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香山寺

平頂山香山寺

平頂山香山寺位於中嶽嵩山之南約百公里,位於寶豐縣鬧店鎮南,平頂山市新城區北3公里,巴山山脈香山峰頂,全稱香山普門禪寺。歷史上因行政區劃歸屬之變遷,曾稱“汝州香山寺”、“寶豐香山寺”,是現在已知的中國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和觀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徵非常突出。

基本信息

簡介

香山寺院內的香爐香山寺院內的香爐
香山,又名火珠山,位於寶豐縣城東15公里處大、小龍山之間。古今馳名的香山大普門禪寺(俗稱香山寺),便座落在火珠山巔,系古代佛教寺院,原稱"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唐時寺塔並存,歷代均有修葺或重建。此寺原規模宏大,寺內殿宇亭閣,寶塔銅鐘,其甚為壯觀,為河南省佛教名剎這一。後來,寺廟殿宇毀圮。明末,香山寺遭之兵火,殿宇皆盡。清順治初年重建,至康熙年間歷時五十餘年。清末,香山寺又逐漸頹敗,到解放初期,已是年久失修,僅存觀音大士塔和幾通碑刻。解放後,香山寺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對香山寺塔及附屬文物進行了修葺加固。1982年以後,有關部門對香山寺塔及附近現存文物進行了修葺加固。
香山寺北朝南,寺後縣崖峭壁,怪石嶙峋,寺前坡度稍夷,有石階120多可達寺門。寺內有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重建的大悲觀音大士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造型別致,古雅秀麗。塔基向南有一洞,為玉佛洞,內有"玉石佛"一尊,體態端莊,雙目欲睜似閉,神氣超脫;塔底層有"千手千眼佛"一尊,立於洞中。塔北為廣生殿,塑送子娘娘。後有"大雄寶殿",紅牆綠瓦,風韻別致,殿內供文殊、慈航、普賢三尊大佛,身高丈六,像貌慈祥端莊,悠然盤坐蓮花。佛前左右兩側排列著十八羅漢,神態各異。三佛後面有佛門護法韋陀一尊,威嚴魁岸。寺院內碑碣林立,較為珍貴的有宋觀文殿大學士蔣之奇撰文、蔡京書寫的大悲觀音道證史話碑;明代戊辰科狀元、書畫名家劉若宰書寫"重修大悲觀音塔碑記"狂草碑;金代廣平郡開國侯駙馬都尉烏林答天賜與其妻唐國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等。

香山普門禪寺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11礦的火珠山上。火珠山是一座圓圓的山丘。西有小龍山。小龍山尾西首東,尾低首高。東有大龍山,大龍山首西尾東,龍首高昂,氣勢磅礴。從整體上看構成二龍戲珠的態勢,甚為壯觀。在火珠山的右方即大龍山北麓,有漢魏父城(今寶豐縣)。父城的前身是春秋時期及戰國時代楚國城父邑。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大建城父,令太子建居守。30年後,楚昭王救陳,崩逝於城父。昭王子熊章即位於城父,史稱楚惠王。西漢置縣改城父為父城,東漢仍之。這樣東地中國的父城與西土天竺佛教聖地父城的巧合,也成為西域高僧選火珠山建香山寺的一個原因。

香山寺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多有修葺,不斷發展,成為宛洛間第一名剎,北寧熙寧元年(公元1048年)宋神宗敕建“大悲觀音大士塔。”塔居寺院正中,為八角九級樓閣式密檐磚塔。第二、三層高度遞減,成八棱椎體,造型樸實大方,巍峨渾雄。塔內供奉玉石佛一尊。元符二年(公元1099冬,散文家蔣之奇出任汝州知府,香山寺住持懷晝禪師,求蔣之奇撰寫“香山大悲菩薩傳”。次年九月,由戶部尚書書法名家蔡京書丹,刊刻成碑,立於觀音菩薩身後,該碑2.22米,寬1.46米,碑文49行,滿行78字,楷字,記述大悲觀音菩薩得道證果的故事。此碑為香山寺現存珍貴文物之一。宋室南遷後的金代,香山寺仍名重中原。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春季的一天,駙馬都慰烏林答天錫曾陪同妻子唐國公主至香山寺拜謁大悲觀士音菩薩。據傳這一天天空出現五色雲彩,觀音大士寶塔熠熠放光。公主婦夫頂禮膜拜,發願重建香山觀音禪院,然後刻石立碑《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稱唐國公主碑。唐國公主是世宗完顏雍的二女兒,初嫁殿前左衛將軍徒單思忠,不久徒單思忠亡故,世宗就將之許配給中都兵馬都指揮使烏林答暉的三兒子烏林答天錫。烏林答天錫與妻子唐國公主游香山時,身份是奉國上將軍、河南路統軍使、附馬都慰上護軍、文平郡開國候。
明代,香山寺達到鼎盛,形成完整的佛寺建築群落。寺前有石階一百二十級。石階頂端是山門稱“南天門”。門上懸明英宗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匾額。進南天門是四面佛殿。殿內供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菩薩。殿後是觀音大士塔。塔左右是鐘鼓樓。鐘樓內懸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所鑄大鐘兩口。重各三千斤。塔北是廣生殿。過廣生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供奉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佛像身高丈六,像貌慈祥莊嚴,端坐蓮台。佛像左右排列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大佛後為佛門護法韋馱一尊,高丈余,威嚴魁岸。寺院內東部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所立“重修香山觀音大士塔記”碑碑文。出自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狀元劉若宰之手,魯山貢生李廷柱書丹。書體為狂草,筆意奔放。碑文16行,滿49字,主要記述觀音大士塔的創建年代和重修經過及香山寺的氣勢等。鼎盛之時有僧眾1200多人。殿堂樓閣20餘所,齋寮僧舍數百間。寺右前方有塔林一處。占地40多畝。有梵塔49座,經幢7座,上用印度文、漢文、阿拉伯文、藏文四種文字刻寫。另有靈塔百餘座,高低錯落,形式多樣。還有下屬寺院十六所,莊園五處。“每歲仲春之望,香火大開,四方來游者,數以萬計”。
香山寺在明以後迭遭厄運,一毀於明清之際的社會動盪;再毀於民國年間的軍閥混戰;三毀於文革破四舊。僅存大悲觀音大士塔,也搖搖欲墜。195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大悲觀音薩證果碑拓片曾應英國牛津大學之邀赴倫敦展出。1982年政府撥款對塔身進行修繕加固。近年又重建了殿堂僧舍,使中州古剎重現昔日光彩。

發祥地

平頂山香山寺平頂山香山寺
中國各地有很多香山寺,比較著名的有18家,最著名的有北京香山寺、洛陽龍門香山寺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香山寺文化現象。在這眾多的香山寺中,平頂山香山寺是建築最早的東土“真香山寺”。“香山”之名源於佛教經典。據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教經典中稱其為父城)附近有山名叫香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之地。隨著佛教的傳入,香山之名也來到中國。平頂山香山寺是最早稱香山寺的觀音道場。香山寺所在香山山峰原名火珠山。金代的學者、詩人元好問在其《東遊略記》中稱:“寺初建時,一胡僧自西域來,雲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於是依照佛教聖地香山寺修建了供奉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寺院,亦名香山寺。
把火珠山改名香山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此山的東北數公里處,有漢魏父城。父城的前身是春秋時代楚國城父邑,這樣東土中國的父城與天竺佛教聖地父城城名的巧合,也成為西域高僧選火珠山建香山寺的一個重要原因。佛教講究佛緣,形似名同使平頂山香山成為中國最早的觀音道場,也是中國最早的香山寺,被奉為“真香山寺”,後來,佛教由中原向外傳播,香山寺也在各地相繼建立,但平頂山香山寺作為中國香山寺的祖寺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漢化觀音菩薩得道正果原地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音菩薩是西天佛國中的重要人物,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脅士。她來到中國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漢化過程,至唐宋時基本上完成。因其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在中國民間神祇信仰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其它一切諸神。漢化過程完成的標誌就是唐代佛教宗師道宣獲天人感應,揭示了觀音肉身應化之地在平頂山香山這一佛教史實。道宣大師明確認定:“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唯香山因緣最為勝”,“嵩岳之南二百里,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道宣大師認定的漢化觀音成道正果於河南平頂山香山寺,及其所述漢化觀音的宿世因緣,在漢化佛教歷史上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性。作為漢化佛教歷史上著名的觀音菩薩得道正果之聖剎,除道宣律師有認定外,還有千年文物、史志文獻、鄉風習俗、民間傳說、學術研究、交流傳播和歷代朝廷的肯定等諸多證據。
主祀千手觀音之聖剎觀世音有很多變化身,如四臂觀音、四面觀音等,最著名的是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準胝觀音和如意輪觀音形象。千手千眼觀音作為重要的觀音形象,在中國民間影響最大,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象徵。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即千手千眼觀世音的得道正果之地,觀世音菩薩的俗身妙善就是在此修成正果的,應化之形是千手千眼觀世音,民間稱之“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是有碑刻文獻和史志文獻為根據的。千手千眼觀音簡稱“千手觀音”,又有“大悲觀音”、“千眼千臂觀音”等。據密宗經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經》(簡稱《大悲咒》)稱,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億劫”,聽聞千光如來說“大悲心陀羅尼”,即發誓,“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千手千眼觀世音形象也來到中國,並最終完成了中國化過程。通過妙善在平頂山香山涅盤得道,修成正果,成為漢化千手千眼觀世音形象。因此,平頂山香山寺自古以來主祀千手千眼觀世音。
漢化觀音菩薩第一道場香山在天竺佛教中是觀音菩薩修行之地,在中國漢化佛教中也是觀音菩薩的修行之地,而且是其俗身修成正果之地,因此說,中國的香山寺都是觀音菩薩居住修行的傳法道場。由於平頂山香山寺是有確鑿記載的觀音菩薩修行得道的地方,因此,在中華觀音文化史上,平頂山香山寺是不能否認的漢化觀音第一道場。
平頂山香山寺作為觀音道場在歷史上是很輝煌的,受到歷代朝廷的重視,撥款、撥地加以擴建、重建,所以它總能在經受兵火之劫後迅速復興。在宋、元兩代,皇帝多次下詔刻立石碑確立維護香山寺的範圍,在明代達於極盛,它實際上處於國家寺院的地位。
儘管自魏晉就開始的大規模人口向南遷徙運動,中國文化的重心逐漸向南移動,特別是宋元以後南方文化興盛,佛教迅速繁榮,南方以它不同於中原易於受戰亂影響的天然區位優勢,保持了一種比較好的文化延續狀態,中原的佛教也迅速在南方各地紮根發芽壯大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在觀音文化領域,南海普陀甚至超越了平頂山香山觀音道場的影響,但平頂山香山寺作為觀音菩薩第一道場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追根朔源,中國漢化觀音道場的“根”在平頂山香山寺。
名符副其實的漢化觀音故鄉
平頂山市作為中國漢化觀音故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一是觀音俗身妙善的故里在平頂山。觀音這個佛教人物傳入中國後,其出身也隨之中國化,佛教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但最普遍的說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莊王(楚莊王、妙莊王、苗莊王、妙莊嚴王等)。平頂山地區流傳的有楚莊王和苗莊王等說。在明清時期的歷代官修地方志中皆稱楚莊王。如,明正德《汝州志》載“世傳大悲菩薩乃楚莊王之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葬於塔下”;清道光《汝州全志》載,“大悲菩薩,相傳楚莊王第三女也,諱曰妙善”。根據傳說,妙善出生在平頂山古父城地區。父城,在今平頂山市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一帶,原為應國地域,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太子建築城,為紀念楚莊王設立了莊王祠,,後人將莊王祠視為楚莊王故宅。初名城父,漢時改為父城。父城有白雀寺,相傳是妙善出家修行的地方,後來為躲避莊王追殺而逃到香山隱居修行,最後得道。不管是歷史傳說、民間傳說,還是碑刻記載、文獻所錄,都印證了平頂山市是觀音俗身妙善的故里。
二是觀音得道正果於平頂山香山。根據碑刻和志書記載,觀音俗身妙善在白雀寺出家後,其父莊王見她修行意志堅定,不思悔改,大為惱怒,派兵火燒白雀寺,屠戮眾尼,妙善被龍山山神救走,隱居香山,結廬修行,三年得道。莊王后來得了頑疾,經異僧指點,找到香山妙善,求其手和眼做藥引。妙善為報莊王養育之恩,毅然獻出雙手雙眼,而自己因此修行圓滿,涅盤應化為觀世音。正因為妙善出生在平頂山,得道正果於香山,因此說平頂山是妙善故里、是漢化觀音的故鄉。
中國觀音文化之鄉
由於平頂山市是妙善的故里、觀音的故鄉,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第一道場,自古以來在平頂山境內就形成了濃厚的觀音崇拜傳統。首先,香山寺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寺院。因為傳說供奉著觀音靈骨,自古被看作“真香山”、“大香山”,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崇拜,也備受歷代朝廷重視。宋元明時期,它規模巨大,建築宏偉,僧人眾多,影響範圍極大。時多稱“汝州香山寺”、“寶豐香山寺”。2012年以來,平頂山香山寺正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視。
其次,在平頂山市早已形成了觀音文化區。這個文化區不僅包括香山寺,還有寶豐縣白雀寺、擂鼓台。在內涵上,由妙善出生地(父城)、出家地(白雀寺)和成道地(香山寺)構成。白雀寺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代大寺院,它也同樣歷盡兵火劫難,古建築也已不存,但香火依然旺盛。擂鼓台上自古就有宗教建築群,集儒道佛三教於一體,都是民間自發而建,其中有觀音殿。2012年的殿堂皆為新建,其中一殿塑有莊王夫婦和妙善像,反映了源遠流長的妙善證道故事。
再次,平頂山市境域自古形成的濃厚觀音崇拜傳統。範圍集中在香山寺周圍數十里,包括寶豐、郟縣、葉縣、汝州、魯山等縣,直接影響範圍包括平頂山市周邊地市包括許昌、南陽、洛陽等地。在古代,信徒們廣泛結社,拜山、進香、禮佛、捐資、施捨風氣濃厚,形成了千年相傳的廟會傳統。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香火都很旺盛。最旺的時候在每年一月一日和二月,二月廟會因紀念觀音誕辰而起,規模巨大。據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4)刻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載:“歲卒以春二月,諸方之人不遠千里而來,敬禮者數以萬計”。2000年以來,隨著香山寺影響越來越大,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年農曆一月初一,到香山寺中朝山拜佛的遊人香客多達十多萬,人如潮湧,車堵數里。在香山附近還有觀音堂鄉、觀音堂村等地名,也反映了古老的觀音崇拜傳統。由於平頂山香山寺的觀音“根”文化特徵突出,且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祀拜傳統濃厚,早已成為一種民俗紮根於民間,所以堪稱中國觀音文化之鄉。

觀音聖塔

在香山寺中央,矗立著一座千年宋塔,即是遠近聞名、史志文獻有載的觀音大士塔。此塔是平頂山香山寺的標誌性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徵意義。
觀音大士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石塔,高33米,據考證其前身是東漢末期與寺同時建立的四方形木構樓閣式塔。唐時寺塔並存,後世毀損。今塔為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敕建。根據文獻記載考證,塔下有地宮,存放有舍利法物。塔的輪廓呈拋物線,遠觀如圓錐體,又狀如子彈頭,富有節奏變化,細膩纖細,靈動秀美,近觀塔身雄渾高大,塔剎入雲。塔各層多設仿木構樓閣式門,現存兩扇。第一、二層為仿木構塔檐結構,均以青磚疊澀出檐5~9層,皆以青磚雕飾各種花紋圖形,精美絕倫。塔的第二、三層外壁設壁龕五排,共304個龕佛,內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計35尊,姿態各異,雕刻精美,宗教意義重大,堪稱寶塔一絕,寺院重寶。塔剎由鐵制九重相輪和仰月組成。塔層狀如樓閣,自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與直徑急劇收分。
全塔繁飾與簡約相結合,既有唐塔豪放簡練之遺風,也有宋塔纖巧精飾之風格,為寺院瑰寶,與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證了河南平頂山香山寺是漢化觀音證道原地的文獻記載。只是千年古塔已多處傾裂,亟待修復。
塔下埋葬有觀音真身舍利,被譽為“真塔”。這在多種明清方誌及佛教文獻均有相關記載。如明正德《汝州志》載:“世傳大悲菩薩乃楚莊王之女修煉成佛之所,靈骨至今葬於塔下”,現代《平頂山市志》、《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塔林漫步》等許多研究論著亦有認定。平頂山香山寺觀音大士塔堪稱觀音“聖塔”。正因為“大士遺身在塔”,所以才會“靈應殊勝”,香火旺盛

鎮寺重寶

大悲菩薩傳碑
平頂山香山寺平頂山香山寺
在觀音大士塔下的券洞內,立著一通千年古碑,這就是被譽為“三絕碑”的《大悲菩薩傳碑》。它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有力地確立和奠定了平頂山香山寺作為觀音“根”文化性質的歷史地位。就版本來說,是當世有關觀音身世的源頭之本,一切關於觀音的歷史研究都無法繞開它的存在。
該碑是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所立,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義常記述),汝州知州蔣之奇潤色,北宋重臣被後世譽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書丹,立於觀音大士塔下券洞內。碑高於2.22米,寬1.46米,楷書,49行,滿行7字。《大悲菩薩傳》碑文,依據道宣天人對話,闡述妙莊王之女妙善鐵心向佛,苦心勵志,捨身救父,最終涅盤道化千手觀音的宿世因緣。
該碑所敘觀音證道於香山這一佛緣史實確立了香山寺作為漢化觀音原生地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該碑也是唐代以來廣為流傳的妙善觀音證道於香山的範本和根據,是關於觀音證道原生地的最權威文本。它歷史最早,規格最高,具有碑傳文物無可爭辨的說服力。它也是杭州天竺寺《大悲觀音傳》碑的源本和母碑。1986年該碑及塔一起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1976年,應英國牛津大學特邀,平頂山寶豐縣文物部門將《大悲菩薩傳碑》拓片送往英國展出。
優越的宗教文化環境在《大悲菩薩傳碑》中,天神告訴道宣律師:“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惟香山因緣最勝”,“嵩岳之南二百里,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證道之地”。為什麼觀音會把平頂山香山作為降跡之地,這和香山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很有關係。兩漢之際,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永平十年(67),白馬馱經,落腳都城洛陽,在此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稱白馬寺,這是中國最早的佛寺,自此佛寺迅速向外傳播。其特點是以洛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平頂山香山時屬潁川郡父城縣,這裡是南通荊襄、北達洛陽的宛洛古道必經之地,可以說,平頂山香山處於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區域。作為都城近畿近水樓台先得月。
平頂山香山還有優美的自然環境。香山山峰處於山巒起伏的巴山山脈上,山祖崑崙,脈發秦嶺,來勢浩大,宛如伏龍。其東有大龍山,西有小龍山,三山並列,呈二龍戲珠之勢。香山山峰圓潤,形勢幽美,酷似天竺香山。又沙河與汝水雙澄於南北,前眺低嶺,其勢開闊,前方水庫,宛若明珠。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香山森林密布,芳草遍野,溪流淙淙。既臨古道,又遠離都市,山色天光,環境清幽,是極佳的隱居清修之地。正是酷似天竺觀音聖地的香山和周圍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才吸引了佛教傳教者的注意,在此建起寺院,最終成為觀音菩薩“肉身降跡之地”。今天的香山寺依然優美。無論春夏秋冬,還是晨暮陰晴,這裡都堪稱平頂山近郊休閒觀光的最佳去處。2002年,平頂山香山寺入列平頂山外八景。近幾年,隨著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和旅遊業的發展,平頂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平頂山香山寺的保護性開發工作,修建了香山景區專用公路,並對景區環境進行了治理,對寺廟進行了維修,並開展植樹造林,生態環境有所改善,香山寺正在煥發出她獨有的魅力。2007年,通過了由華中科技大學規劃設計的《河南平頂山市香山寺景區規劃設計方案》,它勾勒了一幅未來香山寺的宏偉藍圖。觀音道場的歷史聖地地位恢復可期。

九老閣

香山寺
香山“九老”,是指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九位歷史名人。白居易字樂天,唐代大詩人。他祖居山西太原,後遷陝西渭南。翰林院學士,曾任左拾遺等職。他極力反對貪官污吏及豪門貴族的窮奢極欲的生活,遭到官僚權貴門的嫉妒,屢次遭貶。據史料記載,他晚年退居到距香山北十里的父城翟集鎮,號“香山居士”。定居後,常與他的詩文好友胡臬等到松柏參天、風景秀麗的古剎——香山寺瀏覽,深知此間勞動人民的疾苦。每年“九九”重陽節,是“九老”固定在這裡聚會之日。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他們登高遠眺,賦詩吟誦。當地人們非常敬重他們,稱他們為“香山九老”。
後人為紀念他們,在香山寺建“九老閣”,閣內塑有九老遺像。數百年來,每逢重陽佳節,四方文人墨客常常到這裡登高吟詠,紀念“九老”。

新的發展期

平頂山香山寺平頂山香山寺
2010年5月6日,河南常綠集團捐建香山普門禪寺寮房工程開工奠基儀式在香山寺隆重舉行。市委常委、副市長、大香山風景名勝區保護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王麗,市政協副主席張國需,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廳級幹部嚴寄音等出席儀式。香山普門禪寺文化底蘊深厚,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香山普門禪寺是大香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性建設的核心區域,在整個景區的保護建設中具有帶動作用。寮房是大香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建設項目,它的開工建設對完善大香山風景名勝區功能,對大香山風景名勝區後續工程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