進行過三次飛機播種造林,還建立了各種森林防護制度和林業科研機構。1978—1980年僅占整個農業投資的0.38—0.76%,砍伐量過大,以1980年計,砍伐量超過生長量約3萬立方米;“重造輕管”,1953年至1985年雖造林94.98萬畝,但保存率僅為23.5%;亂砍濫伐相當嚴重,“大躍進”、“文革”及1981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三次亂砍濫伐造成了森林的破壞。1985年崇左市有林面積僅259259畝,包括天然林,覆蓋率為5.96%,綠化程度為12.6%,低於南寧地區和廣西的水平。23.72萬畝用材林中齡組結構又極不合理,成熟林面積僅占10.4%,幼齡林面積占47.9%。
2006年,崇左市林地面積84.23萬公頃,林業產值5.4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14%。當年人工造林面積7300.6公頃,其中退耕造林243.7公頃。封山育林面積2793.5公頃,跡地更新面積1470.6公頃。崇左市森林面積84.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8.1%。

固定資產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2003~2006年,崇左市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22億元。2003年完成32.49億元,剔除南友高速公路投資部分,實際為26.07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8.2億元,主要投向公路建設8億元、製造業2.3億元、水電氣的生產供應業2.2億元。優勢特色行業投資增強,完成5億元,主要投向製糖、水泥和水電行業。當年共有在建項目373個,年內新開工275個,項目完成投資30.4億元。
2004年,完成40.73億元,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38億元任務。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4.45億元,更新改造投資完成3.4億元,房地產投資完成0.27億元,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8億元。交通方面,南友高速公路建設和崇左至大新、龍州至水口、崇左至上思等5條二級公路相繼開工建設。能源建設方面,加強水電資源開發和電網改造,全年落實電網建設項目11個,總投資4.2億元,建設南寧至金馬220千伏送變電工程等9個項目,完成投資2.1億元。城市建設方面,有市行政中心大樓、公務員住宅小區、石林大道擴建、麗江水廠擴建、城區給水管網改造、城市工業區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全年新開工項目467個,續建項目124個,項目總投資129.88億元,完成投資38.37億元。
2005年,完成投資52.95億元,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46.5億元的任務。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9.83億元,更新改造投資完成5.97億元,房地產投資完成2.83億元,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9億元。年內崇左市新開工項目411個,續建項目227個,總投資168.82億元,年度完成投資52.3億元。統籌推進重大新開工項目42個,完成投資34.6億元,占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6%。南友高速公路於2005年12月28日全線通車,扶綏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首條日產5000噸水泥生產線於2005年8月竣工投產,平果—金馬送變電、南寧—金馬送變電於2005年6月竣工投入運營。2006年,完成投資71.05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33.57億元,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5.05億元,房地產投資完成5.16億元,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1億元。全年工業技改投入12.8億元。全年新開工項目489個,續建項目204個,推進重大項目94個,完成投資41.71億元。
2012年崇左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2.15億元,同比增長28.2%,增速繼續排名在全區前列。其中城鎮投資完成437.2億元,增長25.3%;農村投資完成94.95億元,增長43.3%。在城鎮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230.91億元,增長25.6%;更新改造完成144.13億元,增長39.7%;其他投資完成25.73億元,增長22.6%;房地產投資完成34.06億元,增長-12.4%;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50萬元以上,完成2.37億元,增長22.6%。在農村投資中,非農戶投資完成42.79億元,增長114.6%;農村私人建房完成52.17億元,增長12.6%。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崇左市總人口約為2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45.53萬,鄉村人口約180.98萬。其中,江州區約33.88萬人、扶綏縣約44.3萬人、大新縣約35.46萬人、寧明縣約39.39萬人、龍州縣約26.7萬人、天等縣約40.34萬人、憑祥市約10.2萬人。

民族

2010年,崇左市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侗、京、回、滿、土家等各族人民,少數民族人口達200.87萬,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約占總人口的88.5%。

社會

教育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民國初期,舊桂系時期,教育發展停滯。新桂系時期,教育有所發展,學制、課程設定都有所改革。先後在崇善、左縣縣城分別設立師範講習所、國民中學,培養師資。在鄉公所所在地設立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完小,,在各村公所所在地設國民基礎學校,初小,。民國38年,崇善縣、左縣兩縣有國中2所,學生555人;國小182所,含中心校,學生6897人。
解放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學校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成人業餘教育等都有很大發展。至1985年夏季,崇左市各類國小總數673所,包括教學點559個,在校學生43788人;初、高中共17所,在校學生7790人。國小、中學生數分別比1949年增長5.35倍和13倍。解放30多年來,崇左市共培養國小畢業生10.7萬多人,國中畢業生近5萬人,高中畢業生1.7萬人,職業高中生300人。
1977年恢復聯考後,至1985年,崇左市共考上大學245人,中專554人。
2003~2006年,崇左市對教育投入25.05億元,其中市財政撥款19.21億元。新建樓房校舍263幢,建築面積22.3萬平方米。中國小校舍總面積,2003年245.4萬平方米,2004年252.7萬平方米,2005年249.9萬平方米,2006年254.9萬平方米。2006年末,崇左市有幼稚園146所,入園兒童4.02萬人;有國小811所,在校生15.22萬人;中學120所,在校生10.09萬人;大、中專院校和職業中學11所,在校生1.82萬人。還有鄉鎮成人技術學校,教育培訓中心73所。到2006年,崇左市通過自治區“普九”驗收的縣,市、區7個,“普九”人口覆蓋率從2003年建市初的37.4%,提高到100%。
崇左市現有高等學校3所:學校層次地址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公立本科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麗川路1號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公立專科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壺興路339-1號
南寧地區教育學院公立專科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建設路32號
科技
民國2年,1913年,成立崇善縣桑蠶業研究所,設所長1人,技術員2人,民國33年撤銷。民國36年,崇善縣政府設立農業推廣所,有農林技工3人,獸醫技工1人,水利助理1人。
解放後,1959年成立崇左縣科學技術委員會,1962年撤銷。1973年成立崇左縣科技局,1978年改為崇左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縣科委,下設直屬機構。1978年12月,成立縣科學技術協會,簡稱縣科協,設主席1人,副主席3人,內有秘書及幹事共5人。1985年有職工8人,負責協調崇左市農林水畜牧、建築、醫學、化工、教育等行業9個協會的科學技術交流,科普宣傳、科學考察、輔導、諮詢和發展會員等工作。1979年9月,成立縣科學技術情報所,主要從事科學技術情報的收集、整理、傳遞和服務,為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提供科技資料。
1985年,科技情報所有幹部2人,工人2人。1983年,馱盧、江州、左州、那隆等4個公社,今改為鄉,成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同年7月,縣成立青少年科學技術輔導員協會,負責青少年科技輔導,開展學科學、用科學等活動。
2003~2006年,崇左市共實施各類創新計畫項目56項,含在建、續建項目,上級科技經費扶持750萬元,市財政安排科技經費60萬元。引進農業新品種55個,推廣農村實用技術112項。開發工業新品種20多個。共培育市級科技型企業13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型企業1家。共組織項目申報自治區級、市級科技進步獎38個,其中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5個,2003年10項,2005年15項,,獲自治區級科技成果獎1個。崇左市專利申請量76件,授權量49件。

文化

1956年發現原始社會殘存的三層堆積物,其中第三層為灰黃色文化堆積,膠結堅硬,內含許多淡水螺螄殼、蚌殼及魚牙、鹿類等動物化石,還發現一些出土的打制燧石刮削器、石片等遺物。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考古工作隊考察,還發現在瀨湍、太平、新和,四壩、雲吞嶺、農里、岜白、那隆等7處,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錘、石環等崇左市古代壯族先民創造的文化遺物。
1973年10月,左州鄉龍合村咘羅屯出土唐朝銅鼓1個,是崇左市少數民族的青銅文化藝術瑰寶之一。
明、清代,居住縣內漢人500餘人,壯漢民族之間文化交流日繁,建造歸龍塔,鐫刻江州石獅、石龜、太平鎮石牛、石碑,開闢白雲洞、碧雲洞、龍井、金櫃山“八字”壁題字等文物勝景,以及設立府、州、縣學、書院、義學,舉行童試。這兩朝,曾是崇左市歷史文化發展的昌盛時期。
2003年,崇左市有38個文化事業機構。其中,市級民眾藝術館1個,縣級文化館7個;圖書館7個,市級1個,縣級6個;市文物管理局1個,縣級博物館2個,文物管理所4個;縣級文工團7個,市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1個,縣級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7個,市演出管理處1個。崇左市公共圖書館藏書56萬冊,其中市圖書館藏書10萬冊。崇左市有縣級公共演出場所5個。2004年12月,舉辦崇左市首屆花山藝術節。2005年,崇左市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入戶率91.7%。
2006年,崇左市有37個文化事業機構。其中,市級民眾藝術館1個;縣級文化館7個;圖書館7個,市級1個,縣級6個;市文物管理局1個;縣級博物館3個;文物管理所3個;縣級文工團7個;市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1個;縣級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6個;市演出管理處1個。崇左市公共圖書館藏書58.68萬冊,其中市圖書館藏書11.01萬冊。崇左市有縣級公共演出場所5個,其中鑑定為危房的2個。

衛生

1951年4月崇善、左縣合併後,是年6月將兩縣衛生院合併,建立崇左縣人民政府衛生院。1985年,崇左市共有各種醫療衛生機構24所,比1952年的5所增加3.8倍;病床355張,比1952年的10張增加34.5倍;職工人員總數55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61人,分別比1952年增加14倍和13.4倍,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1.19張,醫生、醫士0.64人,護士0.28人。另外,有集體、個體辦的衛生室139間,其中個體121間,衛生員419人,接生員613人。
2003年,崇左市有衛生機構146家。其中:醫院26家,鄉鎮衛生院85家,采供血機構2家,婦幼保健院7家,專科疾病防治站所,6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家,健康教育所1家,其他機構12家。有衛生人員537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130人。業務用房面積25.03萬平方米。50萬元以下的設備有114台,50萬~100萬元的有36台,100萬元以上的6台。
2006年,崇左市有衛生機構145家,其中醫院24家、鄉鎮衛生院87家、采供血機構3家、婦幼保健院7家、專科疾病防治站,所6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家、衛生監督所7家、醫學培訓機構1家、健康教育所1家、其他機構2家。有衛生人員559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380人。業務用房面積24.29萬平方米。50萬元以下設備有1487台,50萬~100萬元有30台,100萬元以上的有8台。

體育

解放前,縣內有兩個公共體育場。崇善縣公共體育場在縣城江北,於民國24年,1935年,建成,內設一副籃球架,一個排球場,還有跑道、單槓和跳高、跳遠的沙坑。左縣公共體育場在縣城北街,於民國25年建成,內設有籃球架一副和跑道等。
解放後,縣內各村屯農民、學校師生、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紛紛動手興建體育場地,特別是籃球場。1952年至1957年間,大多數鄉、村、屯建有籃球場,各中國小校建有籃球場,縣直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建有籃球場。農村建的籃球場,因陋就簡,多為木圈球架。1958年大煉鋼鐵,因大批人力上工地,大部分村屯藍球場被廢棄。1962年至1965年,農村籃球運動復興,各村屯陸續重建籃球場,鐵圈球架取代了木圈球架。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農村籃球場又一度被廢掉。1972年後,才又陸續重建。縣燈光球場、崇左中學田徑運動場、縣軍民體育場等縣內主要體育場地設施先後興建。據1984年底普查統計,崇左市有籃球場179個,其中無固定看台的燈光球場15個,有固定看台的燈光球場3個,排球場22個,室外射擊場1個,室外溜冰場1個,公共運動場1個,小運動場1個。
2003~2006年,崇左市共有標準體育場地1304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75平方米。其中:有體育場3個,體育館5個,游泳館1個,室外游泳池4個,有看台的燈光球場79個,桌球房7個,籃球場1109個,排球場96個。2003年,有等級裁判員150人,教練員61人。2006年,有等級運動員25人,等級裁判員135人,教練員45人。
崇左市歷年來為自治區隊、國家隊培養輸送優秀運動員15人。2003年,崇左市在廣西第十屆運動會上共獲得6.5枚金牌。2004年,在自治區第五屆農運會上共獲金牌3枚,銀牌5枚,銅牌4枚。2005年,在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金牌4枚,銀牌2枚,銅牌2枚。同年,成功舉辦2005年中國東協女子足球邀請賽,有新加坡、越南、中國,2個隊,等4個代表隊、運動員100人參賽,是崇左市建市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國際性體育比賽。

政治

主要領導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大光
常務副市長 馮學軍
副市長 陳立生吳愛紅張鴻仇祖和雷海良高新
秘書長 蘭瑞書

機構設定

崇左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崇左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崇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崇左市教育局
崇左市科學技術局
崇左市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崇左市公安局
崇左市監察局
崇左市民政局
崇左市司法局
崇左市財政局
崇左市水利局
崇左市文化局
崇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崇左市國土資源局
崇左市農業局
崇左市環境保護局
崇左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崇左市交通運輸局
崇左市商務局
崇左市衛生局
崇左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崇左市廣播電影電視局
崇左市審計局
崇左市林業局
崇左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崇左市規劃管理局
崇左市統計局
崇左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崇左市外事僑務辦公室
崇左市扶貧開發辦公室
崇左市旅遊局
崇左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崇左市招商促進局
崇左市農業機械管理局
崇左市水庫移民工作管理局
崇左市地震局
崇左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崇左市二輕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
崇左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崇左市供銷合作聯社
崇左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崇左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廣西崇左花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崇左市檔案局
崇左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崇左市人民政府部門管理機構
崇左市北部灣辦公室
崇左市宗教事務局
崇左市物價局
崇左市糧食局
崇左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崇左市交通警察支隊
崇左市糖業發展局
崇左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
崇左市新聞出版局
崇左市水產畜牧獸醫局
崇左市體育局
崇左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崇左市房改辦
崇左市衛生監督所
崇左市鳳凰山林場
崇左市中心血站
崇左市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
崇左市人民防空辦公室
崇左市人民政府掛牌機構
崇左市法制辦公室
崇左市調處辦
崇左市邊防委員會辦公室
崇左市金融工作辦公室
崇左市駐市中直、區直單位
崇左市國家稅務局
崇左市地方稅務局
國家統計局崇左調查隊
崇左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氣象局
崇左銀監分局
崇左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中國人民銀行崇左支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菸草專賣
崇左市供電局
崇左市郵政管理局
崇左市人民政府直屬特設機構
崇左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崇左市駐南寧管理處
崇左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風景名勝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崇左市有500多處山水風光、人文古蹟、珍稀動物、名貴古樹、原始生態等多種類型的旅遊資源。其中,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
德天瀑布
位於崇左市大新縣歸春河上游,距中越邊境53號碑約50米,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約208公里。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瀑布總寬208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
歸龍斜塔
左江斜塔又名歸龍、水寶塔,位於崇左縣城東北二公里處。為五層磚塔,塔底直徑5米,塔基身總高23.184米,塔身18.28米,塔身呈八角面體。塔身傾斜度為4度24分64秒,傾斜方向為西南偏西52度16分30秒,是工匠在建造時考慮到江心風力和地基等因素而精心設計而成,是唯一人為建造的斜塔。
弄官生態公園
弄官白頭葉猴生態公園位於江州區羅白鄉,距崇左市區35公里。整個景區占地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景區里生長著1400多種植物,其中有世界上珍奇植物和優良速生樹種,如金花茶、金絲李、梘木、格郎史等。生存有100多種動物,其中有世界獨有的動物珍品----白頭葉猴。弄官白頭葉猴生態公園於2002年8月11日正式開園。
崇左石景林
又名左江石景林,位於廣西崇左市南面5.5公里處,占地1500畝。景區內主要以保持原始的面貌為主。
紅八軍軍部舊址
位於廣西龍州縣城新街19號,總占地面積4922.5平方米,由一幢法式建築風格的樓房和一幢中式傳統建築組成,是龍州起義前後黨的領導機關和紅八軍軍部所在地。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將紅八軍軍部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連城
位於龍州縣城西部4公里的小連城在主峰和左右山峰築有炮台5座,峰火台1座。峰頂上的主炮台名“鎮龍炮台”,1981年,小連城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左江風光
左江位於廣西西南部。起源於越南,經憑祥平而河與龍州水口河匯合,流經龍州麗江,與寧明的明江和黑水河匯合流經崇左江州區、扶綏河段進入邕江。沿江主要景點有:紫霞洞、耀達花山岩畫、民族山寨、斜塔、金雞岩等。
花山岩壁畫
落於寧明縣馱龍鄉耀達村的一座斷岩山,整幅畫面寬約172米,面積8000多平方米,共有各種用赭紅色顏料繪製在懸崖壁上的人形、獸形、弓箭等圖案1900多個。花山岩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1988年,花山岩畫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恩城自然保護區
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大新縣恩城鄉。距縣城13公里,距南寧160公里。由南壇高速轉316省道到達。恩城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龍州起義紀念館
原名中國紅軍第八軍革命紀念館,成立於1985年2月1日。總占地面積7.69公頃,建築面積5436平方米,坐落在紀念廣場的南端,2004年8月19日落成,並更名為龍州起義紀念館。
歸龍潭旅遊風景區
歸龍潭旅遊風景區位於廣西省扶綏縣城以北7公里,地處昌平鄉平白村群山環抱之中。距廣西首府南寧市53公里,景區內峰林林立,景致優美,有岩洞3個,暗河一條,湖潭兩個。
沙屯疊瀑
位於於廣西大新縣碩龍鎮碩龍村沙屯歸春河段上的青山峽谷中。西距縣城約50公里。由316省道大新-靖西二級公路到達。屬岩溶峽谷瀑布景觀。沙屯疊瀑又稱念底瀑布,瀑布寬約60來米,總落差約30米,分七級奔流而下。
明仕田園景區
位於廣西大新縣堪圩鄉明仕村,距縣城西53公里,距南寧?195公里,由南壇高速轉316省道到達。是以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觀為主的自然風景區。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有著“山水畫廓”和“隱者之居”的美譽。

名優特產

廣西崇左廣西崇左
指天椒
天等指天椒是在崇左市天等縣特定的土質和氣候條件下種植的名優辣椒。該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葉十足,曾榮獲1983年國家外經貿部“優質產品”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辣”。
八角
崇左市現有八角林9.8萬畝,年生產鮮果6千多噸,折乾果約2千噸左右。每年3~4月份和8~9月份兩次收穫。八角乾果叫“茵香”或“大料”,用作蔬菜等醃製加工和烹任調料,我國普遍用作食物烹任調料。
苦丁茶
崇左市年產鮮茶450多噸,可加工製成高品位優質的球形、花形、條形等品種共100多噸。常飲之可治胃腸炎、咽喉痛、高血壓等疾病,還有降血壓、防癌症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