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呼碩草原

巴彥呼碩草原

巴彥呼項草原旅遊區始建於1989年,現已發展到擁有200萬元固定資產、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50多萬元的呼盟境內最大的草原旅遊景區之一。這裡有目前國內裝演一流的新型蒙古包[民居],其客房內設淋浴、衛生間,裝飾風格各異的餐廳蒙古包,配以風味獨特的草原奶製品和正宗的民族餐飲。觀賞民族歌舞、聽蒙古族姑娘用庫亮的歌聲為您敬酒獻哈達,您會感到如人間仙境。

基本信息

簡介

巴彥呼碩草原巴彥呼碩草原
巴彥呼項草原旅遊區始建於1989年,現已發展到擁有200萬元固定資產、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萬人次、營業收人達150多萬元的呼盟境內最大的草原旅遊景區之一。旅遊區坐落在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中心,距海拉爾車站39公里,距民航海拉爾區東山機場45公里,交通便利,均有瀝青路直達旅遊區。這裡有國內裝演一流的新型蒙古包,其客房內設淋浴、衛生間,裝飾風格各異的餐廳蒙古包,配以風味獨特的草原奶重品和正宗的民族餐飲。

景色特點

巴彥呼碩草原巴彥呼碩草原
夏天,碧綠的草原一望無際,悠悠的白雲舉手可及,成群的牛羊散游草地,彎彎的伊敏河在碧綠無垠的草原上像一條銀色的玉帶。暖空萬里,極目西眺,終年雲霧縹繞的西唐山,受到當地牧民民眾的崇拜。茶餘飯後,您可騎馬或乘勒勒車漫遊陽光下的草原,亦可隨這裡的導遊姑娘去訪真正的“草原上的人們”,還可觀賞賽馬、摔跤、套馬、馴馬等表演。
大草原典型草原又稱高平原草原,約占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的30%,地勢平坦,一望無垠。主要草種有鹼草、針茅、冰草,牧草質量高,是牛羊最理想的放牧地。草甸草原分布於低緩的丘陵地帶,約占草原總面積的40%,草高30至50厘米,適宜放牧大牲畜和冬季貯備用草。植被茂密,長有多種藥用植物。

地方風俗

娶親

巴彥呼碩草原巴彥呼碩草原
在包頭,娶親先要選好良辰吉日,新郎帶著娶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裡,娶親隊伍依次為男童(一對,手持燈籠和乾草)、鼓匠(6-7人,核心位吹嗩吶的,要沿街吹“得勝鼓還朝”)、花轎和騾馬轎車。花轎和騾馬轎車的多少取決於男方家裡是否富裕,按習俗,這樣的迎親隊伍稱為“小登科”,即使當官的途中遇到,也得下馬讓路。
婚禮
娶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門口時,先鳴炮驅邪,由兩位年長的老婦手拿油燈把燈籠點著,把乾草燒掉,新郎身著長袍馬褂,身披紅綢,頭戴的插花冠,稱為“一年景”,寓富貴之意;新娘則身穿紅蟒袍,繡珠鳳,頭戴“鳳冠”,蒙紅蓋頭,有遮羞避邪,取吉祥之意。新郎、新娘下轎,腳踩紅布,沿道有親屬用紅棗、花生、桂圓、栗子等撒到新郎、新娘身上,有“早生貴子”,也有隻撒紅棗和花生的,意為“早生”。
拜天地(拜堂),喜帳內放一格供桌(天地桌),桌上擺有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桿,稱為“六證”,表示可知家裡有多少糧食、多少布匹、衣服如何、人長得怎樣、賬目是否清楚、東西輕重等,既民間所謂的“三媒六證”之說。(土默特蒙族的“六證”有所不同,為香斗、蠟燭、明鏡、弓箭、胸叉骨、五叉上苫哈達。),新郎進帳後先拿弓箭向四方虛射(土默特蒙族則在娶親的時候就挎上弓箭,然後放在新娘住的房外,這是搶婚的遺俗,意思是男子全副武裝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
拜堂後,新娘和新郎進入洞房,新郎方可揭開新娘的紅蓋頭。
吃宴席時,黃米糕不可少,取“高”的諧音,意為天長地久。
鬧洞房,包頭講究“三天沒大小”,親朋好友都可以讓新郎新娘“說令子”(即繞口令)或者讓他們唱情歌。
回門
婚禮的第二天新娘就要回娘家(土默特蒙族是結婚一個月後回娘家再住一個月)。
崇拜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聖的。一家一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舉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圍繞火盆、爐灶,有著一系列祭禮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臘月二十三,傳說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儀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兩天前就開始灑掃庭院、房屋,準備祭品。
傍晚,夜幕剛剛垂下,家主點燃一把香,繞行住宅一周,來到裝備好的火撐子前,舉香在火撐子左右各紅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內,祭儀便算開始。
火撐子,蒙古語叫突力嘎,是一種腰纏三箍,上有四個支撐點的火架子。
火撐子架在火盆上,裡邊放乾柴。有的不用火撐子,使在火盆里搭起四邊形乾柴架。把藍、白、黃、紅、綠五彩布條,掛在火撐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別代表藍天、白雲、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火撐子前,鋪一席白毛氈,擺一張木桌,白氈上用炒米撒成“?”字型圖案,蒙古語稱哈斯塔嗎嘎,譯意即玉璽。桌子中央的一隻碗裡盛著炒米、茶葉、紅棗、黃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燒著的香。桌上還有一個盤子,盛著綿羊的四根肋條、頸骨、灌腸、胸脯、羊尾……裝盤的次序是用頸骨、肋骨墊底,灌腸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綿羊尾,盤中祭品在當晚的儀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後、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兩次向火撐子裡投祭,火撐子裡的火至少三天不斷。有的保持三個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將最小的兒子叫守火盤的人,即含接續香火之意。
參加祭儀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可以參加,女孩和外姓迴避。供品也不贈出嫁姑娘吃。
祭火開始,參加者各端一個盛食品的小木盤或碗,坐地準備招福。
祭辭有的是藏經,有的是蒙語,有的深奧,有的通俗,都是優美的韻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說:
“燧石為母,鐮鐵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興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來!福來!福來!福來!”
還有的祭辭說:
“祈求火神恩賜:
孝順的兒子、
賢惠的媳婦、
溫順的姑娘、
善良的女婿……
福來!福來!福來!福來!”
祭火完畢,全家人吃“阿木斯”(一種加進黃油、大棗的米粥)。

游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從祖國的東北邊界額爾古納河起,向南斜貫,綿延到甘肅省北部邊緣,地跨東北、華北、西北,東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接壤,西與甘肅、寧夏毗鄰,南與河北、山西、陝西相連,北與蒙古和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4221公里。全區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居全國第三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