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圖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鋼琴家之一。 “哥德堡”是伯爵身邊的羽管鍵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學生。 《哥德堡變奏曲》這個曲名並不是巴赫起的,而是傳記作者弗克爾在巴赫死後起的。

概述

提起巴赫的鍵盤曲《哥德堡變奏曲》,人們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德(Glenn Gould)對它傳奇性的演奏。就象這首變奏曲以主題開始,經過30個變奏後又以同樣的主題結束一樣,古爾德的錄音生涯也從1955年錄製《哥德堡變奏曲》開始,在1981年以再次錄製這首曲子而結束,完成了一個生命的大循環. 很多人曾問過古爾德:“你最欣賞誰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爾德的回答總是:“女鋼琴家圖雷克(Rosalyn Tureck,1914~)。”這個很陌生的名字是誰?恐怕知者不多。
有一種說法:《哥德堡變奏曲》是由古爾德首先推廣開來的。其實並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鍵琴演奏家蘭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實的先驅。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這首曲子逐漸傳播開來,被鋼琴家和大眾所接受。圖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鋼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樂會曲目中就已包括了這首作品。那時,古爾德才剛剛降生呢!由於作品的原譜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記號,留給演奏家們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所以各個演奏家的處理方式差別很大。從30年代至今,上百種唱片版本先後湧現,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蘭多芙斯卡的兩種羽管鍵琴版(EMI和RCA各一)、古爾德的兩種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鋼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據最早的巴赫傳記《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爾1802年出版)中的說法,《哥德堡變奏曲》是為身患失眠症的凱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幫助他消磨漫漫長夜,減輕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邊的羽管鍵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學生。變奏曲由一個主題及其30個變奏組成,在30個變奏之後,主題再現,圓滿地完成一個循環。伯爵對這首曲子著了迷,慷慨地賜給巴赫100個金路易,相當於巴赫一年的工資。《哥德堡變奏曲》這個曲名並不是巴赫起的,而是傳記作者弗克爾在巴赫死後起的。巴赫自己稱它為“包括一首詠嘆調及其變奏的鍵盤練習曲,為有兩個鍵盤的羽管鍵琴而作”(現在一般都用鋼琴演奏)。
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變奏曲,實際上卻是精心安排的。它的變奏都建築在主題(詠嘆調)的32個小節的低音線上,這個數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總數(30段變奏加上首尾兩段主題)。更奇妙的是,主題低音線上的音符數也是32個!在30個變奏中,大多數變奏的長度是30小節。第3、9、21、30變奏是其一半(16小節)。唯一的例外是第16變奏。這是一首47小節的法國式序曲。
以第16變奏為分界,30個變奏可分為兩組。第二組明顯比第一組複雜。也就是說音樂的進行漸趨複雜,直到最後驟然回到平靜樸素的主題,給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變奏直到第27變奏,每隔3首就出現一首卡農(嚴格的對位模仿,合唱中常見的輪唱即為一例)。這些卡農的音程漸漸擴大,從同度卡農(第3變奏)直到9度卡農(第27變奏)。象這樣精心構思的作品是極為少見的。穿插在這些卡農曲間的是一些較為自由的變奏,有的是技巧難度很大的雙鍵盤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猶如小賦格曲(第10變奏),有的是舞曲風格(第4變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變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協奏曲形式。第30變奏特別引人注目,它活象一個音樂玩笑,將兩首民歌(“我好久沒和你在一起”和“捲心菜和蘿蔔把我趕走”)的鏇律和詠嘆調主題交織在一起。
古爾德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雖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認,它帶有明顯的古爾德個人標記,並不是很純淨的巴赫風格。與之相比,美國女鋼琴家圖雷克的演繹顯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難怪古爾德也對她大加讚賞。今年85歲的圖雷克60多年來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聞名,曾被著名樂評家哈羅德-勛伯格譽為“巴赫音樂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國內見不到,故此名氣很小。事實上,她可能是鋼琴家中錄製《哥德堡變奏曲》次數最多的一個,也是演奏它時間最長的一個(長達60多年)。
和許多鋼琴家一樣,圖雷克在晚年漸漸進入了更平靜、更深邃的升華境界。每個音符、每個變奏都被她處理得異常清晰、端莊。由於她嚴格遵守巴赫的反覆記號(很多鋼琴家省略了反覆部分),所以演奏時間也比絕大多數版本長。在敏感的指觸、純正的風格感中,我們絲毫感覺不出演奏家是位84歲的老人。這是穩重內斂、寧靜致遠的演繹。正如她本人所說:“我從不把這部作品當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體驗”。現在就讓我們聆聽這位“巴赫音樂的女大祭司”、曾任紐約愛樂首位女指揮、朱利亞德學校教授的圖雷克來演奏,在《哥德堡變奏曲》中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吧。

相關條目

交響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