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黃胡蜂

帶黃胡蜂

分布於河北等地的危害蔬菜的有害生物

基本信息

寄主危害作物

蔬菜

形態特徵

雌蜂

帶黃胡蜂帶黃胡蜂

頭部,寬與胸部略相等,額部黑色,兩觸角窩之間有1扇形黃斑,兩複眼內緣凹陷處黃色,觸角全呈黑色,顱頂部黑色。頰部黃色,後緣上半部黑色。單眼黑色,唇基寬大於高,黃色,中央其基部伸至近端部處有1黑色帶。上顎黃色。頭部刻點淺細,覆黑色較長的毛。

胸部:刻點較細淺,布深色毛。前胸背板黑色,僅沿中胸背板處有一長而呈黃色的帶。中胸背板略隆起,全呈黑色。小盾片黑色,略隆起,有1對稱黃色橫帶。後小盾片黑色,僅前緣有1黃色橫帶,並胸腹節全呈黑色。中胸側板黑色,上緣有1黃色斑,後胸側板黑色,前足基節、轉節及股節基部4/5為黑色,端部黃色,脛節黃色,上有1黑斑,跗節黃色。中足基節黑色,前緣黃色,轉節黑色,股節基部2/3黑色,余呈黃色,脛節、跗節黃色。後足基節、轉節及股節基部2/3黑色,余呈黃色,跗節黃色。翅基片及翅呈棕色。

腹部:各節背、腹板均黑色,除第一節腹板外,其餘各節端緣有黃色窄帶,較光滑,覆短毛。

體長約11毫米。後蜂體長約15毫米。

雄蜂

近似雌蜂。腹部7節。

地理分布

河北

危害及治療

臨床表現

螫刺昆蟲屬昆蟲綱中的膜翅目,有兩個主要亞群:蜜蜂科(蜜蜂,野蜂)和黃蜂科(馬蜂,黃色胡蜂,螞蟻)。黃蜂科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質酸酶和一種稱為抗原5的蛋白。在美國,黃色胡蜂是引起變態反應的主要原因。

人平均每磅體重可忍受10次螫刺;成人平均能忍受>1000次,而兒童螫刺500次即可致死。但對過敏者,1次螫刺就可引起致死的變態反應。在美國,螫刺引起的死亡比毒蛇咬傷引起的死亡高3~4倍。經50~100次螫刺後可產生對毒液成分的毒性反應,臨床表現與變態反應相似。

在美國南部,特別是墨西哥沿岸地區每年被引入的火蟻螫刺達數千人次。幾種火蟻(如Solenopsisrichter等),其中以Solenopsisinvicta火蟻為主,使發生變態反應的次數增加。在感染的城鎮地區,每年多達40%的居民被螫刺。火蟻的毒液有溶血,溶解細胞,抗微生物和殺蟲的特性。醫學全在.線提供www.med126.com有3或4種小分子量蛋白組分可引起變態反應。通常螫後立即出現疼痛,並發生蕁麻疹樣風團和耀斑樣病損,一般在45分鐘內消退,但可形成無菌性膿皰,並在30~70小時內破潰。有時病變區被感染而可導致膿毒症。有的病人只有水腫,紅斑和瘙癢性病變,而不發生膿皰。火蟻常常定位在被其叮咬者的某個部位,沿叮咬創口作弓形轉動反覆螫刺,結果形成特徵性的部分被紅色"螫刺線"(stingline)圍繞的中央叮咬傷。火蟻螫刺所致的過敏反應發生率<1%。單神經炎和癲癇發作曾有過報導。

治療

很多膜翅目昆蟲的螫針可留在皮膚內,因此不必考慮何種方法,應將螫針儘快清除。將冰塊置於螫刺部位可減輕疼痛;阿司匹林每4小時給650mg以及套用H1阻滯劑是有幫助的。已知對這種螫刺過敏的人到流行區去的時候,應備帶一個預先裝有腎上腺素的針筒的藥包。抗組胺藥物有助於減少蕁麻疹和血管水腫。有嚴重過敏症狀的病人,毒液皮試結果陽性的病人和隨後有遭受螫刺危險的人,不論年齡和過敏發生的時間,均應接受免疫治療。蟻毒免疫療法對預防危險人群以後發生過敏反應十分有效。經2年治療後,復發性過敏反應的發生率可從50%降到10%,經3~5年治療後,降至2%。妊娠期間進行蟻毒免疫療法似乎也是安全的。此外還可用單劑蟻毒療法進行脫敏。初次免疫療法後,維持劑量需用5年。

膜翅目(一)

膜翅目(學名Hymenoptera)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膜翅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它的名字來自於其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它包括各種蜂和螞蟻。

中國有害生物

中國有害生物種類很多,包含:中國外來入侵昆蟲,中國外來入侵植物資料庫,中國水田雜草資料庫,中國果菜類蔬菜害蟲資料庫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