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墓

康有為墓

康有為墓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墓地,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的浮山上。康有為原墓在李村棗兒山,原墓碑立於1929年,碑高2.22米,碑面鐫“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面記其生平事跡,為呂振文撰並書。“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1984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和青島市人民政府決定,並徵得康有為家屬的同意,在浮山南麓為康有為重建墓地。新建墓地占地700多平方米,墓環以高30厘米擋水牆,墓後植龍柏6株,象徵戊戌政變中被害的“六君子”。墓碑高2.22米,碑面鐫“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鐫康有為生平,均為康有為弟子著名畫家劉海粟撰並書。1985年10月27日,在康有為新墓地舉行了康有為遷葬和墓碑揭幕儀式。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將康有為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原址

康有為墓  新址康有為墓 新址

康有為原墓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李村南1.7公里的棗兒山(又稱象耳山)西麓。1924年春,康有為以銀洋100元買得李村南莊劉希秋山場2畝,備作自擇墓地並築壽堂。1927年3月31日(農曆二月二十八日),康有為病逝於青島福山支路5號寓所。
康有為死後的第三天下葬,墓址是他生前自己擇定的李村棗兒山西北角。棗兒山西邊的山峰從側面看很像大象的耳朵,故又名象耳山。出殯那天,送行的人很多,康有為的子女身著孝服,腳穿草履,下葬後扔掉草鞋,赤足返回。當年康有為墓沒有立碑,1929年,也就是第3年,才由呂振文先生撰寫了“南海康先生之墓”墓碑和碑後143字的墓志銘文立於墳前。 呂振文,新昌人,清代舉人,康有為弟子。

搬遷

康有為墓原址康有為墓原址

1943年,其家人發覺墓址與康有為所擇有誤,遂於同年10月20日向東北方向遷移了約16米。重新安葬那天,當局出動了大批偽軍警,據當地老人回憶,光汽車就從山下一直排到南莊村,足有2公里長。

建國後,青島市政府每年都對墓地進行維修,康有為的次女康同璧也曾幾次前來掃墓。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開始。8月的一天上午,青島一所中學的師生一干人,高呼“破四舊”等口號,對康有為墓進行了猛挖亂掘,使康有為墓遭受嚴重破壞,下午,康有為的顱骨被放在一個翻斗手推車裡,由師生們推著在李村街上遊街示眾,說是挖到了全國最大的保皇派。後來康有為的顱骨被市博物館王集欽研究員以“造反有理”實物展覽為名收入館中藏匿,才使得今日康有為墓中有先生的一點屍骨。原墓碑被某單位用作了蓋水溝的橋板,後被文物部門收回,立於今墓東後側。

1980年至1983年,市有關部門四處選墓地,為康有為的重新安葬做準備工作。後經協調,選定在大麥島村北的浮山南坡。新墓占地1000平方米,陵園周長16.4米,圍牆高60厘米,“康有為先生之墓”碑文,由康有為的弟子,藝術大師劉海粟撰寫,碑後是康有為生平簡介。碑高222厘米,寬89厘米,厚30厘米。墓後植龍柏6株,象徵著被殺害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弟、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浩氣長存。

1985年10月27日,青島市政府在浮山茅嶺舉行了隆重的康有為先生遷墓儀式,康有為的親人二兒媳龐蓮、孫女康保娥夫婦、外孫女潘慶照夫婦等出席,劉海粟展讀了頌詞。自此,先生在此地得以長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