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南普陀寺

廈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市區五老峰下,面對龍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廈門大學。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末(1628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將軍重建,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又位在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南普陀寺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景點特色

南普陀寺的殿堂樓院隨分散建於地形複雜的山坡上,又以其實際使用不同,各南普陀寺具形式。但在整體布局中,均能以中軸線上的主殿為中心,高低俯仰相從,參差錯落有致。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重視環境建設,是近年南普陀寺建築重的新趨向。縱觀寺院內外到處有菩提嘉樹垂蔭,藝圃百花爭艷,還在寺前山後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間,建造亭台、水榭、曲橋、花塢,使信眾遊客,在朝參名山古剎之餘,領略山水林園的佳趣。

歷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

南普陀寺南普陀寺
建,稱為無盡岩。
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
元至元間(1264—1294)被廢寺。
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兵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復台灣後駐廈門,就普照寺舊址復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闢為觀音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改稱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占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併,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寺院住僧遭受猛烈衝擊,紛紛離散,另謀生路。
198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發展興盛起來。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員會。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來歸的僧眾,重整禪林法規,主持翻修擴建寺宇,復辦閩南佛學院。
1993年以來,建造了大禪堂、班首察、慈善大樓等建築,以白石築成東西兩山門,1000多米石構圍牆將全寺環抱,形成氣勢宏偉、布局嚴謹的寺院整體。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是為中國大陸佛教寺院創辦的慈善機構之首。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啟建50年來規模最大的水陸大法會。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
南普陀寺匾額南普陀寺匾額
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主要景點

南普院

南普院寺規模宏大,總占地25.8公頃,建築面積21270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加上左右廡廊,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築依傍山勢,層層托高,莊嚴肅穆。近些年來,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兩座新建的萬壽塔和兩個涼亭以及荷花池等,在兩池之間有七座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的七佛塔,萬壽塔高11層,富有南亞佛教建築的風格,使南普陀寺風景更加美麗。

藏經閣

藏經閣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為二層小樓,樓下為法堂,樓上為玉佛寶殿。藏經閣位於中軸主體建築最高層,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上層藏經,下層法堂。閣樓上下層,三面台廊回護,圈以白石雕欄。
閣內藏著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畫,如明版《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經》、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血書的《妙法蓮華經》、弘一法師手稿《佛說阿彌陀經》等,以及唐代銅佛、宋代銅鐘、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觀音和觀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藝術家何朝宗創作的白瓷觀音像和28尊緬甸玉佛,還有現代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等人的墨寶。

天王殿

民國十四年(1925),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屹立於寺院
天王殿天王殿
中軸線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飛脊,軒昂宏偉。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
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和四大天王,兩隻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跨門進殿,兩側四大天王怒目環視。正中彌勒菩薩坦腹露胸,殿後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天王殿也稱彌勒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遊客都表示恭候光臨。
彌勒佛在印度是一尊頭戴王冠、身體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國則成了手拿布袋體貌肥壯的光頭和尚。據說他雲遊各地,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人們怎么逗他,他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後來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
天王殿兩側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全身顯得金碧輝煌。屋頂的剪瓷藝術,耐人欣賞。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建於民國15年(1926年),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雕樑畫棟,集中體現閩南古建築的傳統工藝。殿前兩座報恩塔是由妙湛法師監製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中心,崇宏雄偉,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更顯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殿兩側羅漢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鐘磬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大雄寶殿是轉逢和尚於1932年重建的,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築,琉璃石柱,雕樑畫棟,莊嚴肅穆。主要供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尊佛",中間是釋迦牟尼,東邊是藥師佛,西邊是阿彌陀佛。
釋迦佛兩旁,還有兩位尊者,東邊是大弟子迦葉尊者,西邊是堂弟阿難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觀音。民間傳說:古時有個老人,養了三個女兒,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藥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願獻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動了釋迦牟尼,便創造了一個千手千眼觀音來紀念她,並站在自己的面前。
大雄寶殿建築,體現了"閩南佛殿"四大特點:一、牆上有"清影搖風"、"楚江秋吟"等山水花鳥畫,和"神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釋迦牟尼誕生故事的連環畫。二、屋脊是彎月起翹、紫燕凌空,顯得輕巧靈動。三、構造精巧,技藝講究,屋脊嵌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鳳凰展翅"等圖案,都是剪瓷鑲嵌而成。四、建築材料取材本地花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礎、斗拱、欄乾都獨具特色。

大悲殿

大悲殿建於清初,被火焚燒。1930年太虛和尚重建,1962年重修。大悲殿內奉祀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掌中各雕一隻手眼。手上持多種法器,姿態不一,各臻其妙。
大悲殿為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
大悲殿大悲殿
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仰視藻井,別致美麗。
藏 經 閣 為兩層文物樓。建於1936年。樓下是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
二樓是玉佛寶殿,有緬甸玉佛28尊,並珍藏中外佛典經書數萬卷。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宋代《磧砂藏經》,明代《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血書《妙法蓮花經》、《日本大藏經》等,還有唐代銅佛、宋代銅塔、明代觀音菩薩施甘露像,以及高僧大德的墨寶。
1924年,南普陀寺由臨濟宗轉逢和尚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會泉法師任第一任方丈。寺內有1925年創辦的為國內最早的佛教學府--閩南佛學院。1934年,弘一法師又增辦佛教養正院,迎來了南普陀寺建寺以來前所未有的興旺時期。1937年,佛學院因抗戰而停辦。十幾年間佛學院共培養學生200餘人,不少人為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事業做出巨大貢獻。1985年,佛學院重新辦學,現設養正院、預科班、正科班,各為兩年制,1992年起又增設二年研究班,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南普陀寺與廈門大學僅一牆之隔,卻兩種意境;"古樸與摩登並存,小和尚和大學生為鄰。"

景點介紹

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居於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始建於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等。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等,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製碑。寺後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寺後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
南普陀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中軸線主體建築,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文化交流

文化

藝文集粹
南普陀寺的殿堂、樓院、門廊等石柱上,均鐫有出自文人高士撰書的楹聯。聯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懷,或寓撣機以寄悟,巧對佳聯,各得其妙。還有許多古今詩人墨客留下的詩詞吟詠,其中有不少佳作,不僅格調清新,意境高越,還賦有時事記實的內涵,令後人在吟味中獲得史疑佐證的契機。如宋人尉滕翔在詠無盡岩的詩句中,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無盡岩下還是波浪翻滾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證了所謂鷺島全面開發前的中唐,即有人獻地五十餘畝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誤傳。又如晚明與重興普照寺詩僧黨光和尚同時的鷺島名士池顯方,在題《五老山》詩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剎幾殘灰,重見天花散講台”,點出覺光大師重建普照寺的史實。

文物珍藏
南普陀寺自1985年恢復叢林管理制度以來,在妙湛方丈的主持下,重整清規,嚴肅戎行。全寺200多位住眾和學僧,均能自覺遵守叢林規戒律儀,除堅持日常早晚課誦和參禪修學外,還啟建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普利法會:創設宣弘佛法的通俗講座和經書流通處,組織慈善基金會,舉辦各項慈善公益事業。

學院傳燈
閩南佛學院1925年創辦至1937年停辦前的十多年間,一度由當代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擔任院長,將佛院作為他改革中國僧教育的實驗園地,成為中外知名的佛教高等學府,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現尚健在的這些當年學僧,大都成為名山長老或佛學大師。如當代中外知名的經論大師印順長老,曾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的竺摩法師,皆出自當年學院門下。

1985學院正式復辦。在院長妙湛和尚的主持下,教育設施、教學素質以至學院規模均有較大的提高和發展,成為全國僧教育的重點學院。復辦後學院分設男女兩個院部。女院設在萬石蓮寺(現設在金榜山紫竹林寺),兩部各設預科、本科兩個班級、現有來自21個省市的在院男女學僧250多名。至1992年已有三局本科生畢業,共男女學僧194名,分赴各地擔任寺院主持或職事有的到各佛學院任教、或佛教會任職。

交流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南昔陀寺一度成為海內外佛教交流的中心。中國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虛、弘一、虛雲、圓瑛諸大師,均曾來寺傳經弘教,中國各地知名法師,如常惺、大醒、芝峰、蕙庭等相繼來閩南佛學院擔任教席,此外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學僧來院就學。

與此同時,有些原在南普陀寺供職的職僧和法師,紛紛出國弘教。其中如轉道,轉岸、瑞等諸大師,民國初年即往新加坡創建寺院,開闢閩南漢僧南渡傳教的基地;大虛大師在南寺方丈任內,受首任方丈會泉和尚的資助,前往西歐多個國家進行考察訪問。退居住持轉逢和尚,曾行腳遠赴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朝聖、求法,後又經西藏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傳教。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退居方丈性願法師南渡菲律賓傳教、成為菲島第一代開山祖師,此後,前往新馬傳教的還有廣洽、廣義、廣淨諸師。另外還有一批閩南佛學早年的教師和學僧,如演培,印順、竺摩諸法師。他們在東南亞各國廣弘佛法,深得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推崇。

改革開放以來,諸方來寺視察朝參、訪問的高憎大德和佛教界知名居士,絡繹不絕。其中有中國內外佛教界領袖人物,如班禪大師、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新加坡佛教總會歷任會長宏船、常凱、妙燈等法師,菲律賓佛教總會會長瑞令法師、學者南懷瑾,還有日本、美國、朝鮮、泰國等友好國家的僧團組織、佛教團體或個人也相繼來寺考察。

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和誠信、見性、了法、道黌諸法師,曾分別應邀前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至美國等地考察、訪問交流,另外還有佛學院一些教師和畢業學僧,應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國等漢傳佛教寺院住錫傳教。

寺廟活動

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觀音誕的時候,南普陀寺內均會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眾多善男信女手持燃香叩頭跪拜,祈求健康和財富。在寺內,遊客有機會品嘗著名的南普陀寺素菜。

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會,即正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會,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會,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大法會,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水陸法會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萬佛大法會。

歷任方丈

第一任:會泉法師(1924年)
第二任:太虛法師(1927年)
第三任:太虛法師(1930年)
第四任:常惺法師(1933年)
第五任:會泉法師(1936年)
第六任:覺斌法師(1939年)
第七任:廣心法師(1946年)
第八任:妙湛法師(1989年)
第九任:聖輝法師(1996年)
第十任:聖輝法師(2000年)
第十一任:聖輝法師(2003年)
第十二任:則悟法師(2005年)
第十三任:則悟法師(2008年)
第十四任:則悟法師(2011年)
第十五任:則悟法師(2014年10月—至今)
註:性願法師、塊然法師、會覺法師、慈舟法師、二埋法師等高僧曾先後代理南普陀寺方丈一職。

旅遊指南

最佳旅遊時間: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會,即正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會,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會,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大法會,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水陸法會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萬佛大法會。飲食:在南普陀寺內可品嘗到廈門素菜之首——南普陀素菜。

門票

免費。

交通

在市內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達。

開放時間

外山門:3:00-20:00;內山門:3:00-18:00。

景點美食

廈門南普陀素餅榮獲過《中國名點》金鼎獎,是廈門著名特產。有甜、鹹各種口味餡料。南普陀寺的素齋獨具特色,素齋因南普陀寺而聞名,素齋又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眾和遊客,素齋變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寶。

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廚師烹調製作嚴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藝革除素菜仿製葷腥模樣的傳統,以素菜素名而獨樹一幟,既講究色、香、味,又講究形、神、器,一道菜一個雅名,神韻高雅,詩情畫意。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賓”、“南海金蓮”、“絲雨菰雲”、“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銀浪”、“梵宮玉笏”、“白璧青雲”、“白果香鹵”等等,紅黃藍綠,五彩繽紛。其中以“半月沉江”這道菜尤為有趣。

1962年11月24日,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郭沫若偕同夫人於立群來到南普陀參觀,並在南普陀品嘗素菜。郭老看過選單,就把菜名排列起來,編成韻律詩句,邊吃邊打起拍子唱了起來,真可謂是興趣盎然。在端上當歸香菇冬筍麵筋湯時,郭老看到那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麵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明月沉入江底,欣然把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並在飯後題詩時把這道菜名嵌進詩句,郭老在詩中寫道:“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懷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從此,“半月沉江”這道素菜身價百倍,善做素菜的南普陀寺的廚師曾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去作訪問表演,南普陀的素菜更是揚名中外,真是“勿道山家禪味淡,也知塵俗世情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