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十三行

廣東十三行

清代歷史上共出現過三個商業群體:兩淮鹽商、山西晉商、廣東行商,其中,廣東“十三行”有著輝煌的歷史,卻不大為後人所熟知。

簡介

清代歷史上共出現過三個商業群體:兩淮鹽商、山西晉商、廣東行商,其中,廣東“十三行”有著輝煌的歷史,卻不大為後人所熟知。

1684年,康熙廢除禁海令,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允許與外界通商。但當時的 清政府並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無力接待外來商船。於是1686 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俗稱“十三行”,後來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 家,多時26 家,但 “十三行”已成為這個商人團隊約定俗成的稱謂,可以說,“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貿特區”。

到1757 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廣東一處,“十三行”更是達到鼎盛時期,對中國後來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商品從廣州運往世界各地。此後的100年間,廣東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當年“十三行”的繁榮可用“金山珠海,堆滿銀錢”來形容,據記載,1822 年十三行處所發生的一場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一場大火就燒毀了商館價值4000 萬兩白銀的財物,可以想像十三行當年的華貴景象。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啟官、盧觀恆、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華爾街日報》曾評出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 人,其中就有伍秉鑒

伍家經營的“怡和行”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伍秉鑒不僅在國內擁有巨額的資產,還是東印度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而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他可謂是19 世紀的世界首富了。“怡和行”在中外商界都是個響亮的名號,1832 年英國人威廉. 渣甸和詹姆士. 馬地臣借用伍家“怡和行”老字號,創辦了“怡和洋行”,鴉片戰爭後“怡和洋行”總部遷至香港,成為遠東最大財閥,對香港早期的發展舉足輕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包括: 置地 、 牛奶公司 、 文華東方酒店 、香港空運貨站、 香港貨櫃碼頭 、 惠康 超市、 7-11 、 宜家家居 、 Pizza Hut 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

“十三行”的大部分生意是與另一壟斷者做的,即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它是英帝國的全權貿易代表,雙方以壟斷對壟斷倒也“門當戶對”。但在1834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中國“一口通商”的方式無法滿足日漸增長的貿易活動,與英國自由商人的貿易摩擦日漸升級,“十三行”逐漸變為19世紀中西關係危機的焦點,鴉片戰爭一觸即發,“十三行”也在戰火中走消亡。1856 年,繁盛一時的“十三行”處所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中付之一炬,英國商人也將經營中心轉至香港,“十三行”從此退出歷 2001年,《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統計了上一個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名單中有6位中國人的名字,他們分別是成

​

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王申、伍秉鑒和宋子文,他們都代表了西方人眼中中國的巨富。而伍秉鑒就是清代“廣東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員。gg (( RR廣東十三行 “廣東十三行”指的是廣州的洋貨行,俗稱“十三行”。“十三行”之名是沿襲明代的舊稱,實際行數各個時期有多有少,並不一定是13家,如康熙年間只有“行口數家”,乾隆十六年則有洋行26家(阮元:《廣東通志·經政略》)。廣東十三行是經清政府特許設立的對外貿易組織。他們壟斷對外貿易,所有外國進口貨物均由其承銷,內地出口貨物亦由其代購,並負責規定進出口貨物的價格。同時,他們又受清政府委託行使一定的外交權,負責向外商徵收進口貨稅,並代政府經辦一切同外商的交涉事宜。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歷史上的“廣東十三行”,幾乎不為今人所知。這個被忽視的商人群體,經營了大清王朝全盛時期惟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他們曾一度活躍在中西貿易的舞台上。當時,這些中國商人被西方世界認為是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廣東十三行”興起 18世紀的南中國海,海面上航行著17世紀最先進的三桅帆船,它們從歐洲出發,要經過一年的航行才能到達廣東。航海的人們不僅要躲過好望角的巨大風暴,還要逃離馬六甲海峽中海盜的劫掠,他們往往以高達20%的減員代價完成漫長的遠航。雖然代價高昂,但在當時,每年都有上百艘像它們一樣的遠洋航船,從歐洲出發,排除重重險阻來到中國。而此時的中國皇帝康熙,對西方世界同樣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為了振興沿海地區蕭條的經濟,他下令廢除明朝以來施行的禁海令,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然而,由於長期的封閉,清政府並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在開關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極其混亂,遇到大量船隻到來時,官員們常常是招架無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遲遲不得貿易。1685年春,廣東的官府終於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李國榮介紹說,在廣州珠江岸邊有大量的商戶牙行,它們用正常的經濟手段集散貨物,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深受外商歡迎。 1685年,廣東官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牙行經紀人,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這被普遍認為是十三行外貿組織建立的標誌。從此,一個全新的商人團體“十三行”開始慢慢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金山珠海,堆滿銀錢” 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珠海,堆滿銀錢”的景象,那么十三行時期商貿繁榮的程度,是否真是人們描繪的那樣? 1822年的一場大火持續了7晝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僅此一場大火就燒毀了商館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憑此我們可以想像全盛時期這裡的華貴景象。 “我們有一種絕對的安全感” 行商到底是怎樣和外洋商船做生意的呢?每年春夏季節,各國商船乘著季風來到廣州,在此之前他們往往要經歷長達10個月的航行。 首先會有官員上船查驗。商船的船長通常會遞上一杯酒,或送上一盒當時剛剛發明的火柴,在官員“順風順水”的祝福中,船就可以進入黃埔港了。這裡有供外國海員生活的長洲島和深井島。經過從歐洲到中國的長途航行之後,這裡還提供船隻的修理和海員居住的地方,可以說這黃埔島上的居民差不多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外國船運有關,他們充當買辦、裝卸工、鐵匠等。近百年十三行的商貿繁榮,在這裡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現在這裡仍保存著當年客死中國的海員的墓地,他們用生命的代價完成了冒險之旅。船在黃埔港靠岸後,船長和商貿的負責人———大班就會乘小艇前往廣州的十三行商館區,挑選合適的行商為自己的船隻擔保。同時,還要通過行商收購自己帶來的貨物,並且為船隻回航採購相應的中國商品,當然,行商還負責為相應的商品上繳稅銀。 美國商人亨特在書中寫道:“由於與被指定同我們做生意的中國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們眾所周知的誠實,都使我們形成一種對人身和財產的絕對安全感,任何一個曾在這裡居住過較長時間的‘老廣州’,在離開商館時,無不懷有一種依依不捨的惜別心情。”世界千年巨富伍秉鑒 在《亞洲華爾街日報》中對於伍秉鑒是這樣評價的:“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鑒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巨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伍家怡和行橫空出世 清代共出現過三個商業群體,他們分別是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和廣東的行商。兩淮的鹽商經營鹽業、晉商經營票號、行商的主業則是外貿。但有所不同的是,行商的資產更為集中,其中經營長達百年的伍氏家族讓行商的資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伍家的怡和行成為廣州行商的領頭人。1834年時,伍家自己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有人估算這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就是這個數字,在當時西方人的眼中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研究員覃波介紹說,伍怡和家族來自福建,康熙初年入粵。到了伍國瑩這一代,已開始參與對外貿易,他在一家行商的店內當賬房。當時商戶的賬房,不僅是做會計的工作,也參與資產的管理,並且作為商行的成員也可以投資貿易,伍國瑩因此積累了經驗與財富。在沒有擔任行商之前,伍國瑩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有商業往來。1783年,伍國瑩才在海關監督的要求下充當行商。 “伍秉鑒誠實、慷慨、富有” 1801年,伍國瑩的兒子伍秉鑒繼承伍家怡和洋行的業務。他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世界巨富之一。正是他使怡和洋行成為了行商中的佼佼者。 伍秉鑒被西方商人認為“誠實、親切、細心、慷慨,而且富有”,英國人稱讚他“善於理財,聰明過人”,但是又說“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有眾多關於伍秉鑒的趣聞逸事在外商中流傳,其中一個故事,使他成為了中國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徵。 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作經營一項生意,由於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債務,但他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所以也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聽說後,馬上叫人把借據拿了出來,對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著他就把借據撕碎,向對方表示他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對方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 要知道,7.2萬銀元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時一艘遠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攜帶的貨物總價也不過10萬銀元左右。 伍秉鑒嘗試投資新領域 1837年,24歲的美國商人約翰·穆瑞·福布斯回到美國。 8年前他前往中國時,還是不名一文的學徒。在中國,福布斯以販賣茶葉為生,還認了一個義父———當時的商界領袖伍秉鑒。這層關係讓他回到美國時口袋裡多了50萬墨西哥銀元的投資。福布斯利用這筆錢開始了一門新生意———修鐵路,並成為橫跨北美大陸的最大承建商。 與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鑒很願意嘗試新的投資領域,他買有美國的證券,向美國的鐵路建設投資。多方面的投入為他換來了更多的收益。 “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家除了和美國商人關係密切以外,同英國行號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伍家父子既是封建官商,又依靠同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他們同外商聯繫最為緊密,伍家能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在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伍秉鑒還是東印度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東印度公司負責人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總是將大量的存款和金銀交給伍秉鑒保管。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 19世紀中期,伍浩官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山(武夷山)、店鋪和巨款,而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他的富有在當時舉世矚目。西方學者稱其為“天下第一大富翁”,怡和行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史舞台。

如今,十三行街是廣州街頭一條寂寞而擁擠的小巷。

公交路線:

1.從窖口客運站總站坐61路(坐8站)到和平東路站下.走約140米到十三行 .

2.從窖口客運站總站走約170米到廣佛路口(窖口客運站)站坐123路(不支持月票)(坐7站)、81路(不支持月票)(坐12站)、81短線(不支持月票)(坐12站)到文化公園總站下.走約380米到十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