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下村

廟下村

本詞條涉及消岐義詞條,主要介紹的是:浙江省上虞市廟下村,同時介紹衢州市龍游縣廟下鄉廟下村。廟下村位於上虞市西南部,距城區23公里,有公路相通。東鄰大塢村,南接托潭村,西連川下村,北依水坑口村,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2公里,面積約6平方公里。1992年有501戶、1634人,其中農業人口1616人,非農業人口18人。

浙江省上虞市廟下村

廟下村廟下村

廟下村地處會稽山余脈丘陵半山區,相傳在北宋慶曆年間,始祖鍾離世榮公授官狀元第丞侍郎,後因避亂自河南潁川南徙遷居於此。日後德業雙豐,人丁繁衍,子孫安居樂業,在村東南廟岡山下修建舜帝廟(現已不復存在)。因村居於廟岡山下,故名廟下村。
據考查,廟下村始祖南遷時為會稽縣太平鄉,號稱師山。至民國期間,改為紹興縣舜源鄉廟下村。1949年5月下旬舜源鄉解放後,改為勝江鄉廟下村。1954年秋劃入上虞縣,時為勝江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992年屬湯浦鎮。
有鍾、童、吳、王、毛、黃、謝、蔣、李、宋、池、蔡、俞、楊、董、裘、孫、徐、鄭等姓氏,鍾姓為望族,占總戶數的90%以上。

經濟發展

廟下村廟下村建築
廟下村西依五琶嶺,東臨小舜江,山、地、田均有,總面積為4887畝,其中山林約1900畝,竹園800畝,茶園、桑園各540畝,水田852畝,旱地245畝。村境內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上下,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無霜期約260天,對發展農業和經濟特產極為有利。糧油自給有餘,畜牧業興旺,茶葉、蠶繭、雷竹筍三大特產已成為村級經濟的主要支柱。1992年糧食總產達637噸,總產、單產均比上年增長10.6%。生豬飼養量達1723頭,比上年增長23%,人均達到1頭多。茶葉、蠶繭是廟下村的傳統產品,1992年茶葉總產量達41.3噸,畝產乾茶近76.5公斤,為上虞市茶葉公司收購,產值達17.4萬元。1992年蠶桑地為540畝,蠶苗總飼養量達1431張,產蠶繭57.9噸,比上年增長84%,為歷史產量最高年,總產值達56.77萬元,戶均收入達1133元多。蠶苗飼養量和蠶繭總產量為全市第一位,年年被鄉、鎮評為蠶桑生產先進單位。雷竹筍近年有很大發展,1992年總產達250多噸,平均畝產在350公斤以上,總產值達50多萬元。雷竹筍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為旺產期,在這期間,本地自然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購銷市場,平均每天可收購7500公斤,最高收購量可達10噸左右。雷竹筍具有殼薄、肉厚、鮮嫩的特點,很受人們青睞,除上虞市內銷售外,還遠銷紹興、寧波、杭州、上海等城市。雷竹筍品質好,產量高(最高畝產可達1000多公斤),經濟效益好,廟下村黃土丘陵多,發展前景好,1992年新增竹園150畝。
廟下村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在原有茶葉初制加工廠和糧食、飼料加工場的基礎上,1992年春,相繼開辦勝江玩具廠、勝江糧油加工廠,完成工業產值78萬元。舜江玩具廠有職工80多人,主要生產小白兔、猴子等長毛絨動物玩具,產品銷往日本、泰國、新加坡、香港等東亞、東南亞各國和地區。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50%以上的戶按村區建設規劃建造新居,新建房屋全為二至三層樓房,總計500餘間,35000平方米。此外,新街區已粗具規模,新街區全系新建的三層樓以上房屋,新穎整齊,各具特色,旅館、飯店、投繭站、信用社等已陸續開業。近幾年來建造如此多的新樓房,為廟下村歷史所無。

文化教育

廟下村廟下村風景
1991年,廟下村大辦公益事業,先後建造自來水塔,裝配自來水管,全村100%的村民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改善了飲用水條件。同時,全村的主要道路和里弄都改建成水泥路面,長達2000多米。為使田間地里勞動的村民和路人有歇腳的場所,在離村500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涼亭。為滿足村民生產和生活用電,新裝變壓器一台。在小舜江西岸拋石護岸達400米,完成石方2000立方米。
教育事業較為發達,尤其是幼兒教育。1979年勝江人民公社曾被評為省先進單位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廟下村的幼教事業亦在其列。至1992年,有幼稚園1所,入園幼兒85人,占幼兒總數的95%;完全國小1所,入學兒童130人,占學齡兒童數的99%;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05人,國小畢業生升入國中繼續學習的比例為98%,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衢州市龍游縣廟下鄉廟下村

廟下村山青水秀
廟下村是衢州市龍游縣廟下鄉政府所在地,是廟下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處龍南山區,交通十分方便。2008年規模行政村規模調整後,由原來的廟下村、靖林寺村2個村組成新的廟下村,現有農戶430戶, 1432人口,勞動力1114人。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8畝,山林面積4852畝,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4878元。
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有40多座。村落布局結構清楚,巷道縱橫,錯落有致,全村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統一的整體。廳堂以民居型制多,質量高、結構獨特,各種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較為精湛,其中有著名學者、革命人士華崗的故居和華氏書堂。

經濟發展

廟下村廟下村國小
全村有70%的村民從事著毛竹種植和成品加工,毛竹已成了龍游縣廟下鄉廟下村村民的致富竹。毛竹加工不僅富了當地百姓,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全村毛竹加工的年產值已達6000多萬元。加工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廟下村現有的毛竹資源捉襟見肘。隨著毛竹加工量的在不斷攀升,本村的毛竹採伐量已不能滿足這些加工廠的需求。現在村里用的原竹有三分之二是從金華、武義、遂昌以及江西、福建等地運來的。毛竹加工業使原竹價格升值,十多年前一擔原竹是10元,現在是33元至34元。,這讓不少村民靠種毛竹富了家,村民余仲蕘有竹山30多畝,每年出售毛竹3萬公斤,收入2萬多元。黃煜峻是村裡的毛竹種植大戶,毛竹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030畝,依靠賣原竹和竹筍,年收入逾50萬元。全村村民種毛竹的年收入就有160萬元。

竹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以運輸業為主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要把村里加工好的竹片、竹絲拉出去,就要依靠村裡的裝卸小組和運輸隊伍。村里現有5個裝卸小組,有20多人。裝竹拉絲每噸費用是12元,竹片是每噸10元,一輛車大約可裝20噸,每人平均每天可裝卸3至5車,一天的收入至少可以達到180元。現在村里用於運輸的農用車有10多輛,跑運輸所帶來的收入,每人一年多的十幾萬,最少也有四五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