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醫學院學報

廣東醫學院學報

廣東醫學院學報:正式創刊於1983年1月,它的前身是《湛醫通訊》、《湛江醫學院科研彙編》、《湛江醫學院學報》。隨著湛江醫學院易名為廣東醫學院, 1993年6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湛江醫學院學報》亦相繼易名為《廣東醫學院學報》。國內統一刊號為CN44-1375/R,國際統一刊號為ISSN1005-4057。由廣東醫學院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刊物(雙月刊),屬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主編:羅少軍;副主編:龍堯(常務)、周克元、鄭學寶。本刊開設的欄目有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經驗、中醫中藥、誤診誤治、調查·管理·技術方法、短篇、個案、護理、醫學教育研究、作者·讀者·編者等,凡屬國家、省和廳局級資助項目或獲獎成果的論文,經審稿通過將優先發表。

基本信息

廣東醫學院學報的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刊階段(1972年1月~1982年10月);正式刊物內部發行階段(1983年1月~1990年12月);正式公開發行發展階段(1991年1月至今)。
1972年,為了學術交流的需要,將教師們的科研論文合併在一起印刷成冊,初曾稱之為《湛醫通訊》、《湛江醫學院科研彙編》,不定期印了12~13期,隨後定名為《湛江醫學院學報》。最初這些刊物無刊號,不經審稿,也沒有編輯部和固定的編輯人員及辦公場所。我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初刊期。
1983年1月,原《湛江醫學院學報》經廣東省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粵新068號)批准為正式內部發行刊物(季刊)。
1990年10月經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粵新函字1990第28號文],湛江醫學院學報從1991年1月起正式改為向全國公開發行。1992年9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湛江醫學院易名為廣東醫學院。1993年6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湛江醫學院學報》亦相應更名為《廣東醫學院學報》,統一刊號為CN44-1375/R,國際統一書號為ISSN1005-4057。從此,廣東醫學院學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廣東醫學院學報》為雙月刊,每年6期,每期112頁。
廣東醫學院學報一直堅持辦刊宗旨,遵守和維護著作權法的一切規定。堅守質量關,對每篇稿件的編輯、出版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全面執行法定計量單位,量和符號等。力求使用正確,文字表達力求準確、通順;圖表設計布局力求合理,封面、版式設計規範、合理且美觀大方;印刷質量逐年提高,字型選擇恰如其分。努力使學報的編排、印刷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廣東醫學院學報從初刊期不定期出版、內部正式出版發行到公開發行,版本上已經脫胎換骨,從過去的活字鉛印轉變成電腦膠印的精緻版本,版面的容載量比過去翻了兩翻。尤其在論文質量,編排規範上都邁進了一大步。目前《廣東醫學院學報》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刊登的論文已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全文收錄,同時還被《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分冊)、中國藥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等多家檢索刊物收錄。 《廣東醫學院學報》編輯部的辦公地址位於廣東醫學院湛江校區綜合樓21層西,辦公面積70多平方米,現有專職編輯5人,現任主編是廣東醫學院院長周克元教授,副主編為鄭學寶教授,他們均是年富力強的專家。編委會每一成員均是相關專業的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審稿專家隊伍龐大,除了本學院的專家外,還邀請了全國知名的專家教授擔任特約審稿專家。學報編輯部的辦公場所和設備正在不斷改善,現編輯部每人擁有電腦一台,共有雷射印表機各3台,還有掃瞄器、傳真機等先進辦公設備,現代化編排手段不斷提高和完善。學報的知名度在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