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肯幻象

布羅肯幻象

布羅肯幻象,也稱布羅肯幽靈(英文:Brocken Specter)、布羅肯虹(英文:Brocken Bow),是發生在山頂的一種罕見的大氣光學暈圈現象,指從背後射來的陽光被雲或者霧衍射後,在人影的周圍形成彩虹一樣的光環。中國人稱之為“佛光”。即氣象學中的光環(英文:Glory)現象,是一種陽光透過雲霧反射,並經由雲霧中的水滴發生衍射與干涉,最後形成一圈彩虹光環的光象,在光環中經常包括觀察者本身的陰影。

簡介

布羅肯幻象布羅肯幻象
布羅肯幻象亦被稱作布羅肯虹(英文:BrockenBow)或布羅肯幽靈(英文:BrockenSpecter)。即氣象學中的光環(英文:Glory)現象,布羅肯現象是一種陽光透過雲霧反射,並經由雲霧中的水滴發生衍射與干涉,最後形成一圈彩虹光環的光象,在光環中經常包括觀察者本身的陰影。布羅肯現象是一種陽光透過雲霧反射,並經由雲霧中的水滴發生衍射與干涉,最後形成一圈彩虹光環的光象,在光環中經常包括觀察者本身的陰影。在德國的布羅肯山,經常有此現象發生,因此該現象被人稱為“布羅肯現象”。以前人們還曾經把這種光學現象稱為“布羅肯的妖怪”

名稱由來

布羅肯峰(Brocken)是坐落在德國薩克森州的高山,它海拔1141.1米,是德國北部和哈茨山區(Harz)最高的山。布羅肯峰的大部分都處於自然保護區中。布羅肯峰有著很特別的氣候特徵,每年都會經歷極短的夏天和漫長的冬天。布羅肯峰平均每年霧天306天,結冰100天,下雪176天,氣溫在0°C以下有85天,冬天最低氣溫為28°C,年平均氣溫為2.9°C,最強風速高達263千米/小時。

布羅肯山是登山者經常光顧的地方,由於登山者的陰影投射在上而營造出的怪誕的光學效果,而且由於霧天多,此現象經常發生,最初發現的登山隊由於無法解釋眼前的光環,以為是山中的幽靈,所以稱作“布羅肯幽靈”,1780年由約翰·斯伯奇萊克(JohannSilberschlag)記錄為“布羅肯虹”。

形成原理

條件

布羅肯幻象原理布羅肯幻象原理
1、背向陽光
2、含有微細均勻水滴的雲霧
3、晴天,晨間或午後
4、太陽、觀察者頭、雲霧大致在同一直線

原因

發生原因與日華類似,但是和彩虹一樣光線折回觀察者的眼裡,也就是觀察者位於陽光與成像的水滴之間,所以單圈色彩順序與彩虹相同外側靠近太陽為紅橙色,內側遠離太陽為藍紫色。

1、雲霧反射陽光。
(1)、陽光穿過水滴表面產生第一次折射進入水滴。
(2)、在水滴背向太陽處產生反射。
(3)、陽光穿過水滴表面產生第二次折射反向射出水滴。
3、光線穿過含有水滴的雲霧產生衍射現象。
4、衍射現象在水滴旁形成新光源。
(1)、新光源彼此相互干涉:光波相結合處會看到明亮的光,相抵消處的光線較暗。
(2)、不同色光的由於衍射角度不同,一種色光的明亮區在另一種色光的陰暗區顯現出來,漸次形成色彩次序。
5、最後所有的干涉的共同結果是在光源周遭形成內藍外紅的彩虹光環。

現象

峨眉佛光

峨眉佛光峨眉佛光
這種光學現象與布羅肯幻象類似。在中國的史書中也有記載,在宋朝時稱為光相,現代則習稱為寶光、寶光環、觀音圈、觀音輪、反日華等等。

最有名的是出現在峨眉山上的“峨眉佛光”(又稱“峨眉寶光”)當陽光從觀察者背後照射過來至浩蕩無際的雲海上面時,深層的雲層就把陽光反射回來,經淺層雲層的雲滴或霧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在金頂捨身岩上俯身下望,會看到五彩光環浮於雲際,自己的身影置

布羅肯幻象布羅肯幻象
於光環之中,影隨人移,決不分離。無論多少人,人們所見的也終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這便是令人驚奇的峨眉佛光。

這種自然現象並非十分難得,據載,峨眉山佛光每月均有出現,夏天初冬出現的次數最多,最多時全年可達100次左右。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現一次便於觀賞佛光的天氣條件,其時間一般在午後3:00-16:00之間。

峨眉佛光根據色調、形狀與大小不同又區分為:

水光:白色無紅暈。
壁支光:大如簸箕。
童子光:小如鐃鈸。
仙人首或仙人掌光:光稍上移或直東斜移。
金橋:光環如虹。
清現:無雲出現。
反現:早上光環出現在金頂西面。
大現:雲霧遠而光環大。
小現:雲霧近而光環小。

根據佛教的說法認為是普賢菩薩顯露真容,隨緣應化,所以叫作“光相”又稱“普賢光明”。而當發生“攝身現象”即光環中見到自身的人影時又叫作“攝身光”。最佳的觀看時間是下午2至5時,地點在睹光台及攝身岩,一年可見100餘次。

觀音圈

台灣的佛教與道教信仰鼎盛,對信徒來說觀世音菩薩是兩種宗教共同重視與親近人民的神祇。因此,台灣有許多信仰觀音的寺廟,著名的有艋舺龍山寺、法鼓山、緣道觀音廟等。台彎地名也有舊名石觀音的觀音鄉還有觀音山、小觀音山等均以觀音為名。民間亦習稱在台灣高山常見的光環為“觀音圈”或“觀音輪”。

御來光

日本有山嶽靈峰的信仰,對山神存有敬畏之心。在富士山的最高點“十合目”,一般稱作“富士頂上”,於日出時可以欣賞到光環,稱作“御來光”(又作御來迎(ごらいごう)))。日本人將御來光視作一種吉兆,對信徒來說,御來光是如來佛(阿彌陀如來(あみだにょらい))從西方極樂世界傳來信息,會對看到的人帶來好運。因此,看到自己被一圈七彩光環圍起的人通常會非常感動,認為是神跡降臨。

除了富士山外,槍岳(槍ヶ岳(やりがたけ))的開山僧侶播隆上人(播隆(ばんりゅう))在山上看到御來光也傳為佳話。

鳳凰山

網友在鳳凰山拍到的布羅肯幻象網友在鳳凰山拍到的布羅肯幻象
2014年9月,廣東潮州市攝影愛好者陳錫榮在鳳凰山頂露營5天拍攝美景,第三天清晨6時許,他看到鳳凰山上雲霧升騰,拍攝到了罕見的布羅肯幻象(BrockenSpectre)。

布羅肯峰幻象

布羅肯峰的神話色彩也許是由於它擁有獨特的自然現象——一年中有300多天都被霧氣圍繞。布羅肯峰山頂還會出現罕見的光學暈圈現象“布羅肯幻象”(Brockengespenst),令到往的遊人大吃一驚。因此該山自古以來就蒙著神秘的面紗,以至歌德在《浮士德》中也把它寫成女巫聚集的地方。由於森林茂密,山下河流交錯,密如蛛網,水汽來源充足,經常有雲霧瀰漫在半山之中,高聳的山峰好像孤島一般,矗立在雲海上面。當光線照射到小水滴上面時,發生了反射和折射。折射後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在人眼看來,水霧便呈現出彩色光環。這種光環的半徑與小水滴的半徑成反比,水滴越細,半徑越大。

作品記載

動漫

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劇集546中提到布羅肯現象,揭示了山村警部的奶奶看到的魔女站在霧中招手的情景。

日本漫畫《伊藤潤二恐怖漫畫精選集》第15冊提到的特殊光環現象為布羅肯現象(ブロッケン現象)。

小說

趙群於2004年10月發表個人第一部偵探推理小說《布羅肯幽靈》,內容描述主角羅新宇在日本的邪惡社會中,解開一樁歷史沈冤懸案。

古籍

1177年宋朝詩人范成大在峨嵋山遊覽時留下峨嵋寶光的觀察紀錄,包括形成條件為陽光與雲霧,以及衍射光環與色彩變化,其《峨眉山行記》中指出:“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亦曾提詩《光相》曰:“重輪疊影印岩腹,非煙非霧染丹青。我與化人中共住,鏡光覿面交相呈。”。

陸游在觀察日記中則將峨嵋寶光的出現條件記載為“山中光怪,若虹霓然,見於雲日映射之際。”

清朝詩人丁文燦在《看見佛光》一詩云:“雲成五色現廳光,形似民珠不可方,更有一樁奇異中,人人影在簡中藏。”

清朝另一詩人譚鍾岳則作詩云:“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戲劇

德國文豪歌德於1808年發表寫作了60年才完成的悲劇《浮士德》中的一幕為瓦爾普吉斯之夜。主人翁浮士德(HeinrichFaust)被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帶去參加群魔亂舞的布羅肯峰之夜。後來的作家將布羅肯峰之夜引申為“群魔夜”,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驢皮記》,前蘇聯作家米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以及德國童話大師米切爾·恩德的《願望潘趣酒》。

發生實例

美國瑞尼爾山國家公園

遊客在美國瑞尼爾山國家公園內拍攝到“布羅肯幽靈”(BrockenSpectre)。遊客稱,隨著白天的推進,光環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並且變得更加醒目,顏色更加豐富,“傍晚時最為美麗,光環變得非常清晰,巨大,而且離我們很近,直到厚厚的雲層席捲過來,把太陽遮擋住。”

大阪

攝影師AkiraUekawa在羽田飛往伊丹,飛機在大阪降落過程中拍攝到的布羅肯現象,自帶彩虹光環。

挪威

挪威攝影師SveinNordrum在山上拍攝到被光環包圍的“人形”的罕見現象。而事實這只是一種罕見的“布羅肯幻象”(BrockenSpectre),所謂“人形”不過是攝影師自己罷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