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達鎮

工布江達鎮

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轄鎮,縣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縣境中部。曾名峽龍。

基本信息


區域發展

工布江達鎮地圖工布江達鎮地圖

1959年前稱阿沛區,1960年更名為峽龍區,1987年撤區建峽龍鄉,1999年12月峽龍鄉撤鄉改現名。面積930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有2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果林卡社區居委會。人口2010,多為藏族。果林卡聚落沿公路分布,有銀行、衛生院、中國小、文化館電影管理站、供銷社等單位。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等,飼養氂牛綿羊山羊等。有林地1.3萬公頃,產松茸、蟲草等。有國小校和衛生院。318國道經此境。

基礎建設

2006年以來,自治區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在廣袤的農村如火如荼地開展,一批又一批的農牧民民眾搬進了新居。一排排嶄新而漂亮的藏式小樓房,代替了低矮破舊、人畜混居的土坯房;綠化帶、水泥路,通電、通水的新村莊,代替了髒亂不堪、道路泥濘的老村落。我們看到,如今高原農村處處是欣欣向榮的新風貌,展現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藍圖。
工布江達鎮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和體現民族特色的要求,多方籌措資金,認真做好規劃,使工布江達鎮在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績。

行政區劃

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位於林芝地區西北部,尼洋河中上游,為林芝地區面向外界的西大門,地處川藏公路交通要道,上接拉薩下連地區,是拉薩通往林芝地區的必經之地。318國道貫穿我縣210公里,全縣8個鄉鎮、6個位於國道兩旁、1個位於著名國家AAAA級景區巴松錯之內。全縣轄3個鎮、6個鄉:工布江達鎮、金達鎮、巴河鎮、錯高鄉、朱拉鄉、仲薩鄉、江達鄉、娘蒲鄉、加興鄉。共有1個社區、88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工布江達鎮果林卡。

工布江達鎮轄11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930平方公里;參加農房改造戶數共544戶、2223人。2006年至今,工布江達鎮已完成373戶,剩餘戶數171戶,其中:需換鐵皮的有67戶,在建59戶,除45戶(五保戶、特困戶、貧困戶)之外,預計2007年5月將全部完成。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166

男 2102

女 2064

家庭戶戶數 1320

家庭戶總人口(總) 4123

家庭戶男 2063

家庭戶女 2060

0-14歲(總) 999

0-14歲男 501

0-14歲女 498

15-64歲(總) 2985

15-64歲男 1520

15-64歲女 1465

65歲及以上(總) 182

65歲及以上男 81

65歲及以上女 10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618

特色農產品

松茸,青稞,小麥,油菜,氂牛,綿羊,山羊

下轄村

吉底村

達巴薩村

扎西哲蚌村

阿沛村

帕浪莎村

嘎登村

仲木村

幫格村

拉谷旁村

扎瑪村

拉龍村

西日村

支嘎村

結定村

娘嘎村

娘當村

旅遊事項

藏東南另外兩個比較突出的地方是工布江達鎮(3420米)和巴河巴松錯風景區平壩(海拔3480米),這兩個地方的含氧量與青海德令哈和格爾木接近,也和青海柴達木地區一樣,屬於適應性的高原地區,如果初到者稍不注意休息,太疲憊,是會產生中輕度以上高原反應的。這兩個地區,再加上朗縣,是藏東南三個比較出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身體的地方,屬於比較艱苦地區,不過這種艱苦也沒有拉薩昌都艱苦。

社會保障

一、採取的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是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的重要保障。
為認真完成好縣委、縣政府賦予的農房改造任務,工布江達鎮成立了以鎮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農房改造的各項工作。鎮黨委、鎮政府把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適時召開專題會議,針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著力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要求各包點幹部要經常深入村里指導幫助工作,並把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工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內容,增強幹部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努力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包點幹部具體抓,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扎紮實實地推進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
(二)、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的思想基礎。
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突破口。部分農牧民民眾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解不夠深,認識問題不足,導致部分民眾的思想不能統一到縣委的決策上來。鑒於此,工布江達鎮黨委、政府領導也多次深入各村,召集民眾開會,進行思想發動。把面臨的機遇和優惠政策耐心細緻地給民眾講解,使民眾真正理解到農房改造工作是一項造福工程,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從而打牢了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基礎。
(三)、合理規劃,精心組織,是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的強大動力。
1、超前謀劃,布局合理。按照縣委提出的“六通八有三結合”的規劃要求,工布江達鎮於2006年年初就完成了各村的總體規劃。規劃中始終堅持量力而行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宜建則建,宜遷則遷,既尊重民眾意願,又體現特色,真正達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工布江達鎮娘當村、拉龍村和賓格村屬於整體搬遷(賓格村是部分搬遷),其他村是就地改造。
2、積極籌措資金建房。通過思想發動,大部分民眾都積極備料,黨支部和村委會發揮帶頭作用,組織農牧民施工隊,從事一些簡單的技術活,從而節約了建房成本。還有部分民眾因資金缺乏,但建房的積極性較高,鎮政府也多次找信貸部門協調解決,緩解了部分民眾因建房缺乏資金的困難。2006年1月26日以後貸款的有131戶,貸款金額214.9萬元。(現準備貸款的有128戶,255.1萬元,當時縣裡要求統計)各村在農房改造中乾的熱火朝天,呈現你追我趕的局面,據統計,全鎮參加農房改造總戶數為544戶。其中2006年前完成的有65戶;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完成308戶;剩餘171戶中需換鐵皮的有67戶,在建戶數為59戶,45戶為貧困戶和五保戶無能力建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