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枯寧主義

巴枯寧主義

巴枯寧主義是19世紀中葉歐洲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潮,其代表人物是俄國的巴枯寧。宣揚絕對的個人自由,否認任何權威,反對一切國家,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主張建立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

基本信息

簡介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長期以來完全否定了拉薩爾主義和巴枯寧主義,產生了某種片面性和消極後果。今天,我們有必要結合一個多世紀以來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對當年馬克思主義反對拉薩爾主義和巴枯寧主義的鬥爭,做出更為科學的判斷和評價來。

主要代表

巴枯寧主義巴枯寧
巴枯寧(1814――1876)青年時代曾是沙皇俄國的一名軍官,學習過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1840年到西歐後不久,即受普魯東主義和魏特林主義影響而傾向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後,他積極參與了對歐洲反動勢力的鬥爭,先後參加了布拉格起義和德勒斯登起義。革命失敗後,他被引渡到俄國關在監獄中。獄中寫了《懺悔書》和請求減刑書,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861年,巴枯寧從流放地逃到英國,繼續進行革命活動。他認識到馬克思遠比普魯東和魏特林高明,是當時國際工人運動的最主要的領袖。他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出版,並準備翻譯《資本論》第一卷。但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也不完全贊同。他宣稱自己是“唯物主義者和革命的社會主義者”,卻只是停留在談論抽象的人性、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主義的水準上。他追求的是絕對的個人自由,認為“國家和任何政府按其實質和地位來說,都是被置於人民之外和人民之上的”。他說:“人們稱我們為無政府主義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