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於《悲劇的誕生》之後,約1873年左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於《悲劇的誕生》之後,約1873年左右。對於離我們較遠的人們,我們只需了解他們的目的,便可以從整體上對他們加以褒貶。而對於離我們較近的人們,我們則根據他們用以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對其做出評判:我們往往責難他們的目的,卻因為他們實現自己意願的手段或方式而喜歡他們。只有對於它們的創立者而言,哲學體系才是完全正確的。對於所有後來的哲學家來說,這些體系往往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而在智力更為低下的人看來,則是真理和謬誤的混合體。但歸根結底,這些體系是一個錯誤,因而,可以棄之不用。所以,很多人對所有哲學家進行非難,因為哲學家的目的不同於他們自己的目的;哲學家是遠離他們的人。

與此相反,誰喜歡偉人,誰也就會喜歡這些體系。就算它們也是完全錯誤的,但它們畢竟有確定無疑之處,有一種個人的情調和色彩。人們可以利用這種情調和色彩獲得哲學家的肖像,正如人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植物推斷出其土壤狀況一樣。總而言之,這種生活方式,這種看待人事的方式曾經存在過,因而是可能的:“體系”就是這塊土壤上的植物,或者至少該體系的一部分是如此。

作者要簡要地講述那些哲學家的歷史:作者會僅僅從每一個體系中抽出這樣一點,它構成歷史必須加以保護的“個性”的一部分,並且屬於不可反駁、不可爭辯之列。這是一個開端,旨在通過比較重獲和重塑那些天性,使希臘天性的復調音樂有一天能再度響起。它的任務在於闡明我們必須始終加以“珍愛”和“崇敬”的東西,這也是任何後來的知識都不能從我們心中奪走的東西:這就是偉人。

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文體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編輯本段]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采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裡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鬱內傾的性格。後來他自己回憶說:“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樸。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複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華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W.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一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採在瑙姆堡服為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在炮聲隆隆中,他低呼著,“叔本華保佑!”叔本華竟成了他的上帝。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秋,尼採在萊比錫華格納姐姐的家裡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華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華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並且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向巴塞爾大學的推薦:“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裡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蹟,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蹟,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契爾是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Burckharat)。1869年4月,尼採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琉森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華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訊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采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Geburtder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史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鬥。”《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第二篇《論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歷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第三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第四篇《華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華格納音樂辯護,視為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華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華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1878年1月,華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變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華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華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及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琉森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著友好的接觸。然而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迴”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裡,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布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莉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採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關於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

如果說馬克思的大幸在於他有個自己知己,尼采之不幸就在於他有個崇尚沙文主義的妹妹伊莉莎白。作為一個沙文主義狂熱的支持者、以及尼采的妹妹,她深知他哥哥理論的價值。事實上,一個別有用心的人可以非常輕鬆地從尼采的著作中斷章取義。於是這個妹妹在尼採在世是就一直試圖將其哥哥打扮為沙文主義分子。但問題是,尼采還活著,可以制止。然而,1900年,尼采,這個偉大的天才,離開了。事情變得微妙起來。首先,伊莉莎白手頭上有尼采的全部遺稿,包括那部尼采已經放棄成書的《權利意志》。伊莉莎白顯然不會放棄這個絕佳的好機會。於是納粹執政後,她與納粹政府便合作完成了《權利意志》。在此過程中,伊莉莎白從〈權利意志〉遺稿中挑選對宣傳納粹有利的格言,還對一部分格言進行了篡改。由此,尼采逐漸傳入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意識形態領導一切,因此在我國長期的宣傳和教學中尼采一直遭到全盤否定,被簡單歸結為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淵源和反動的唯心意志論。八十年代中期,雖然開始出現了正面評價的研究尼采的零星文章。但是都沒有系統的鮮明的著作,第一部旗幟鮮明的著作是周國平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把一個面目猙獰的政治狂人還原成了一個真誠思考人生問題的個性鮮明的哲學家。

編輯推薦

前蘇格拉底哲學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淵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專論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作品只有這一部,僅此就足以表明《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對於研究尼采思想的意義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