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陵[朝鮮]

康陵[朝鮮]
康陵[朝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朝鮮康陵:朝鮮明宗及其夫人的陵墓,和泰陵合稱泰康陵,泰陵及康陵被並稱為“泰康陵”。

(圖)康陵[朝鮮]康陵[朝鮮]

朝鮮康陵:朝鮮明宗及其夫人的陵墓,和泰陵合稱泰康陵,泰陵及康陵被並稱為“泰康陵”。其中泰陵是朝鮮王朝中宗夫人文定王后的陵墓,1515年中宗原配王妃章敬王后死後,1517年僅17歲的文定便於成為第二代中宗王妃。中宗駕崩後,被埋葬於靖陵。後來靖陵被遷移到奉恩寺外,原本文定王后也想死後葬於靖陵附近。但是靖陵附近地帶由於梅雨季節積水過多,不適宜修建陵墓,因此文定皇后死後便和兒子明宗一起葬在了泰陵。康陵是文定王后之子,也就是朝鮮王朝明宗及其王妃任順王后的陵墓。

基本簡介

(圖)康陵[朝鮮]康陵[朝鮮]

泰陵陵寢前樹有十二根屏風石,並且面石上都刻有十二生肖及雲彩花紋。屏石上部12根滿石上用文字雕刻十二地支的方位,通過面石及滿石表示方向。泰陵上階由十二根欄桿石、一座石床,左右兩側有一對望柱石、兩對羊石、虎石以及三面曲牆構成。中階包括一對文人石、馬石,中部還有一個八角形明燈石。下階由與中階外觀及大小相同的一對武人石及馬石構成。泰陵前丁字閣曾在韓國戰爭中遭到損壞,1995年韓國政府又重新復原了丁字閣。陵前有四尊不具有立體感的石人都是當時陵前石人的特徵的體現。

康陵屬於同原雙陵形式,由王陵及王妃陵構成。王陵及王妃陵前各有十二根屏風石,面石上刻有十二生肖像,隅石上刻有雲彩花紋,並且滿石上用文字雕刻著十二地支的方位。王及王妃陵各有十二根欄桿石以及一座石床。不僅如此兩陵前有一對望柱石,各有兩對羊石及虎石以及三面曲牆。康陵前的各種石制陪葬品幾乎與泰陵一樣。陵原下部有一個丁字閣以及一個碑閣。這些都體現出韓國十六世紀的陵墓建築風格。

墓主簡介

(圖)康陵[朝鮮]康陵[朝鮮]

朝鮮明宗(1534年—1567年),是李氏朝鮮的第13代君主,諱李峘,廟號明宗,字對陽,諡號恭憲獻毅昭文光肅敬孝大王,葬於楊州康陵。

生平:明宗是文定王后的親生兒子,在她34歲誕生,被封為慶源大君。之前,時為王后的文定大妃多次因為金安老的謀害而流產,當慶源大君出世,他成為中宗第二個嫡子。朝鮮仁宗猝逝之後,慶源大君即位,是為明宗。然而,朝政大權卻由文定大妃及尹元衡所掌握。這時,大尹派已失勢,尹任被殺,引起乙巳士禍,而小尹派的首領尹元衡被封為領議政,李芑等人被封為第一功臣,即衛社功臣,柳仁淑雖被封為第三功臣,但是因良才驛事件牽涉而被殺。鳳城君亦因此被殺,與此同時,尹元衡的親兄尹元老因為與尹元衡敵對,他及他的追隨者亦被尹元衡所殺。由於文定大妃崇佛排儒,任用普雨,設立僧科。明宗不忍大權旁落,任用王后外戚李梁。明宗20年,文定大妃病逝,尹元衡及其妾鄭蘭貞被殺,明宗得以掌握實權,決定廣延招覽賢士,引來退溪李滉及栗谷李珥。李梁後來雖然得勢,而終因跋扈而被害。明宗在之後又廢除了文定大妃設立的僧科。不過,明宗親政只有三年,於23年(1567年)病死。明宗十一年發生乙卯倭變。

王妃 宣烈懿聖仁順王后 沈氏(籍青松)
嘉靖十一年(中宗二十七年)生,嘉靖二十四年冊封王妃。萬曆三年(宣祖八年)於昌慶宮之通明殿去世,終年四十四。葬康陵。

歷史簡介

(圖)康陵[朝鮮]康陵[朝鮮]

嘉靖十三年(中宗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生。初封慶原大君,嘉靖二十四年(1545)七月六日以仁宗遺命即位於景福宮勤政門。明宗即位時方十二歲,由文定王后垂簾聽政。中宗二十二年,勛舊派元老南袞死後,勛舊派勢力便一蹶不振。到明宗即位時,朝中已經是士林派的天下。其時士林派分為兩派,以尹任為首的大尹派和以尹元衡為首的小尹派,兩派之間鬥爭激烈,不亞於當年士林和勛舊之爭。明宗三年(1547),發生了在良才驛牆壁上書寫大逆不道文字的壁書事件(丁未士禍),尹任和鳳城君李岏受牽連被賜死。明宗六年,王子(順懷世子)出生,為此大赦全國,在燕山君和中宗朝受打擊的佛教勢力藉此機會得到復興。明宗十一年發生了乙卯倭變,十六年,朝鮮著名學者李退渓設立了陶山書院。十九年,順懷世子死亡。二十三年,小尹派首領尹元衡自殺。隆慶元年六月二十八日,明宗去世於景福宮養心堂。在位二十二年,終年三十四。明朝賜謚“恭憲”(敬順事上曰恭;行善可紀曰憲)。葬楊州康陵。

區域,又分別稱為“東人”(嶺南學派)和“西人”(畿湖學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乃至利用權勢而對對方加以打擊和迫害。在先前的黨爭中喪生的趙光祖、尹任等人被平反,尹元衡等人則被削勛。當時朝鮮面臨的外部威脅有東北和南部兩處。東北女真不時騷擾邊境,掠奪人口。但是最大的威脅來自南方。在暫時讓日本各交戰的封建領主休戰的織田信長被暗殺後,豐臣秀吉於1590年上台當權。豐臣秀吉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在這種國內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把視線轉向國外,斷定進攻中國會帶來在國內求得和平解決所需要的出路。豐臣秀吉請求朝鮮協助攻打中國,遭到拒絕,於是豐臣秀吉命令他的部將進犯朝鮮。1592年4月,豐臣秀吉以小西行長為先鋒,輔以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率領陸軍約16萬,又派九鬼嘉隆、藤堂高虎等領戰船七百艘約四萬水師,於朝鮮南部的釜山登入。朝鮮歷史上有名的“壬辰倭亂”開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