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曾氏大宗祠

廣州曾氏大宗祠

廣州曾氏大宗祠坐落在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龍崗村,又名追遠堂。該宗祠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建。坐西向東,5進深,占地966平方米,灰塑瓦脊,碌筒瓦面,素胎勾頭、滴水、鍋耳風水山牆。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曾氏大宗祠廣州曾氏大宗祠

祠堂概況

廣州曾氏大宗祠坐落在廣州白雲區鍾落潭鎮龍崗村,又名追遠堂。據族譜記載,龍崗村曾姓為曾子後裔,追遠堂之名出於曾子語“追遠民德歸厚”。該宗祠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建。坐西向東,5進深,占地966平方米,灰塑瓦脊,碌筒瓦面,素胎勾頭、滴水、鍋耳風水山牆。宗祠占地約15畝,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祠前廣場約4000平方米,後院約3000平方米。宗祠座西向東。

民族特色

這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明代古式建築,既有嶺南建築風格又保留北方建築的特點。2002年7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被評為廣州白雲區首屆白雲十景之一“古祠春暉”,是目前廣州市現存較好的明代風格建築。

建築特點

宗祠占地約15畝,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祠前廣場約4000平方米,後院約3000平方米。宗祠座西向東。

建築布局

宗祠的建築布局是一大三小四座祠堂,連綿成群,採用三路四進建築群式。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是祭祀元養公,左路是元養六子惠祖公祠(即六房)和元養孫應陽公祠,右路是副宗祠。每路建築從正門至後堂,地台高度逐步升高,共四進構成。左、中、右路建築之間用2米寬的巷道相隔。宗祠是四進四合院落式建築,即門廳、牌方、中堂、享堂、後堂組成,從門廳到後堂均有天井相連,空氣流通,採光良好。宗祠第一進是門廳。門廳上方石雕的“曾氏大宗祠”牌匾是曾氏76代孫、舉人曾繁蔭的題字,民國時期重修時刻制,墀頭有磚雕。


內部細節

宗祠內小巷宗祠內小巷

門廳紅砂岩門忱,石雕獅子、草龍,左邊是降龍羅漢,右邊是伏虎羅漢。門廳上方的木製橫樑,選用色澤深沉的堅實木料,雕刻著中國古代的戲曲人物。正梁頂、正門檐廊等全部都是原木雕刻成人物形象,花、烏、魚、蟲等各種圖案,構思考究,雕工精細,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雕刻精品。門廳還配畫清秀的山水畫,龍身乃明代風格,且剝蝕較深。精雕的門忱,朱漆剝落卻威嚴依舊的巨門,使人肅然起敬。門廳不是每天開放的,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才開放給族人祭祀祖先,或是先祖誕辰及商量重大事情,才開門廳大門。平時族人進入宗祠,要從旁門經過巷道從橫門進入。進入門廳,天井內建有巨大花崗石牌坊,坊額題刻“奉議大夫”,證明曾氏先祖曾是參政大臣,上方刻有“恩榮”二字,為皇帝封贈給大臣的官誥。牌坊後面題刻“唯一流芳”四字,牌坊中門為大夫門,左邊為禮門,右邊為義路,歷朝官員入內都要從左邊禮門入內,無人敢從正門進入中堂,可見宗祠的權威性。整個牌坊是用花崗石砌成,頂上蓋有青江石及磚雕和灰塑,巍峨壯觀,古樸莊嚴。


各進面特色

內部走廊內部走廊

第一進面闊進深各3間,瓦脊上灰塑雙,龍身向脊端、龍頭回望寶珠。“曾氏大宗祠”石額為民國重修時刻制。墀頭有磚雕。紅砂岩門枕石雕獅子草龍,龍身乃明代風格。後梁駝峰刻如意紋,線條簡樸;明間牆壁,全部牆腳石、八角後檐柱等均為紅砂岩所制,可見其年代較為久遠。

第二進是花崗石4柱3間樓牌坊,有磚雕卷葉形斗拱,坊額題刻“奉議大夫”,上方有“恩榮”2字,牌坊後面題刻“唯一流芳”4字。

房檐木雕房檐木雕

第三進面闊3間13.9米、進深3間隔10.2米,金柱連繫仿精雕龍鳳。

第四進面闊3間,深2間,前面有天井及兩廊。

歷史發展

部分建築舊貌部分建築舊貌

曾氏大宗祠,人們又稱“追遠堂”,追遠二字出自宗聖曾子《論語》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追遠,意思是虔誠地祭祀追念祖先。宗祠建於明代初期,距今己有6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重建。宗祠是專門為了紀念曾子第五十九代孫曾元養而建的。據族譜記載,龍崗村曾姓為曾子後裔,追遠堂之名出於曾子語“追遠民德歸厚”。該宗祠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建。

現狀

現在的曾氏大宗祠現在的曾氏大宗祠

新中國成立以後,宗祠曾用作龍岡村國小校校舍和幼稚園,有部分曾用作過村的公糧糧食倉庫。

現在是村的老人活動中心,每年元霄節舉辦全村60歲以上老人參加的千人敬老聚會活動。現在龍村岡委會和村民,正在爭取上級政府投資和積極捐資,逐步維修、改進內部和外部環境,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充分發揮其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逐步建成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環境優美的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