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共產黨

希臘共產黨

希臘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Greece),前身是1918年11月23日成立的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1920年加入共產國際。1924年改稱希臘共產黨。現為希臘第三大黨。是現在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共產黨之一。曾發起組織了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基本信息

簡史

希臘共產黨希臘共產黨
1918年11月17~23日召開的全希臘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1920年加入共產國際。1924年改稱希臘共產黨。1931年,薩查利阿迪斯當選中央書記後,力量發展較快,1936年大選中獲得15個議席。1936~1941年遭到殘酷鎮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積極開展反對義大利、德國法西斯占領者的武裝鬥爭,解放了大片國土。大戰末期,希臘共產黨的黨員達40萬人。1944年9月,希共領導的民族解放陣線參加民族團結政府,獲6個部長職位。同年12月,為抗議政府限期解散希共武裝部隊而退出政府。1946年2月,希共開展反對英美扶植的保皇勢力的武裝鬥爭,1949年8月遭到失敗,大批黨員和領導人流亡原蘇聯和東歐國家,中央機構也移往國外。1956年3月希共召開七屆六中全會,解除了薩查利阿迪斯總書記職務。1961年希共八大通過了《通過和平道路取得民族和民主自由》的綱領,選出科里亞尼斯為第一書記。在1968年2月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因意見分歧,導致組織分裂,一部分領導人於次年4月另建希臘共產黨(國內派)。1973年12月,希共九大制定新的綱領,主張黨將酌情決定採用和平或非和平的鬥爭方式,選舉弗洛拉基斯為第一書記。1974年取得合法地位。1988年希共同其他左翼與進步力量組成“左翼與進步聯盟”,弗洛拉基斯當選為聯盟主席。1989年7月希共中央全會選舉弗洛拉基斯為黨的主席,法拉科斯為總書記。1991年2月希共十三大選舉阿萊卡·帕帕莉卡為總書記。

革命戰略

希臘共產黨希臘共產黨
希共認為,希臘革命應分為反帝、反壟斷的人民民主階段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1987年十二大提出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變革主張,即建立左翼與進步力量的聯合政府,先不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不改變國家的階級性質;聯合政府將在實施“超越現制度的變革綱領”的過程中形成有利於革命發展的政治力量對比,實現社會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然後向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過渡。在國際問題上,希共主張緩和,全面裁軍,解散兩大軍事集團。認為各國共產黨在遵循社會主義“共同規律”的前提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可以有所不同。

出版物

下屬民眾組織:希臘共產主義青年聯盟,反獨裁統一工會運動,希臘國際緩和與和平委員會。中央機關出版物:《激進者》,日報;《共產主義評論》,月刊。

議會表現

年度 參議院得票率 參議院席位 參議院總席位 眾議院得票率 眾議院席位 眾議院總席位 備註
1926 - - - 4.37% 10 286
1928/29 1.7% 0 92 1.4% 0 250
1932 3.91% 0 30 4.97% 10 250
1933 - - - 4.5% 0 248
1935 - - - 9.59% 0 300 與其他黨派一起參選
1936 - - - 5.8% 15 300 與其他黨派一起參選
1974 - - - 9.74% 8 300 與其他黨派一起參選
1977 - - - 9.36% 11 300
1981 - - - 10.93% 13 300
1985 - - - 9.1% 12 300
1989.6 - - - 13.1% 28 300 與其他黨派結盟
1989.11 - - - 11% 21 300 與其他黨派結盟
1990 - - - 10.3% 19 300 與其他黨派結盟
1993 - - - 4.54% 9 300
1996 - - - 5.61% 11 300
2000 - - - 5.52% 11 300
2004 - - - 5.9% 12 300
2007 - - - 8.15% 22 300
2009 - - - 7.54% 21 3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