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

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

巴黎達利蒙馬特空間收藏有大量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著名畫家和雕刻家的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達利蒙馬特空的300多件達利藝術藏品將把您帶入這位行事乖張、意境難測的超 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的世界。達利的超現實藝術常以雕塑、繪畫等形式表現。此外,達利擅長的3D藝術表現更會讓你充分感受到什麼叫不可思議。

雕刻家達利

達利空間收藏有大量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著名畫家和雕刻家的作品。達利的雕塑品是他藝術風格的一種突出的表現形式。這些雕塑品怪異誇張的造型以實物的形式表現了創造它的大師的思想與潛意識,可以說它們是大師意向的超現實主義三維體現。大多數的雕塑作品靈感來源於畫家或版畫家的繪畫作品。 達利是一個以探索潛意識著稱的雕刻家。他用
雕刻家達利雕刻家達利
軟蠟和黏土為他的雕塑作品做最初的造型,等黏土或軟蠟凝固定型後,他那近乎荒謬無法探究來源的想像力也有了它最基本的雛形。然後,就是將作品模型變為堅固的實物的過程。他將沸騰的銅汁澆鑄在模型的外面及縫隙里,銅汁凝固後最終的作品就成型了。這種製作方法被稱為“失蠟法(la cire perdue)”,達利的所有作品都是採用失蠟法來塑造的。“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是一種熔模製造方法。中國古代常用此法來鑄造大型青銅器。所謂“失蠟法”,是先製作一個略小於製成品的黏土模型,在它上面塗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後,再加上一層黏士,然後進行整個加熱。加熱後黏土定型,而蠟則熔化流失,蠟流失後在黏土間留下空隙,然後將金屬熔液注入模型空隙,待金屬冷卻凝固後打碎模子,就可得到最後的製成品。用“失蠟法”鑄造器物,由於採用整模不會出現合范帶來的鑄痕,表面光滑精細,可以鑄造相當繁縟複雜的紋樣,中國湖北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盤就是用這種方法製造的。

畫家和設計師達利

達利空間還收藏有大量的名畫家的版畫及油畫的仿製品。達利曾受邀為一些 藝術作品出版物作畫,比如他曾為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Comte de Lautreamont,1846-1870)的長篇散文詩《馬爾多羅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作插圖。這首詩里詳盡描述了185種動物的名稱及其變形與嗜血的故事,這類故事很容易使達利想像的翅膀打開雙翼展翅高飛。1956年, 編輯約瑟夫・弗萊(Joseph Forêt)請達利為塞萬提斯(Cervantès)的著名小說《唐·吉訶德(Don Quichotte)》作系列插圖。

儘管最初達利認為他的這些創造藝術的技術比較的“官僚主義”。但他仍舊沿尋著他想像的

畫家和設計師達利畫家和設計師達利

軌跡在藝術的道路上前行。他也還經常嘗試使用別出心裁的方法作畫,比如他的一件藝術作品就是將一些蝸蘸上顏料,然後放在石頭上任其任意爬行,蝸牛身後留下的爬痕就形成了一幅自然的藝術作品。

達利還對設計藝術很感興趣,他把造型設計當作另一種他超現實理念的表達方式。達利空間還展出了大量由達利想像設計的家具與物品,其中大量的造型設計來自於他的那些超現實的繪畫作品。比如達利空間展出的一張有手有腳的矮桌。這張桌子一端由一隻手托起,手臂的另一端演變為一隻腳,桌子的另一端則放在這隻腳的膝 蓋上,桌子上還放著一隻巨型蛋。達利常用螞蟻象徵死亡,蛋象徵生命,這隻光滑潔白的蛋代表了其中孕育的生命和新生命的重生。

在1934到1935年間,達利根據一位演員梅維斯特(Mae West)的照片創造了一幅名為“梅維斯特的面容”的水粉畫。這幅水粉畫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被放在一個以超現實手法布置的展廳里。達利還根據該照片製造了一隻“梅維斯特的唇形沙發”。在這項創作中,達利一改其以往偏執諷刺的手法,從事物的本身--梅維斯特的性感紅唇出發,製作了一件實用的功能性作品。第一件“梅維斯特的唇形沙發”在達利的監督下於1936 年在巴黎製作,最初的沙發運用了“鮮粉紅色”,這種性感的顏色使這件作品變得非常流行,以至於之後的幾十年間,這件著名的造型沙發一再地被世界各地的家具製造商們仿製。

達利的思想

仔細研究一下達利的藝術作品,你會發現達利在他的作品中經常使用幾種象徵性的物品來說明該作品的涵義。這些物品或多或少的包含了作者的信仰和想像力: 拐杖、海膽、雞蛋、螞蟻、麵包、蝸牛……很明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物品的象徵義我們就無法理解達利想通過他的作品向我們表達什麼。 達利說拐杖向他傳達了自信、傲慢的信息,他認為以上這些特徵正是自己所缺乏的(這位愛出風頭的藝術家能夠這么評價自己,可以說這句話比他的任何作品更令人吃驚)。不僅如此,達利還認為拐杖象徵了死亡、復活、權力和能力。達利還認為:“夢幻的秘密就像海中的海膽一樣。”“畫家的沉思必須如同海膽的骸骨。”雞蛋是生命、涅磐的象徵,而螞蟻則是死亡和人類道德短暫性的象徵。關於對麵包的解釋,達利
畫家和設計師達利畫家和設計師達利
曾說他把“思憶中的女人”放在麵包上的靈感來自米勒的“晚鐘”。當人們問達利為什麼用麵包時,他說:“它是那么有用,是營養和食物秘密的符號,我要把它變得不實用而美感,用麵包來製造超現實。” 蝸牛在達利的世界中更是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反映了達利的精神之父西格蒙德·弗羅伊德的心理哲學。尤其在早期的超現實運動中,達利的作品就包含了很多的心理學因素。他認為任何事情不會無緣由的發生。達利還對蝸牛殼的幾何圖形和內部構造十分著迷。蝸牛緩慢、悠閒的腳步代表宇宙中的時間,有些作品中的蝸牛被達利插上了翅膀給予了速度,使它飛快地在達利的超現實空間內滑行。

達利生平

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Dalí)1904年5月11日出生於西班牙東北部赫羅納市附近的菲格拉斯鎮。達利自幼酷愛繪畫,六歲時小達利就在一個紙板上畫出了名為《家鄉風景》的第一件作品。1914年,年僅十歲的達利進入菲格拉斯中學時,即表現出超凡的繪畫才能。十七歲時達利進入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院學習,專修繪畫和雕刻,他在此系統地掌握了古典主義繪畫技法,為其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後來由於這位富家子弟生活放浪,儘管富有才華,他還是被治學嚴謹的皇家美術學院開除。1922年,18歲的他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畫家和作家行列。在巴黎接觸了大量新潮繪畫流派 和其他各種藝術流派後,經過不懈的探索與追求,達利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常使用誇張、變形、荒誕、怪異、省略和象徵等表現手法,給人一 種介乎現實與臆想、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感覺。

1929年,達利在法國結識了一位俄羅斯女青年加拉,從此,兩人形影不離,最後成了終身伴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戰爭,達利在美國住過幾年,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以現實主義題材居多。他除了繪畫,還從事小說、電影、戲劇和芭蕾舞劇創作。比如他曾與著名懸疑劇大師希區柯克在多部著名電影裡合作。在希區柯克導演,格利高里·派克和英格麗·褒曼兩位巨星出演的《愛德華大夫》中,達利為影片設計了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布景,更為此片錦上添花。

二戰結束後,達利於1948年回到歐洲,長期住在自己的家鄉菲格拉斯。他在自己的“皮爾托·伊卡爾”工作室里進行創作。50至60年代,達利的很多作品以 宗教、歷史和科學為題材,均系大型畫作。到了70年代,達利在菲格拉斯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達利劇院—博物館”。1983 年,西班牙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400幅達利繪畫原作精品展”,西班牙國王和王后出席了揭幕儀式。此外,達利還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舉辦過類似的大型畫 展。

1982年6月10日,與之相伴50多年的妻子加拉病逝,這對達利是個極大的打擊。他遷出了同加拉共同生活多年的“波爾托·伊卡爾”寓所,住進了位於菲格拉斯劇院—博物館附近的普博爾古堡,並在此度過了剩餘的晚年時光。1984年3月27日,以“加拉—達利”命名的基金會正式成立,同時達利被授予西班牙最高榮譽勳章“卡洛斯三世大十字勳章”,這是他的祖國對其一生對藝術的傑出貢獻作出的褒獎。

1989年1月23日,達利因心臟病死於菲格拉斯的一家診所,享年84歲。他的屍體塗以香料防腐,安葬於“達利劇院—博物館”地下。

達利作品的中國“狂想旅程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達利的作品就曾遠渡重洋來到過那時剛剛向世界打開國門的中國。當時的北京、上海都曾經舉辦過小型的達利作品展。2002年夏季,達利的作品們又一次踏上了中國這塊早已熟識的土地,先從南至北,後又由北向南,在中國的廣州、北京、上海、香港四大城市遊歷,參加了主題為“狂想的旅程” 的專門為它們舉行的為期一年的中國巡迴展。此次巡迴展共展出達利作品374件(套),包括繪畫作品344件,雕塑作品37件,黃金製品、青銅製品和玻璃製品共13件,燈具家具6件,有關達利的外文版書籍多部,關於達利的電視、電影4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