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黃耆

康定黃耆

康定黃耆學名是Astragalus tatsienensis屬於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豆目豆科蝶形花亞科山羊豆族黃耆屬黃耆亞屬康定黃耆,分布在中國大陸的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3,600米至5,000米的地區。

基本信息

參考文獻

康定黃耆(植物研究室彙刊) Astragalus tatsienensis Bur. et Franch. in Morot Journ. de Bot. 5: 23. 1891; Simps. in Not. Roy. Gard. Edinb. 8: 256. 1915; Hand. -Mazz. symb. Sin. 7: 556. 1933; Pet. -Stib. in Acta Hort. Gothob. 12: 54. 1937-1938;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 豆科393. 圖381. 1955. ——A. yunnanensis Franch. f elongatus Simps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8: 259. 1915; Pet. -Stib. in Acta Hort. Gothob. 12: 53. 1937-1938.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根直伸,粗壯,暗褐色。地上莖短縮。羽狀複葉基生,呈蓮座狀,有11-25片小葉,長4-7厘米;葉柄長1.5-3厘米,被稍開展的白色長柔毛;托葉膜質,離生,卵狀披針形,長10-12毫米,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小葉寬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8毫米,寬3-6毫米,先端鈍尖或近圓形,基部近圓形,兩面均被較密的白色伏貼柔毛,具短柄。總狀花序生2-12花,下垂,呈近頂生的傘形花序式;總花梗1至數個由基部葉腋抽出,直立,長5-8毫米,散生白色和黑色長柔毛;苞片披針形,長約6毫米,下面被黑色和白色長柔毛,小苞片缺,花梗長約1毫米,密被黑色柔毛;花萼管狀,紫褐色,長達15毫米,密被黑色並混生白色長柔毛,萼齒披針形,長約7毫米,先端尖;花冠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20-22毫米,最寬處約7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長約8毫米的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長18-20毫米,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絲狀,長約約8毫米,龍骨瓣比旗瓣短或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與瓣片近等長;子房狹卵形,密被黑色混生白色長柔毛,具柄。花期6-7月,未見成熟莢果。

分布及生境

產四川西北部、甘肅(舟曲)、青海(扎多)。生於海拔3600-5000米的山脊草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

功能用途

醫藥:【藏藥】塞嘎花:果治培根病,腹水,虛性水腫,腹痛《滇省志》。塞完:全草治潰瘍病,胃痙攣,水腫等症;外用熬膏治創傷《青藏藥鑒》。同甘肅黃芪《藏本草》。塞嘎:用於痰涎病,腹水,虛性水腫,脾熱,肺熱,腹痛[7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