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律納

布律納

布律納,1763年3月13日出生於布里夫拉賈亞爾德,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

個人經歷

布律納在巴黎曾作過一段時間的打字員和作家,結識了丹東等革命領導人,從而成為堅決的共和政體支持者。1789年,年僅16歲的布律納參加了國民自衛隊並被選舉為上尉。1791年他在塞內和奧塞步兵團第二營中任少校。1793年在北方軍團服役期間,被提升為準將,時年20歲。在該軍團,他負責清除反革命。後被任命為波爾德奧克斯兵營司令,以威懾當地親保皇派的居民。1796年,被派往義大利軍團,並在馬塞納將軍手下參加了11月15-17日的里沃利之戰。作為師長,他在義大利戰役中功勳卓著,被晉升為少將。1798年,瑞士發生反對伯爾尼寡頭的起義,為法國提供了干涉的藉口。布律納受命指揮海爾維齊奧軍於1月入侵瑞士。他很快打敗了瑞士中部各州的僱傭兵,繳獲130門大炮和 60000支步槍。接著,他照抄法國政體,把中央集權制強加於原來處於分散狀態的瑞士聯邦,又將日內瓦併入法國,並掠奪了價值2350萬法郎的財物充實法國國庫。1799年1月,他被任命為駐荷蘭陸軍總指揮,並指揮阻擊英俄聯軍的戰鬥。8月27日,他成功地將聯軍阻止於赫魯特-凱滕,但於9月10日戰敗。 9月16日,英國約克公爵率聯軍35000人進攻貝爾根,布律納率領法-巴達維亞軍隊22000人迎擊。9月19日,聯軍的攻勢被挫敗,損失4000人;法軍傷亡3000人,繳獲了20門大炮和200面軍旗。史稱第一次貝爾根之戰。10月2日,兩軍在貝爾根附近的濱海埃赫蒙德再次會戰,各損失2000人,史稱第二次貝爾根之戰。10月6日,卡斯特里克姆之戰,聯軍戰敗,損失3500人;法軍損失2500人。約克公爵認識到他無法將法軍逐出荷蘭,於是從海上撤走,荷蘭歸法國所有,並在10月18日的阿爾克馬爾會議上得到確認。當時,儒爾當在比利時;馬塞納在瑞士,都確保了法國的利益和萊茵河國界,三人被並稱為功臣。1800年初,受命指揮旺代的西路軍,後於7月指揮在第戎的預備役第二軍團。8月接替馬塞納任義大利軍團司令。開始,他取得了些許成功,但在通過明喬河時,由於猶豫不決,險些使杜邦師遭到滅頂之災;只是由於絮歇將軍的及時趕到,厄運才未發生。拿破崙曾評論此事說:"義大利戰役表現了布律納天才的局限性。",不過,他還是成功推進到波爾薩諾,戰敗的奧軍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退出反法戰爭。1801年當選國會議員。1802-1804年任駐土耳其大使,這實際上是"外交放逐",因為布律納是有名的共和派將領,拿破崙不想讓他干擾自己的登基。在土耳其,他接到了授予其帝國元帥的訊息(時年41歲),他沒有象莫羅那樣起來反對帝制,而是默默接受了既成事實。1804年5月,被任命為榮譽軍團官員。1805年任海防陸軍總司令,統帥由奧地利前線各團第三營組成的佯攻部隊,以牽制和阻遏英軍。1806年任漢塞蒂克城的總督。1807年率領一個軍圍攻保衛波羅地海邊的柯爾貝格要塞,普魯士的格奈森瑙將軍拚命抵抗,最後被迫投降。7月,進攻瑞典的波美拉尼亞省,由於幫助瑞典的英軍被抽去攻打法國的盟國丹麥,瑞典軍隊在施特拉爾松德之戰被布律納打敗,法軍於8月占領了波美拉尼亞。由於他在封鎖英國人的海上貿易中失利,加上他對帝制的反感情緒,拿破崙一世解除了他的職務。後來,參加了法國的啤酒黨。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被任命為庇里牛斯軍團司令(實際上只轄一個觀測軍),以防禦西班牙軍隊。7月,得知拿破崙一世退位的訊息,在土倫向聯軍投降,隨後赴巴黎。8月2 日,在阿維尼翁被憤怒的人群包圍。這些人指控他是殺害1793年暴動的保皇黨軍隊俘虜的兇手。在當時,他是押送犯人軍隊的一員,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參與了屠殺。不幸的是,人們抓著他遊街示眾,並殘忍地將他撕成碎片,其遺體被拋入萊茵河,時年52歲。據說他死時口中喃喃說道:"仁慈的上帝!我在戰場上百死一生,不料卻死於此地"。布律納是帝國元帥中下場最慘的一位,他的結局是當時反動勢力復辟後對拿破崙支持者的瘋狂報復的寫照。

人物評價

布律納作為指揮官,缺乏訓練和專業知識,經驗不足,不過這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勇敢、無畏和紀律嚴明的軍人。拿破崙一世曾評價他說:"儘管這位將軍有最大的勇氣和巨大的決心指揮一個旅,但他似乎不適宜於指揮一支軍隊。"現在法國人把"阿拉布律納"當作"一敗塗地"的代名詞,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