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小曲

廣東小曲

廣東小曲是廣東省的漢族民樂。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絲竹合奏樂。它從漢族傳統器樂曲、民間小調、戲曲曲牌音樂等衍變、發展廣東小曲而來,形成別具風格的樂鍾。廣東小曲最初是作為粵劇的過場音樂,故也稱為"過場譜子"或"小曲"等。後產生了不少可獨立演奏的樂曲,並流傳到外省後,便被稱為"廣東小曲"。現存的廣東小曲中的傳統曲目及改編曲,有近百首。廣東小曲在音樂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其鏇律流暢、節奏輕快、音色明亮,富有南國情調。代表樂曲有《旱天雷》、《雨打芭蕉》。

簡介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流行於廣東地區的樂種有潮州弦詩樂、客家漢樂、海南音樂、吹打牌子(崑腔)、梵音(佛曲)、鹹水歌、龍舟、南音、木魚書、粵謳......等,均為粵劇所吸叫。而與粵劇關係最密切的,則為廣東小曲,又稱粵曲。

流行於珠江流域、港澳、華僑分布之南洋、美國等僑居地。國內各省也多有粵曲樂隊的組織,這與其曲目豐富與進化有關。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粵曲樂隊的最早型態,當為粵劇之過場樂及背景樂。也吸引了賣藝音樂、八音堂會音樂、以及古調。所以有極多部份是能有歌辭的,又因多為短曲,少有大型套曲,故稱小曲。最後又加上近代樂人的改編與創作。發展為純器樂曲、稱為清音。

最初為適應戲劇演出的需要,所用樂器為二弦、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橫蕭,稱為五架頭,這五件主要樂器叫架頭樂器。其它則為下架樂器,領奏者稱為上手。其餘稱為下手、二手。

民國十五年,呂文成將滬胡改裝鋼絲弦,定高五度音作上手,伴以揚琴、簫,作為室內文場的演出編制,叫作三架頭。後來增加椰胡、秦琴等樂器稱為軟弓組合。原五架頭編制相對的稱為硬弓組合,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默片時代,上海中小型電影院在電影放映時,播放粵曲配樂。粵曲唱片與職業樂隊的出現,推動了粵曲的發展(編作)與推廣(流傳)。產生了專業的演奏與作曲家如呂文成等。

三十年代前後,尹自重引進梵鈴(小提琴)、何大傻引用了三弦琴(檀香山結它)、呂文成引進了西路風(木琴)、高熔升引用了色士風(薩克管)、鋼琴等西洋樂器,用於特殊曲目。雖然定弦、奏法均有所改革。但曲風、節奏均明顯受到西樂影響。甚至加用了弱音小號(譚沛鋆)、爵士鼓(程岳威)產生了一些西洋模進作法的舞場音樂。

特點

粵曲的律與調有極重要而獨具的特點

其傳統音階,系七音律,七鄰音之音程大體相同無全音、半音之別。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一般人誤以為七律系Fa、Si兩音,介於Mi-So、La-Do之間(中立音階),甚至大多數人還認為這種Fa不Fa、Si不Si的現象起因於樂器製作的簡陋、不準。

近代民族音樂學家研究的結果,認定這是一種與西洋甚至中國傳統三分損益律完全不同的律制,自成體制,因此而產生了一些,無法由西洋音階取代的調式,如粵曲之乙反調、潮樂之重六調、活五調,客家漢樂之軟線,秦腔之哭腔,西北碗碗腔也有很多這種曲調。

這種律制,沒有半音。其音程如下:

DoReMiFaSoLaSiDo

一一

一三五六八0二

八六二九七三0

00五00五0

分分分分分分分分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八八六六八六六

00五五0五五

分分分分分分分

由上表可知,七律之音階,除Fa以外,均比西洋音階為低,不只是Fa要高一些,Si要低一些,這么簡單。

粵曲的乙凡調,與七律的關聯最重要。最有名的曲例是[昭君怨]。

[昭君怨]原曲首句為:

|22|4245| 5 -|

--====

與潮州十大弦詩樂之重六調昭君怨完全相同。見下表:

| 212 |42 1 | 561 |

---- ----- . ----

近人將Si譯為bSi,而把乙反調視為轉調的移調記譜,記為

|33|53 56| 6-|

--==== .

事實上,少數乙反調確有轉調的本意,但大多數的乙反調,確是一種音階轉換,尤如西洋的大小音階轉換。

西洋之C大調轉為C小調,要降Si、降Mi、降La,而借用bE大調的調號。但C小調與bE大調之首調唱名是不同的。(近代均將西洋C小調對應為La調式而譯為主音 =la 是錯誤的。)

中國五聲音階體系,轉低二度調要 #Mi、 #La。恰與乙反調不用Mi、La,改用Fa、(#Mi)、Si(#La=bSi)吻合,但實與西洋轉調式借用轉調高的情形一樣,不能認定一定是轉調高。粵曲[連環扣]一曲即有乙反線, 乙反線 尤能明確顯示之。

乙反線

(7171 2 2 2 04 24 24 5)

==== -- -- --

乙反線

(6161 2 2 2 03 13 23 5),

==== -- -- --

這種同一曲調而不同音階的轉換奏法,在南音說唱中尤其普遍。

如用七律傳統樂器,則[昭君怨]兩種譜所奏,尚無大異,改採西洋十二律樂器時,則無法奏出乙反調的原味。奏乙反調左手食指要按在Si-Fa,叫作空一指。

廣東小曲的特點,除上所述之律與調之外,源自粵劇清唱。約於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以後又出現了穿街過巷賣唱的女盲藝人,被人們稱作“瞽姬”、“師娘”。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腳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腳色,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她們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會妻》、《黛玉葬花》、《棄楚歸漢》等“八大名曲”。 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近代廣東因其所受歷史包袱牽制最少,自由發展的可塑性也就最大。加以地處對外之通商口岸,與外來文化接觸最早,受西洋文化之影響與啟發,。

洋琴,這外來樂器,即由廣東最早引進,並成功的運用於廣東音樂中。廣東音樂最早採用洋琴竹法的方式,記出

三十二分音符與切分音、前聯音、後聯音之別,後來也最早改採簡譜,最早出版曲集,署以作曲者名姓,附以樂器及奏法介紹與西洋樂理。最早採用鋼絲弦,使用高把位與滑指換把法。最早成功的採用中途轉調、暗轉調等技巧作曲。從比對早基出版的曲譜集工作中,可以發現,短短十年間,同一曲譜所奏即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種進化現象,是粵曲所獨具的。粵曲也是唯一不斷有創作的傳統樂種。曲目題材之時代化、社會化亦充分表現此樂種的蓬勃。雖然近代學者,不盡讚許認同這種方向,終究亦無法否認此事實之存在。

在眾多傳統民樂中,粵曲是唯一能訪考出作者名姓,且流傳全國各省的樂種。民國初年,短短二十年間,產生出約五百首的曲目。硬弓編制也迅速改為軟弓編制。加入十二律樂器,甚至西洋樂器等等。與樂器、編制、記譜法、曲目均長期處停滯狀態的崑曲、南管相比,確令人耳目一新。

這些進化因素,都是造成它成功流傳的緣因。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其次,受西洋影響與西化之大,亦是粵曲很明顯的特點。

粵曲引用了小提琴、薩克管、擴音結它、木琴、弱音小喇叭、爵士鼓、鋼琴等西洋樂器,已如上述。粵曲還採用西洋的三拍子及舞曲節奏、模進、鏇律、音階級進、琶音進行等作曲手法。記譜法亦完全吸收西樂之術語、記號。可說是受西洋影響最大的樂種。

粵曲之最早商業化,最適商業化則一直延續到此時此地:

粵曲唱片最早用之於默片配音。因此刺激了唱片出版與職業樂隊的成立。帶動了樂曲的創作與職業作曲家、演奏家的產生。舞場也得以採用其為伴舞音樂。直至今日台灣,舞場飯店餐廳茶藝館之中式樂隊,仍以洋琴與廣東小曲為主。

廣東小曲之音域較寬(可大跳),速度可較快,鏇律較密集(加花),而風格多樣(作曲家眾),慢板的滑音演奏法更是表情細膩,多樣性的手法可柔可剛。加以可塑性、適應性廣闊,以之奏民謠、流行歌曲、舞步音樂均可勝任。我們很難想像以南管、平劇樂隊來演奏通俗、娛樂音樂。而華麗流暢怡情悅性的廣東小曲,對此則駕輕就熟。一般民眾也是耳熟能詳。

總之粵曲是一個極進、西化、商業化的樂種。

在技巧方面,粵曲的滑音與加花是大家都能津津樂道,也能頭頭是道的。

高胡最早由呂文成換裝鋼弦,定高五度,以配人聲音韻時,即採用夾琴奏法,以奏高把與換把。除了其它樂種也有的注、綽等前滑音之外,跳進時多用帶上與帶起等後滑音,甚至大滑音。同音反覆則講究迴轉滑音。小三度進行則往往兩音俱用滑奏法(與江南絲竹只於高音滑奏,或只於低音用墊指滑音不同),叫作抹奏法。

江南絲竹之加花,兼及曲調之潤飾,尤擅於曲調之發展。致有[五代同堂]等[八板]系統的曲例。

然稍深研粵曲之歷史,也很容易收集到部分名曲的曲源,及不同期間之流傳譜,從而得知其加花及鏇律的發展過程。尤以分析嚴老烈四大名曲──連環扣、到春來、倒垂簾、旱天雷之過程後,不得不承認,其加花發展手法無論就曲調之潤飾、曲調之發展而論,俱有可觀,不遜於江南絲竹。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粵曲的加花也有甚多模式可尋

1、 粵曲常用三板起音,起音前梆子先打兩板以定速度,這叫中叮起,有別於第一拍起音的齊口板。領奏的上手則可於第二拍後半拍,加花引奏,叫作冒頭。

冒頭可由一音到四音,通常是兩音。此兩音與起音成音階進行,加上助音後變為四音,因此四音中常有兩相同音。如:

|00 321232|=|0035321232|

--==---- ---====----

2、長拍加花改為同音反覆或八度穿插。少用長輪,多用弱拍短音之帶輪(單竹輪)

| 5 3 3 3 6 1|=| 5555 3 3333 3 6 1|

--- --- ==== --==== ---

3、兩跳進音間,可加入中介音,增加順暢感。反之兩鄰音間可加入外音,增加跳動感。

. . . ..

| 1-31 | 7 = |1 7 6 5 3 56 12|7

--- --- --== --

4、一段疏音鏇律,可於弱拍加入調式主音,變為密音鏇律,叫作座音。

6535|5 55 27 27 6 |5

------------

= 6535|5555 5525 7525 7565|5

======== ==== ==== ====

5、前後兩拍若有一音相同,或呈音階進行,強拍音可於弱拍再出現一次,叫作雙持音。將前音再現,本音以延後小拍出現叫單持音。

雙持音 |0 0 32 1 23 5 |=|0 0 32 1 2 1235|

--== ------ --== --- ====

單持音 |0 0 32 1 23 5 |=|0 0 32 1 12 3 35|

--== ------ --== --== --==

6、將兩音拍子縮小一倍,重複演奏兩次,叫加倍音。

| 00 321 23 5 |= |0 0 32 12123 5 |

--==------ --== ====---

7、上(下)行音,先插入反行鄰音,再演奏本型音,增加順進音勢,叫助音。這是通行全國的中國音樂語法。

| 00 321 63 5 |= | 00 32 1216 3235 |

--==------ --== ==== ====

8、以音階進行取代同音反覆,這是比較大膽一點的加花奏法。

| 67654 350 |= |6765 4 356150 |

====--- ==== --====

9、長拍加入過門。

| 216 2 12 3|

|61|2 - - -|5= |2 - 3-|=|2.1 2 3| | 2.12316 2123 |

10、短拍音之後,可用單手帶輪加入下音之鄰音。

|0 0 321 6 3 5 |= |00 321 6.23 5|

--==--- --- --==--====---

11、後拍音,可用前拍之持音奏法,構成本拍之倍音轉化,這是粵曲的習慣用法

3

|0 352 20 35 |= |0 3522232 35 |

--==------ --==----==--=

12、一音化二音以上,變化更多,僅舉幾例:

6 5=61 56=6561 5356 6 1=65 61=6156 1761

5 6=51 65=5617 6765 2 3=21 23=2313 2123

最後談到粵曲的曲目。高厚永在民族器樂概論中,將粵曲曲目類別為敘景類與敘情類。其實所有地方音樂曲目,

若以曲名來分,均可以區分出敘景類與敘情類的作品。這與將、細、小、雅說成江南絲竹的特色一樣,是不周延的。

在絲竹音樂中,廣東小曲是流通得最廣的樂種。緣因於曲調動聽,技巧高妙,而曲目多樣,創作新穎更是功不可沒。加上民初商業化的推波,產生了專業的樂隊、樂家;鼓動了創作與改良樂器及出版的風氣,更有助於粵曲的流通。

以上總括一句可以“進化”二字言之。謂粵曲較進化因以致之。如:

˙粵曲形成的時期最接近現代。

˙廣東小曲之音域較寬(可大跳),速度可較快,鏇律較密集(加花)也較符合近代人的喜好

˙曲目題材之時代化、社會化亦充分表現此樂種的蓬勃,其娛樂性、商業化能力也最強

˙曲源及變奏過程,甚至創作風格,均尚可取得分析、比較的曲例。

˙廣東與西洋的接觸最早,音樂受西洋影響頗多:如洋琴的傳入 高胡採用小提琴用弦、定弦法、奏法(夾琴、高把、顫音)甚至加入吉它、薩克管等采切分音、三拍子等較複雜而傳統所無的樂拍,也最早採用西洋簡譜記譜法。採用轉調、模進、音階級進、琶音進行等西洋作曲法。

˙開近代傳統音樂創作之先河,當時出版成風,曲家斑斑可考為各傳統樂種所無。

曲譜的出版

曲譜的出版,對粵曲的蓬勃發展,更有絕對的貢獻。

重要的出版曲譜如下:

1826 招子庸 粵 曲 集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1867 粵 謳 集

1920 丘鶴儔 琴學新編

1921 丘鶴儔 弦歌必讀

1924 沉允升 梵 音 集

1928 丘鶴儔 琴學精華

1934 沉允升 弦琴精華

19? 音樂同學會 琴譜精華

1934 丘鶴儔 國樂新聲

1935 沉允升 弦歌中西合譜

廣東小曲廣東小曲

19? 松風國樂社 粵樂匯粹

19? 蕭劍青 粵樂精華

1963 李 凌 廣東音樂(一)、(二)

196? 陳德巨 廣東音樂的構成

1977 鄒 軻 廣東小曲集

1977 廣東音樂曲選

1979 東 初 廣東音樂合奏曲集

1982 何名忠 國樂名曲集

1983 廣東音樂曲集

1984 黃錦培 廣東音樂欣賞

1986 甘尚時 甘尚時高胡演奏曲選

近代,上海自強、通聯與國光書店自1950年代至1955年,由李笑天、天雷、陳德巨、於長虹出版粵樂名曲集十集。

香港信成書局1963年起,1979、1981、1990陸續出版粵曲名曲集共六本,均為此十集之合定本。

另外尚有等樂譜資料。

在眾多傳統民樂中,粵曲流傳、編作曲目之豐,與出版之多,可謂首屈一指

早期出版書譜則以樂曲來源之不同來分類有:

一、 古曲:

包括

江南小曲(梅花三弄、八板頭、漢宮秋月、雨打芭蕉)、

崑曲牌子(大開門、朝天子、到春來、一錠金、雙飛蝴蝶)

潮州漢樂(昭君怨粉紅蓮、賣雜貨)。

當然最多的仍是當地民歌與說唱,

這些有詞能歌的,

叫小曲。

二、 小曲:

如蕩舟、玉美人、寄生草、罵玉郎、柳搖金、鮮花調、

梳妝檯、剪剪花、秋江別、仙女牧羊、百花亭鬧酒、

王姑娘算命、陳世美不認妻、寡婦訴怨......

三、 粵劇之過場音樂:

如三寶佛、下漁舟、小桃紅、鳳凰台、一枝梅、

得勝令、雙飛蝴蝶、柳青娘、哭皇天、上雲梯、

小洞房.........

四、 組曲與改編曲:

三寶佛(和尚思妻、三級浪、倒卷珠簾)

柳娘三醉(柳青娘、三醉)

浪影梅聲(浪淘沙、一枝梅)

情孀懺佛(寡婦訴怨、三寶佛)

妲己催花(戲妲己、催歸詞)

柳岸花明(采芹香、醉花陰)

西湖返棹(蕩舟、西皮)

倒卷珠簾(閨怨、擔梯望月)

雨灑鮮花(毛毛雨、仙花調)

昭君怨(昭君怨、美人梳妝)

小紅燈(上雲梯、鮮花調)

其它還有平升三級等組合曲。

改作曲有:

毛毛雨→月移花影

到春來→到春雷

和尚思妻→倒垂簾

三級浪→旱天雷

寡婦訴怨→連環扣

上雲梯→七重天

哭皇天→七級浮屠

得勝令→雁落平沙...

五、 新作曲:

賽龍奪錦(何柳堂)

午夜遙聞鐵馬聲(何與年)

晚霞織錦(何少霞)

孔雀開屏(何大傻)

旱 天 雷(嚴老烈)

平湖秋月(呂文成)

華冑英雄(尹自重)

娛樂昇平(丘鶴儔)

鳥 投 林(易劍泉)

春效試馬(陳德巨)

驚 濤(陳文達)

凱 鏇(陳俊英)

錦 城 春(邵鐵鴻)

禪院鐘聲(崔蔚林)

六、 西化與不倫曲:

西化之曲:

陽關三疊、談情、落花流水、春曉、岐山鳳(呂文成)、

橫磨劍、慰勞、步步嬌(何大傻)、

疏簾月、狂歡、驚儔、迷離、南洋之夜(陳文達)、

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邱鶴儔)、

醉月(謝益之)、

飄香雪(夏少峰)、

滿堂紅、春殘(林浩然)、

龍飛鳳舞、走馬燈。

不倫曲:

月移花影(毛毛雨)

雨灑鮮花(毛毛雨、仙花調,何大傻)

滿場飛,一夜皇后,春殘(呂文成)

飄香雪(夏少峰)

甜姐兒(何大傻)

性的苦悶、海潮音、私語、掃落櫻(何與年)

迷離(陳文達)

野馬跳溪(何大傻)

新編作合奏曲:如

春郊試馬(陳德巨)

賽龍奪錦(劉仲文)

蕉林喜雨、夜課、金谷盈倉(潘永璋)

嶺南春荔(曾浦生)

三寶佛、天馬雀墩、賽龍奪錦、得勝令(黃錦培)

撒網捕魚、放煙花、魚遊春水、花市迎春、紡織忙、塞上吟(劉天一)

魚 汛(劉光偉)

團 結(何與年)

春到田間(林韻)

慶 豐 收(胡韻)

普天同慶、柳浪鶯(陳佳萍)

喜 開 鐮(廖桂雄)

山鄉春早(喬飛)

珠江月、輕舟盪月、中秋月、漁家樂(甘尚時)

紅棉花開、花市漫步(陸仲任)

珠江抒懷(黃英森)

鳥投林、雨打芭蕉(方漢)

餓馬搖鈴(梁山)

迎 春 花(蘇文柄)

賽龍奪錦(彭修文)

娛樂昇平(陳能濟)

旱 天 雷(李家華)

中國民樂

中國民樂即中國傳統音樂簡介,它傳承、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民樂發展歷史和構成內容,使我們對中華文化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