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諾爾蘇木

巴音諾爾蘇木

巴音諾爾蘇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轄阿拉達爾圖、巴音諾爾、呼格吉樂圖、貢布日德、呼吉日諾爾、新寶力格、巴音寶力格、塔日根寶力格、塔日根諾爾、鴻圖10個嘎查。

概述

巴音諾爾蘇木巴音諾爾蘇木

巴音諾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泡子”。2001年,塔日根諾爾蘇木和新寶力格西蘇木合併為巴音諾爾蘇木。位於新左旗中部,東經118°10′,北緯48°5′。距阿木古郎鎮東24千米,東與鄂溫克旗以輝河為界,西連甘珠爾蘇木,北、南分別與莫達木吉蘇木、烏布爾寶力格蘇木接壤。面積2428平方千米。總人口3028人。早在一萬年以前舊石器中、晚期,新左旗地區就有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在此生活。
新巴爾虎左旗轄2個鎮、6個蘇木:阿木古郎鎮嵯崗鎮;巴音諾爾蘇木、甘珠爾蘇木、莫達木吉蘇木、烏布爾寶力格蘇木、吉布胡郎圖蘇木、罕達蓋蘇木。共有53個嘎查、8個居委會。境內有6個國營林場。

構成

新巴爾虎左旗 行政區劃新巴爾虎左旗 行政區劃

巴音諾爾蘇木轄塔日根寶力格、巴音諾爾、呼格吉樂圖、呼吉爾諾爾、阿拉達爾圖、巴音寶力格、貢布日德、鴻圖、塔日根諾爾、新寶力格等10個嘎查。
塔日根寶力格嘎查 距縣城東南21千米,東與新寶力格嘎查相接,西連阿木古郎鎮,南與烏布日寶力格蘇木毗鄰,北接鴻圖嘎查。面積338平方千米。總人口220人。嘎查東部處在吉仁巴爾塔沙帶,草場大部分集中在南部錫林草原。塔日根寶力格,蒙古語意為“豐饒的泉水”。嘎查駐地額爾敦陶勒蓋系蒙古語,意為“珍寶山丘”。1953年,塔力根寶日格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牧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隸屬塔力根諾爾公社,稱牧業生產隊。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塔日根諾爾蘇木。2001年,隸屬巴音諾爾蘇木。
巴音諾爾嘎查 距縣城東南45千米,東與鄂溫克旗以輝河為界,南接塔日根諾爾嘎查、巴音寶力格嘎查,西、北與貢布日德嘎查接壤。總面積170平方千米。總人口240人。巴音諾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泡子”。嘎查駐地阿拉格花,蒙古語意為“花斑土崗”,以地貌得名。1955年,巴音諾爾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牧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稱巴嘎,隸屬新寶力格西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新寶力格西蘇木。2001年隨行政區域隸屬巴音諾爾蘇木。
呼格吉勒圖嘎查 距縣城東南30千米,東、南與呼吉日諾爾嘎查相連,西接甘珠爾蘇木,北與貢布日德嘎查連線。面積369平方千米。總人口278人。呼格吉勒圖嘎查,蒙古語意為“熱鬧的地方”。嘎查駐地哈日諾爾,蒙古語意為“黑色的湖”,以湖得名。1956年,呼格吉勒圖成立牧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牧業生產隊,隸屬新寶力格西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新寶力格西蘇木。2001年,隸屬巴音諾爾蘇木。
呼吉爾諾爾嘎查 距縣城東24千米,東與巴音諾爾、巴音寶力格嘎查接壤,南連貢布日德嘎查,西依海東公路,北與呼格吉樂圖嘎查相接,是巴音諾爾蘇木所在地嘎查,面積19平方千米。總人口252人。呼吉爾諾爾,蒙古語意為“鹼泡子”。其前身是一座鹽鹼加工廠(後關閉)。1984年,呼吉爾諾爾嘎查成立,隸屬新寶力格西蘇木。嘎查駐地達布散諾爾”,系蒙古語,意為“鹽湖”,因村西有一鹽湖而得名。2001年,歸屬巴音諾爾蘇木。
阿拉達爾圖嘎查 距縣城49千米,東與鄂溫克旗以輝河為界,西、南與貢布日德嘎查連線,北與莫達木吉蘇木接壤。面積270平方千米。總人口214人。阿拉達爾圖,蒙古語意為“有名的地方”。嘎查駐地胡都根花,蒙古語意為“有井的土崗”,以井和地形得名。1956年,阿拉達爾圖牧業合作社建立。1958年改稱牧業生產隊,隸屬新寶力格西公社。1984年改成嘎查,隸屬新寶力格西蘇木。2001年,歸屬巴音諾爾蘇木。
巴音寶力格嘎查 距縣城東32千米,東與鄂溫克旗以輝河為界,南連新寶力格嘎查,西接呼吉爾諾爾嘎查,北靠巴音諾爾嘎查、塔日根諾爾嘎查。面積240平方千米。總人口302人。巴音寶力格,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泉”。嘎查駐地哈日乾特浩來,蒙古語意為“長有灌木的沼澤地”。1955年,巴音寶力格成立互助組,1956年轉為牧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稱牧業生產隊,隸屬塔日根諾爾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塔日根諾爾蘇木。2001年,隸屬巴音諾爾蘇木。
貢布日德嘎查 距縣城21千米,東、北與阿拉達爾圖嘎查相接,南連呼格吉樂圖嘎查、巴音諾爾嘎查,西與甘珠爾蘇木接壤。面積223平方千米。貢布日德,蒙古語意為“深深的綠洲”。嘎查駐地巴音查乾村,“巴音查乾(諾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白色的湖”,以湖得名。1955年,貢布日德成立互助組,轉年改稱牧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牧業生產隊,隸屬新寶力格西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新寶力格西蘇木。2001年,隸屬巴音諾爾蘇木。總戶數75戶。總人口300人。
鴻圖嘎查 距縣城東11千米,東與呼吉爾諾爾嘎查相接,南連塔日根寶力格嘎查,西接阿木古郎鎮,北與呼格吉樂圖嘎查毗連。面積9.6平方千米。總人口230人。鴻圖附近有鴻圖諾爾,嘎查以此而得名。鴻圖諾爾,蒙古語意為“天鵝聚集的湖”。嘎查駐地有一座鴻圖廟,該廟建於1940年。1955年,鴻圖成立互助組,轉年建立牧業合作社。1958年改為牧業生產隊,隸屬塔日根諾爾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塔日根諾爾蘇木。2001年撤鄉並鎮前是塔日根諾爾蘇木所在地嘎查。2001年,歸屬巴音諾爾蘇木。
塔日根諾爾嘎查 距縣城東南44千米,東與鄂溫克旗以輝河為界,南與新寶力格嘎查接壤,西連巴音寶力格嘎查,北靠巴音諾爾嘎查。面積310平方千米。總人口254人。塔日根諾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泡子”。嘎查駐地烏蘭烏蘇,蒙古語意為“紅色的水”。1955年,塔日根諾爾成立互助組。1956年轉為牧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牧業生產隊,隸屬塔日根諾爾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塔日根諾爾蘇木。
新寶力格嘎查 距縣城28千米,東與巴音寶力格嘎查相連,南連烏布爾寶力格蘇木,西、北與塔日根寶力格嘎查接壤。面積322平方千米。總人口263人。新寶力格,蒙古語意為“新泉”。嘎查駐地白興乃諾爾,蒙古語意為“泡邊有土房”。1955年,新寶力格成立互助組。1956年,轉為牧業合作社。1958年,改稱牧業生產隊,隸屬塔日根諾爾公社。1984年改稱嘎查,隸屬塔日根諾爾蘇木。2001年,歸屬巴音諾爾蘇木。

歷史

巴音諾爾蘇木巴音諾爾蘇木
公元前209年,東胡被匈奴族擊敗,屬匈奴左賢王轄地。隋唐時,室韋及室韋都督府進行管轄。遼代,由烏古敵烈統軍司轄。金代,歸東北路招討司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右翼萬戶長木華黎統治,後為哈布圖·哈薩爾封地,元代歸嶺北行省和林路轄。明朝時,特古斯鐵木爾轄遊牧地。後置海喇兒千戶所等所轄。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清廷自願入籍的喀爾喀蒙古軍臣汗部(今屬蒙古國境內)巴爾虎兵丁2984人移住呼倫貝爾地區,按索倫兵制,將其中2400人編為40佐,分隸左右兩翼八旗,並任命左右翼總管和副總管。內分四旗,是軍政合一的純遊牧旗,兩翼放牧地大體在烏爾遜河和呼倫湖兩岸。為區別於前兩年移住呼倫貝爾地區的巴爾虎蒙古部,新移此地者稱新巴爾虎,前移者稱陳巴爾虎。由清政府軍政處派統領一員進行統轄。

清乾隆八年(1743),清政府停止派統領,由1名副都統總管坐鎮呼倫貝爾,歸黑龍江將軍統轄。新巴爾虎左翼縮建成12個佐,鑲黃、鑲白兩旗住牧在北部,正白旗住牧在中部,正藍旗住牧在南部。鑲黃、正白兩旗為一個合旗,設副總管;鑲白、正藍兩旗為一個合旗,設一名副總管。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裁撤呼倫貝爾副都統,該設兵備道加參領銜,兼轄旗務。
1927年,新巴爾虎左翼四旗總管額爾欽巴圖將總管衙門定居於正白旗頭佐遊牧地沙賚特氏人祭祀的“十三敖包”(今阿木古郎鎮),結束了近200年的遊牧式辦公生活。
東北淪陷後,1932年,新巴爾虎左翼四旗合併稱新巴爾虎左翼旗,任命原左翼四旗總管為偽旗長,並在原總管衙門的基礎上組建旗公署。
1945年,屬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轄。
1948年,隨同呼倫貝爾盟(以下簡稱呼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自治區)。
1949年,歸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管轄。
1950年,改新巴爾虎左翼旗為新巴爾虎左翼旗人民政府。
1953年,屬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轄旗。
1957年,新巴爾虎左翼旗人民政府改城新巴爾虎左翼旗人民委員會。
1958年,全旗各蘇木建立人民公社,有2鎮9個人民公社,4個牧場。
1959年,國務院批准新巴爾虎左翼旗更名為新巴爾虎左旗。
1968年,成立新左旗革命委員會,各人民公社(鎮)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
1969年,新左旗隨同呼盟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1979年,新左旗隨同呼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建制。
1980年,撤消新左旗革命委員會,改稱旗人民政府至今。各蘇木(鎮)相繼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相繼改稱蘇木(鎮)人民政府,共有11個蘇木、2個鎮、1個國營牧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