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學員上大學

工農兵學員上大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高考就都取消了。文革期間的1970年,大學、中專才重新開始招生。通過“自願報名,民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被大學、中專錄取就讀的學生。因是從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二十歲左右,有相當於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青年幹部和上山下鄉、回鄉的知識青年中選拔出來的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被大學錄取進入全日制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基本信息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國小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這個通知發布後,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學生陸續回到課堂,新生也開始入學。
這時,上海工具機廠的培訓經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1968年,為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上海工具機廠舉辦了一次培訓。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工具機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工具機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工具機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制為兩年,學生畢業後仍回廠工作。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國的工廠企業推廣。
“七二一指示”的發表,構成了毛澤東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互結合的方針:一個方針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個方針是,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構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亂場面已漸漸平息。而關於恢復大學招生的議論,也成為當時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5月27日,北大、清華兩所大學提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具體意見(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學意見的基礎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復辦大學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恢復開辦的大專院校,學制要縮短,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學生。
一個月後,中共中央批轉了《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指出:經過三年來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具備了招生條件,計畫於本年下半年開始招生。招生辦法規定廢除考試制度,要求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有在單位表現特別突出的人,“實行民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招收工農兵學員;後來人們把這些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為“工農兵大學生”。這種推薦制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嘗試。並確定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簡稱“上、管、改”。這一決策迅速得到推廣和落實。
1993年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聯合下發教學廳字[1993]4號檔案,其中規定,對於1970-1976年進入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生(當時規定普通班學制暫為2至3年),學習期滿畢業時已由學校頒發了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為大學普通班畢業。該時期進入高等專科學校的則為專科畢業。
工農兵大學生是我國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後來雖因其推薦入學的方式、入學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制和教學大綱不正規等原因受到了一些非議,但錯不在他們,因為當時取消了高考,別無選擇。其中大多數人學習比較刻苦,畢業後在各自的工作單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許多人後來還躋身社會中堅:或成為專家、學者、業務骨幹,或選擇(在國內或赴海外)繼續深造,或被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擔任要職,如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王岐山、李源潮等,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大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國從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基於推薦制的大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歷史是不該忘記的,工農兵學員做出的成績同樣不容抹殺。在那個改革開放的20世紀八十年代,各項事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之時,“文革”前“十七年”培養的老大學生已遠遠不敷需要,而“文革”後的新大學生還需要在實踐中磨鍊,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和先後畢業的百萬工農兵大學生,在科研生產等崗位的第一線,頑強地勝任了自己的崗位。光榮的八十年代同樣屬於他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