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濕疹

幼兒濕疹-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
infantileeczema
就診科室
兒科
多發群體
嬰兒
常見發病部位
頭面部
常見病因
機體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等
常見症狀
丘皰疹,瘙癢

幼兒濕疹-病因

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

1.機體內在因素

如機體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內分泌疾病、營養障礙、慢性感染、腫瘤等系統性疾病也可能成為濕疹的內在誘因;遺傳性或獲得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

2.外在因素

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牛奶、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或環境中存在過敏原,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以及腸內異常消化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皮膚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濕疹或加重其病情。

幼兒濕疹-臨床表現

起病大多在生後1~3個月,6個月後逐漸減輕,1歲半後大多數患兒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
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於頭面部,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幹、四肢。皮損呈多形性,初起時為紅斑或紅丘疹,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增多,病出現丘皰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有奇癢,患兒夜間哭鬧,躁動不安。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極少數患兒可發生全身感染。

1.臨床分期

(1)急性期
起病急,皮膚表現為多數群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基底水腫,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水皰破潰後糜爛,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黃白色漿液性結痂,厚薄不一,外圍可見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膚可有潮紅及腫脹。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常合併擦爛。破潰可能繼發感染。患兒癢感明顯,煩躁不安。
(2)亞急性期
因治療不當由急性期濕疹演變而來。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皮損以小丘疹為主,可有白色鱗屑,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癢感稍減
(3)慢性期
由急性、亞急性期演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就是慢性期表現。反覆發作,多見於1歲以上嬰幼兒。以皮膚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著為主要臨床表現。多分布在四肢,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明顯瘙癢。

2.臨床分型

(1)脂溢型
多見於1~3個月嬰兒。患兒前額、頰部和眉間皮膚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可有較厚的黃色液痂。嚴重時,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2)滲出型
多見於3~6個月嬰兒,尤其是肥胖的嬰兒。患兒雙側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間有小水皰和紅斑,底部水腫,片狀糜爛,有黃色漿液滲出。
(3)乾燥型
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皮損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鱗屑及結痂,常見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側伸面。

幼兒濕疹-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皮疹表現,多在滿月後開始發病,好發於頭面部,但軀幹亦可受累,急性期的多形性皮疹,易有滲出液,瘙癢劇烈,反覆發作及慢性期的浸潤、肥厚等特徵,不難診斷。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異性表現,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可能增加。

幼兒濕疹-鑑別診斷

1.擦爛紅斑

擦爛紅斑多見於耳後、腹股溝、肛周、頸部,多發生於肥胖嬰兒,好發於夏季,由於濕熱、流涎、局部護理不當所致。

2.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皮膚損害發生於接觸部位,邊界清楚。可行斑貼試驗鑑別。

3.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為淡紅色斑片及扁平小丘疹,邊緣隆起,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少量鱗屑,同時常合併鵝口瘡。可行真菌檢查。

4.尿布皮炎

發生在尿布區域或肛周的濕疹,應與尿布皮炎相鑑別。尿布皮炎為位於尿布區域的邊界清楚的瀰漫性紅斑、丘疹、丘皰疹及鱗屑。

幼兒濕疹-治療

1.飲食管理

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之物。最好能找到並避免過敏原。培養正常的生活習慣,避免各種刺激因素、勿用熱水洗燙及過多使用肥皂。

2.小兒推拿治療

常用手法:
(1)清肺經300次,清大腸100次。
(2)患兒仰臥,家長以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撮拿百蟲穴5次。
(3)按揉曲池、足三里穴各1分鐘。
(4)患兒俯臥,家長以小魚際揉法沿脊柱兩側從肺俞開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到八?s穴、往返治療,時間約5分鐘,同對以指按揉上述穴位。
隨證加減:
濕熱型:
全身皮膚散見疤疹,患處灼熱瘙癢,伴心煩口渴,精神倦怠,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
常用手法加:
①清小腸300次,退六腑100次。
②按揉陰陵泉、三陰交穴各1分鐘。
傷乳食型:
皮膚散見皮疹,局部有癢感,伴見厭食,肚腹脹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舌苔厚膩。
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中脘穴1分鐘。
②揉板門200次。
③運內八卦200次。
④推下七節骨100次。

3.

(1)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如撲爾敏、仙特明等。
(2)全身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無論口服還是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都能很快控制症狀,但停藥後易復發,不能根治,且長期套用後有依賴性和各種不良反應,故應酌情慎用。泛發急性濕疹其他療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強的松,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
(3)抗生素對伴有廣泛感染、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的患兒,可系統套用抗生素治療。

4.中藥治療

根據濕疹分期及乾濕性選用外用藥,急性期可用蛇床子研細末加凡士林調成膏狀外敷,或大青葉煮水濾渣濕敷。慢性期可用吳茱萸研細末加凡士林調成軟膏外塗。三黃洗劑、黃柏霜外搽用於治療乾性濕疹。生地榆、黃柏煎水或馬齒筧合劑、2%硼酸水外用冷濕敷,待糜爛減輕後,選用青黛散油或蛋黃油外搽,可治療脂溢性和濕性濕疹。內服藥以清熱、解毒、涼血為主。

5.物理治療

對慢性頑固性濕疹可用紫外線照射療法。

幼兒濕疹-預防護理

1.患兒應該每天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和濕潤,但是水溫不能過高,儘量少用化學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痂皮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濕潤,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剝除。
2.儘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著宜寬鬆,不宜太厚,穿棉質衣物,避免接觸毛織、化纖衣物。
3.母乳餵養者,母親不宜食辛辣、燥熱、魚腥、牛羊肉等發物;患兒忌添加蝦、蟹、魚等易過敏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