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縣城關清真寺

平壩縣城關清真寺

坐落在貴州省平壩縣城關南街。在清代鹹、同年間,貴州西南部回民反清起義失敗後,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由回民白壁光、馬輔丞、桂榮廷等逃到平壩縣後集資修建。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為四合院型制。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平壩縣城關清真寺點擊查看大圖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坐落在貴州省平壩縣城關南街。在清代鹹、同年間,貴州西南部回民反清起義失敗後,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由回民白壁光、馬輔丞桂榮廷等逃到平壩縣後集資修建。

清真寺布局

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為四合院型制。禮拜大殿為長3間瓦房,兩邊廂房亦為長3間瓦房。東面大門臨街,院內築有兩個花台,種有桂花樹。大門門頂成三角形,上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清真寺”。40年代,為哲赫林耶派的“熱依斯”駐地,該寺轄有若干小教坊。1984年,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修葺,並將禮拜大殿改建為兩層磚混結構樓房。大殿設在樓上,面積115平方米。屋頂上有大小圓寶頂作標誌。大殿門為3個金黃色瓷磚拱門。殿內裝有各式吊燈和壁燈,精美別致,清新寧靜。

發展歷史

平壩回族是清末從黔西南各縣遷移定居下來的。光緒五年(1879年)白璧光、馬輔臣、張品揚等12人籌銀20O兩先購置地基1塊,後經15年籌集,再次購土地基,兩次共量地3.1畝,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始修清真寺。初建的禮拜大殿為中國傳統形式,磚木結構,四角飛檐,前有3米寬的走廊,建築面積l00平方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修當街房子7間400平方米,三十年(19O4年)擴建西廂房3間、廚房2間、水房2間共約350平方米,並修有照壁、圓拱形寺門,歷10餘年始建成一座較為完整的清真寺。“文革”中被占作它用,破壞嚴重。1983年始,各級政府先後撥款資助重修,迄1989年完工。新修禮拜大殿為阿拉伯式建築,在底層儲藏室之上,拾級上殿,顯得十分壯觀,屋頂1大4小綠圓拱頂美觀大方,頗具民族色彩,建築面積186平方米,與大殿相輝映的是1幢3層樓房,使用面積598平方米,設有民族餐廳、民族商店和旅社,用來以寺養寺;靠北為2層廂房,面積230平方米,另有沐浴室、伙房、停屍房等附屬建築IOO余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積3畝,建築總面積100O余平方米,為貴州省較為完整的清真寺之一。本寺坊教民210戶,1200餘人,均為回族,屬哲赫忍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