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物質

在整個宇宙中,廣義物質有且只有四種基本存在方式:空間、場、明物質和暗物質,它們通稱為廣義物質,廣義物質都是由能量形成的,廣義物質的本質是能量。其中空間是場和明物質、暗物質的載體,場是明物質、暗物質的延伸。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物質和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無端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外的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的一個物體;物質可以轉換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換為物質,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這個封閉系統內的廣義物質與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廣義物質與能量轉換守恆定律,或稱為廣義物質與能量不滅定律。

廣義物質具體到物體上就是虛物質和載體了,載體通稱為物體,而物體載有虛物質。認清廣義物質概念就是要搞清物體材質或五構素成分,即虛、實物質在具特定環境界面的時空點上,當相位場滿足某種和諧條件時瞬間形成穩定物體。

廣義物質概念

無論虛物質還是實物質,其本體都是基本穩定不變的(即穩定存在條件為較大的溫壓等範圍),而且數量上只有有限的幾個即物性人性與分子原子。而廣義物質範疇則是隨著存在條件不斷變化而變化的物質存在形式,因而物體種類是無限的,但具體的每種物體穩定存在條件較為苛刻。虛物質主體為人性物性,而範疇為事件、精神、信息……;實物質本體正是原子、分子,而其它多種多樣的和不斷變換的物體形式,如星球、動植物……等屬實物質範疇。物體存在形式包括從量子到宇宙間的無窮個層次結構,如同“事件”是無窮無盡和變化的,因而是實物質範疇。
人類至今對物質的概念還不夠完準,因生命起源、宇宙起源等正在研究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廣義物質範疇一定存在著陰陽物質對稱界面,否則我們的學術水平就只能在精神與物質間的關係中徘徊。陰陽雖是數千年來的古老話題,可我們現在反而嗤之為荒唐,以致束縛了人類思維。
同虛物質相對應,現代哲學上的物質概念基本為實物質。實物質主要按系統、層次、如總星系、星系、恆星、行星、物體、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結構,並以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命及思維的能量式運動來表現其存在與形式。而虛物質主要以對物體機械、物理、化學、生命及思維等運動方向予本能式或意識式控制來表現其存在。
實物質以外的具規律性的客觀實在均為虛物質範疇。世界統一於廣義物質,而物體結構、物能形式等統一於實物質;萬事萬物的矛盾運動及其現象、有關物質與運動規律的學說理論等統一於虛物質。因此,我們研究社會現象中的規律性就要研究虛物質。實物質主體為原子分子是同虛物質主體為物性人性一致的,因為原子分子通過化學結構反映物體,其中原子無機分子反映的物體呈物性,而原子與有機分子反映的物體呈人性。其實,所有的物體均由量子組成,在量子到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到物體的過程中,量子的絕對自由意志也同時形成物性人性並發生了方向不變效應及其衍生的種種矛盾。虛物質主體為人性物性,人性物性以方向不變特性形成沿測地線實現消費體系、以欲望無窮形式驅動社會發展衍生出種種事件範疇。巨觀世界的方向不變是構成物體的基本粒子的絕對自由意志的集合反應。

廣義物質與五構素

宇宙由五構素組成,宇宙中所有層次的物體都由五構素組成。一句話,全部物體均由五構素組成。而五構素中方向、時空屬虛物質範疇,原子分子屬實物質範疇,所以廣義物質包括方向、時空、實物質四個構素。相對虛物質來說,廣義物質中的實物質作載體;相對實物質來說,廣義物質中的虛物質為控制方向的“靈魂”。如果沒有廣義物質與能量則不可能有“物體”和“能力”,即沒有物體自身的構成材料與力熱;沒有時空則物體沒有生髮自由運動的天地與軌跡;沒有力熱運動則一切靜止不變,不會有時空的過去與將來;沒有方向則沒有物體生命消費運動,也就無重複出現和對稱的運動規律,沒有規律和對稱力熱運動也就不會存在不對稱所剩餘下來的物質世界。接下來沒有價值取向,不需要規範物體運動方向的時空(社會)管理……。

唯心唯物統一於廣義物質

堅持物質的虛、實二面性是徹底而全方位的唯物論,即唯廣義物質論是對以往唯物唯心二派實行統一的物質依據,可消除唯物唯心對立的誤區,使關於物質的世界觀只有科學與謬誤、已知與假說之分。而科學戰勝謬誤、假說轉為已知由認識實踐過程來解決。事實上,唯物唯心一體化關係表現在二個方面:①唯物唯心是認識廣義物質過程中的二個層次或階段,唯物通常對應於實物質而立足於巨觀世界;唯心則對應於虛物質而立足於微觀、宇觀世界。②唯物唯心統一於對廣義物質辯證認識的過程中,唯物往往對應於認識的初級階段,以實證為背景;唯心往往對應於認識的高級階段,以抽象為背景。③唯物唯心的關係類似創新理論與實驗科學的關係。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霍金的黑洞理論等都是在前人實踐證明或邏輯推理的基礎上或社會流行的概念上,先用思維勾畫出自己的假說或理論,然後經由科學實驗驗證、擴展的。而且這種“唯心”與“唯物”式關係決定了“理論與實踐”、“指導與驗證”的關係存在,二者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相互推進。
總之,唯物唯心統一於廣義物質,唯廣義物質是論。因唯心實質上是對虛物質的辯證認識,故二者合稱為廣義唯物論,簡稱唯物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