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竹琴

川東竹琴

川東竹琴是渝東地最具特色的曲種之一,是川東(今渝東)地區民間說唱藝術的縮影。

川東竹琴川東竹琴

歷史

川東竹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先後傳承了七代弟子共300餘人,區是渝東地最具特色的曲種之一,是川東(今渝東)地區民間說唱藝術的縮影。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川東竹琴是重慶三峽庫區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已入選為重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川東竹琴文化遺產蘊含著重要的歷史、藝術、人文與實用價值。本文通過田野調查,探究了川東竹琴的歷史與現狀,並對這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了對策性的建議。
關鍵字:川東竹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川東竹琴的歷史淵源

川東竹琴川東竹琴

川東竹琴起源於清嘉慶年間的萬州的,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巴蜀傳統曲藝形式之一。據民間老藝人講,竹琴源於河南,清初在四川的一些水陸碼頭和城鎮中出現,由道士用竹琴演唱,曲調為“玄門調”、“南音調”,內容多為二十四孝之類。當時道士們的竹琴表演是作為勸學的說教,目的是宣傳道教的教義。
關於萬州川東竹琴有史可查的始祖是萬州北山觀的道士王道合,他生於清嘉慶元年,13歲入道,21(即1817年)歲創立了“川東竹琴”。因其聲音好聽,始祖王道合稱之為琴,並戲稱為道琴,又因琴音近“疇”,簡版音似“尺”,所以民間又稱為“尺嗙”。
早些年,竹琴在原萬縣市及周邊縣最為盛行,到20世紀初仍有不少竹琴藝人在茶館酒肆坐堂賣藝。民國初年,竹琴藝人劉寶山在萬縣行藝,被譽為“竹琴小教主”,能自編自唱,有《花月詞》一首傳世。同時,涪陵的潘道人也來萬縣唱道情,曾教唱過《游庵》。1907年,有名的竹琴藝術家、廣安的孫海濤和尚,以其兄的身份在萬縣活動,被軍閥楊森所斬,臨刑時,在萬縣南門沙壩刑場上唱了一段《秦瓊哭頭》,情境慷慨激昂,在場觀眾無不流淚。他的弟子黃雲成後來也到萬縣演唱過竹琴。1927年梁山(今重慶市梁平縣)竹琴大會以後,擴大了竹琴在萬縣市的影響,湧現了眾多的玩友和專業藝人。1930年春,在萬縣市西山路鄧錫光茶館成立“萬縣竹琴公會”,分東西城兩處演唱,盛況空前。1936年在西山路茶館成立“萬縣竹琴業餘俱樂部”,有會員五百人。1938年,在萬縣市公瓦溪下排馮作然茶館成立“萬縣竹琴會”,掛牌演唱,設定二十多根竹琴,活動時間最長,茶館於1944年被日寇飛機炸毀。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20世紀前期竹琴在萬縣是一直盛行的,凡是有茶館的地方都有竹琴藝人和業餘愛好者光臨,其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川東竹琴的文化價值

(一)川東竹琴的製作工藝
川東竹琴主要樂器是一根長約三尺,直徑約二寸粗的去節竹筒,無節為最佳。琴筒須用釣魚用的慈竹加工精製,一般根據竹子的粗細定音、定尺寸,竹粗略短,竹細略長。一般長度約為750毫米,口徑粗細在40~50毫米之間,筒的一端蒙上豬的小腸膜和豬的護心油皮,手指敲著腸皮能發出“磅磅磅”的聲響,稱為簡板聲。另外,還有一對長約二尺五,寬約五分余的竹板,稱為簡板。表演時,根據劇情節奏或疾或緩地敲打,而且要做到敲打自如,心到神到,這樣才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這種敲打的技巧有助於烘托環境和氣氛,豐富了表演的內容。
(二)川東竹琴的藝術魅力
竹琴有“楊琴調”和“中河調”兩大流派。“川東竹琴”屬“中河調”。中河調是根據地域劃分的,萬州以上稱“上河”,萬州稱“中河”。表演形式大致分坐、站兩種,表演人數可多可少,形式有自打自唱、對唱和表演唱,曲目豐富,唱調優美、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川東竹琴要求做好“一打二講三唱”,曲牌分為九板十三腔;調腔方面又分為甜平、苦平和陰調。筆者在走訪竹琴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潘光正老人時,老先生特地把九板十三腔依次為我們進行了表演,經過他的耐心講解和演奏,我們總結出九板十三腔的不同演奏場合與方式。

種類

一字板:4/4節奏主要用於舒慢、平穩場景劇情的描述。
二流板:2/4節奏比一字板稍快,用於表達故事情節,及人物內心的變化。
三板:1/4節奏,節奏較快,主要表現於激烈的戰爭場面。
數板:琴筒與簡板同擊,表現一種歡快、灰諧、幽默、風趣的人物形象。
倒板:場景滄桑,人物內心淒涼。
搖板:緊打慢唱,人物內心世界活躍。
剁板;又稱開場結尾板,同於開場、結尾劇情轉換時的一種特殊打法。
彩板:輕快明亮,表現人物相對激烈的情緒。根據情節的轉換而定。
趕板:又稱搶板,比三節奏更快,能夠表達強烈的情緒及激烈的戰爭場面。
十三腔分別是“吼”、“喊”、“談”、“笑”、“喜”、“怒”、“哀”、“樂”、“生”、“旦”、“淨”、“末”、“醜”。
竹琴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不但能一人表演,也可與琵琶、三弦、楊琴、大胡、高胡、二胡等民樂混合演出。
竹琴唱詞空間很大,可根據唱本演唱,也可現場編演,唱山河、唱祖國、唱人間悲歡離合、唱時代新貌等,內容廣泛,比較生動。唱詞結構為7字句、10字句,由散文和韻文互動組成。

川東竹琴特徵

第一,道具簡單,輕便,表演者可多可少;
第二,不擇場合,婚喪嫁娶、田間地頭、院落、茶館、酒樓、舞台均可表演;
第三,唱腔韻味濃郁、獨特動聽,唱詞講究押韻、對仗、排比,字數統一:
第四,可單獨表演,也可與其民樂一起混合演出。

川東竹琴的文化價值

1.歷史價值
藝人們傳說竹琴為張果老始創,但王道合對竹琴的改造應是史實。1921年朱德在萬縣停留期間,軍閥楊森為了想挽留朱德在其軍中任旅長,常常請他去萬縣閱江樓聽竹琴,朱德也由此對竹琴產生了興趣。1995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與香港鳳凰衛視先後將竹琴專題片向全國播放,並讚嘆川東竹琴是“氣絕大觀”、“四川奇葩”。
2.藝術價值
中國常見的說唱藝術有相聲、評彈、快書、快板、金錢板等,而川東竹琴卻另有一番韻味,它的調式、唱段優美動聽,特色明顯。川東竹琴保存的傳統劇目相當豐富,據筆者調查,至少有三百餘段,其中大部分保留在萬州區琴友及民間藝人手中,以取自三國演義的段子較多,他們將之視如珍寶,保存完善。如《赤壁鏖兵》《華容放曹》《月下盤貂》 、《打獵汲水》、《竇公送子》、 《船舟借傘》 、《水漫金山》、《仕林祭塔》、《湘子度妻》、《莊子戲妻》、《辯琴結義》、《伯牙撫琴》、《碎琴哭墓》等,這些劇目文筆較好,結構嚴謹,語言完整,描寫細緻,對某些人物的刻劃,如詐降的闞澤、單騎救主的趙雲,華容道的曹操,秦香蓮闖宮中的香蓮等,都比較生動,體現出極高的曲藝藝術價值。
3.人文價值
由於竹琴的唱調動聽,唱詞優美,且大多唱的是著名歷史人物。如《華榮擋曹》、《元和鬧街》、《宋江殺惜》、《昭君出塞》、《華子良傳奇》、《雙槍老太婆》等,在人們心中產生了巨大影響。1958年,周恩來到萬縣市視察,曾觀看川東竹琴表演。自1980年至1992年,藝人們創作演出的曲目,獲得地區級以上獎勵的有3O多個。[4](993)
4.實用價值
搶救川東竹琴,對促進三峽庫區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藝術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川東竹琴的現狀與保護對策

(一)川東竹琴的現狀
通過筆者對華國秀、潘光正、張可憲等老藝人的走訪,筆者發現川東竹琴所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亟需得到解決。
1.生存空間變小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對竹琴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竹琴的觀眾越來越少。如今,婚喪嫁娶等場合的表演多為民間樂隊,茶館亦被麻將、撲克占領,竹琴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2.後繼乏人
資深藝人均已年邁,或退出舞台或相繼謝世,致使很多絕技難以得到傳承。
3.狀況瀕危
政府對竹琴藝術的投入較少,無法招聘有志之士的加入;多數青年對“竹琴”了解甚少,愛好者甚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