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地理位置是在北緯49º15′—49º40′,東經124º一125º之間。在大興安嶺東南麓,莫旗東北部。東部與紅彥鎮、巴彥農場為臨,北部與鄂倫春旗大楊樹鎮接壤,南部與額爾河鄉、甘河農場相連,西部與奎勒河鎮隔河相望。全鄉管理三個國營農場,耕地有39萬畝,林地面積有32萬畝,草場面積有45萬宙,水域面積有3萬畝。全鄉管理17個村民委員會,2個鄂溫克民族村;4個達翰爾族村;11個漢族村。2003年,全鄉總人口有14467人。

基本信息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位於北緯49º15′—49º40′,東經124º一125º之間。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莫旗東北部。東與紅彥鎮巴彥農場為臨,北與鄂倫春旗大楊樹鎮接壤,南與額爾河鄉、甘河農場相連,西與奎勒河鎮隔河相望。全鄉轄巴彥、甘河、東方紅三個國營農場,是一個以鄂溫克民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由達斡爾、蒙古族等十幾個民族雜居組成的民族鄉。

概況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1958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巴彥鄂溫克民族鄉人民公社。鄉所地設在滿都胡淺。全鄉共有耕地39萬畝,林地面積32萬畝,草場面積45萬宙,水域面積3萬畝。全鄉轄17個村民委員會,2鄂溫克民族村;4個達翰爾族村;11個漢族村。2003年,全鄉總人口14467人。鄂溫克1063人,占總人口的73%;達族3222人,占總人口的22%;蒙、滿、回等其它民族114人,占總人口的78%。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14℃,年均氣溫2℃左右。年無霜期100----110天左右。適宜種植各種農作和蔬菜,是個發展農業和其它各業生產的好地方。

建置沿革

清順治年間,居住於黑龍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沿岸上的鄂溫克族、達翰爾族人民,迫於沙俄不斷地侵擾,清朝軍隊進駐關內無暇顧及北部邊境的情況下,陸續遷往嫩江中游及支流地區居住。巴彥鄉的薩瑪街和巴彥街兩個村就是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

資源

樹木主要有:楊樹柳樹山丁子樹樺樹等。草木植物主要有:大葉章豬棕草三棱草。藥村類主要有:黃花赤勺柴胡桔梗等。

巴彥鄂混克民族鄉資源有:轄區總占地面積為1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9萬畝。自然草場面積43萬畝。

發展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自去年以來實施的《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舊房(土房)改造項目》使全鄉50戶達斡爾族家庭受益,目前多數已喜千新居。創建一個“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牧區打下良好基礎,推進了巴鄉貧困牧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在政治上,相繼成立了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和19個民族鄉,各族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共制定和批准449個地方性法規,大慶前夕,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蘇尼特左旗巴彥杭蓋嘎查合閘送電,內蒙古農牧區村(嘎查)實現100%通電,1228萬農牧民徹底告別了“油燈糞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