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石

崑山石

崑山石,是中國著名的觀賞奇石之一。因產於江蘇崑山而得名,亦名昆石。屬水晶族的石英體,是營造假山、製作盆景、案頭清供的佳品。石身晶瑩潔白,玲瓏剔透,峰巒嵌空,千姿百態,歷來被譽為玲瓏石;昆石從土挖出,精心清洗泥土而得,又稱為巧石。與靈璧石、太湖石、英石一起並稱“中國四大名石”,少見大材。昆石資源稀少,市價很高。

基本信息

概述

崑山石崑山石

崑山石,又稱昆石,晶瑩剔透、潔白如玉。崑山石是江蘇省崑山市亭林園內玉峰山(俗稱馬鞍山)的稀缺特產。其主要礦物成份為石英,摩氏硬度可達七級。經考證,崑山石石英原岩生成年代老,生於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海相環境中,經多次地質作用,含二氧化矽熱液侵入原岩裂隙、空洞充填,交代結晶成昆石(原岩則被交代為矽代灰岩)。

根據不同的形態結構,崑山石可歸納出十多個品種,其中以雞骨峰、胡桃峰、海蜇峰、雪花峰較為名貴。

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並稱為“江蘇三大名石”。開採歷史已逾千年,賞石歷史亦久遠,自古以來被視為藝術欣賞品,一直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寵愛,莫不以擁有一件崑山石精品供於案頭為快事。自宋代以來的各朝代視昆石為供石中的上品。元、明時期,昆石已作為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現在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化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昆石也為普通百姓所喜愛和接收。

自古昆石被選為“中國四大名石”之一。近來又被崑山市政府列為“崑山三寶(昆石、瓊花、並蒂蓮)”之首,譽為“崑山的名片”。 在馬鞍山麓亭林公園東側兩個方亭內陳列著的是目前最大的兩座昆石,東亭內的名曰“春雲出岫”,西亭內的名曰“秋水橫波”,嶙峋冰清,體態飄逸。

昆石僅分布在崑山市海拔80餘米、山麓面積為0.16平方公里的玉峰山的局部地段,產出極少,彌足珍貴。古人注意資源的保護。從宋代開始官府就立亭置碑,禁止采鑿山石,且代代相傳。古時曾有傳聞崑山白石奇特不能帶至北方,過黃河則裂。諸多保護措施使玉峰山倖免竭盡之難。

品種

昆石的石英晶簇脈片結構複雜變化,形成了各種形態的石英晶簇,產生豐富多樣的小品種。小品種是指昆石的種類非常豐富,但其單種數量相當稀少。一個地方,一個洞內,各窩之間,都有不同的小品種。

崑山石崑山石

從產區來講,有東山的,西山的;有前山的,後山的。
從石質來講,由於產區的不同、含二氧化矽的純度不同,故帶來色澤的不同,玉質感的不同。
從晶簇形態來講,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空實之分。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造成昆石的小品種豐富多樣。產於玉峰山中的昆石,按照石英晶簇、脈片結構特徵,被人們分成雞骨、胡桃、雪花、楊梅、荔枝、海蜇、荷葉皴等十多個品種。以“峰”名見大,其中以雞骨峰胡桃峰海蜇峰雪花峰較為名貴。

雞骨峰,有薄雞骨和厚雞骨之分。雞骨峰石質潔白細膩,是眾多薄如雞骨的半透明片組成,它色澤如玉,片片如板,縱橫交叉,排列自然,給人以堅韌剛勁之感覺。雞骨片又有厚薄之分,厚雞骨片發白青灰色,而薄雞骨片大都呈現出潔白色澤。在逆光下欣賞薄雞骨昆石,則更能展示出其冰清玉潔、玲瓏剔透之美。通常來說,尤以玉峰山東部所產的薄雞骨片最為珍貴。
雪花峰,也有大雪花和小雪花之分。雪花峰石質潔白如雪墩,像朵朵雪花層層疊疊地堆積在石上,其纖細靈巧而精緻,似有一掐即碎之感。比較起來,而尤以小雪花為佳,其花小、晶瑩潔白、雪花部位玲瓏、剔透;大雪花的組成顆粒比小雪花大些,雪花部位鬆散而稀疏。
海蜇峰,石質堅硬,白中略帶青色。石表面紋理遍布,層層疊疊,形如海蜇,十分形象。精品海蜇峰具有玲瓏剔透之形,石體峰巒嵌空,神采流動,氣韻十分高雅。海蜇峰以東山所產為佳,一般體量較小,石質溫潤、玲瓏竅空,顏色一般偏暗發青色,其中石質潔白如玉者更為少見,而潔白如玉且體量大的海蜇峰就更加稀有。山的中部和西部也出產海蜇峰,比較東部所產而言,無論是從密度和質感來說都稍差一些。
胡桃峰,因其石體上的結塊宛如胡桃而得名,其石質與海蜇峰相同。而桃心空靈,是其主要特徵。石表皺紋遍布,塊塊突兀聚集,晶瑩圓潤,猶如眾多的玉質胡桃附著在石體上,加上多變的紋理則造就了碩果纍纍的奇異景觀。胡桃峰也有東部和西部之分,東部所產胡桃峰一般體量較小,石質潔淨溫潤、玲瓏竅空,顏色一般偏暗發青色;西山胡桃峰體量一般較大,石質比較疏鬆,顏色乾白無玉質感,胡桃殼裡一般填充有雜質粒子
楊梅峰,石峰的表面上長有諸多的小型圓球石體,圓球上遍布晶瑩的芒刺,宛如楊梅,故名楊梅峰。楊梅峰也有東、西部之分,它與胡桃峰的形體和質地極其相似,不過,胡桃峰的桃是空心略顯通透,而楊梅峰的梅心實,顯得厚實。還有一個小品種前人稱之為水晶楊梅,此種楊梅峰的球形塊狀上長滿細小純淨的水晶簇,顯得更加晶瑩可人,無形中增加了它的觀賞價值。
層疊峰,質地潔白,是以層的表現形式相互疊加而成,形狀如閣如樓。其層或寬或窄,凹處多有不規則的水晶晶簇出現。而向外突出的層疊截面潔白如冰,猶如冰川橫掛。由於層疊寬窄不同,也會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
螞蟻穴峰,是指石峰上布滿了如綠豆般大小的晶瑩突起物,如同螞蟻穴一般。穴空而形態相似,密密麻麻依偎而立,煞是壯觀。其石灰白,不光潔,空隙處多有水晶晶簇出現。
其它的如荔枝峰、鳥屎峰、李子峰、蜿螺峰等,皆因其石面上的石英結構猶如荔枝、鳥屎、李子或蜿螺的形態而得名,其石質大體相似,只是因其出自玉峰山的部位不同而略有灰白上的差異。
除了極其罕見的品種外,一般的昆石石種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其差別只在於石體的大小、石形的呆巧、石面的凹凸變化和石質晶瑩的程度而已。另外,白色昆石多,黑色昆石極少,而略帶黃色和紅色的,相比之下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特徵

崑山石的質是以雪白晶瑩,竅孔遍體,玲瓏剔透為主要特徵。

豐富是崑山石小品種的數量非常豐富,稀少是每個小品種自身的數量非常稀少。這是崑山石量的特徵。

歷史

崑山石與太湖石、雨花石並稱為“江蘇三大名石”,開採歷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給人以純潔的美感,又因產出極少,自宋代以來歷來被視為供石中的上品。

崑山石的開採、觀賞、珍藏,可追溯到西漢,至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崑山石歷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他們都以得石為榮,甚至不惜以重金求取。得石後給石取名,吟詩作賦,讚譽不絕。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七律”詩中有“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句。元代詩人張雨在《得崑山石》一詩中有“昆邱尺璧驚人眼,眼底都無蒿華蒼。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等等詩詞,在此不一一例舉。崑山石自古以來一直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寵愛和收藏,早在元、明時期,崑山石已作為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現在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化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崑山石也為普通百姓喜愛和收藏。崑山石石的開採歷史悠久,宋代《雲林石譜》中已有介紹。首先將山洞中的白雲岩毛坯採下後,先在太陽光下曝曬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紅泥發硬剝落,再用鹼水反覆沖刷,並仔細剔除石孔內的泥屑石粒;然後,用一定濃度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黃漬,並曬乾。這樣,在陽光照耀下,崑山石便成為潔白如雪、晶瑩似玉的觀賞精品了。

成分

主要成份有二氧化矽99.46%,三氧化二鐵0.44%,氧化鈉0.08%,氧化鈣0.02%。

成因

大約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海相環境中,由於地殼運動的擠壓,崑山地下深處岩漿中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縫,冷卻後形成石英礦脈。在石英礦脈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結晶晶簇體便是昆石。昆石形成的過程大致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寒武紀海相環境中形成昆石的原岩。
第二階段:地殼運動擠壓起造成今日的玉峰山。
第三階段:地下深處岩漿和飽含二氧化矽的熱液沿著原岩裂隙、空洞侵入交代後晶體形成。

賞析

崑山石崑山石

上品昆石遍體雪白晶瑩,竅孔遍布,玲瓏剔透,堅硬如玉,具有“”、“醉”、“瘦”的形態。
“傴”是指石身上郎稍雖前傾俯。
“醉”是指石體有左右顧盼之勢。
“瘦”則是石身峰孔剔透,秀麗明皙,各有仙姿。

一般來講,東山的石質較好、晶瑩潔白、溫潤如玉,硬度達7度。絕大昆石的精品產自東山。
而西山的石質一般較差,雖然色澤較白,但其玉質感相對要差,石質較疏鬆,硬度相對要低一些,光澤亦要差一些。

昆石的一般大小僅尺許,大者極少見。較大者見於明代張應文《清秘藏》中的記載,嘉靖年間的一尊昆石,高丈許,方七八尺,下半部狀若胡桃塊,上半部乃雞骨片,色白如玉、玲瓏可愛,後被松江一大姓以八十千錢買去了。

現在馬鞍山麓亭林公園東側兩個方亭內陳列的是目前最大的兩座崑山石,東亭內的名曰“春雲出岫”,西亭內的名曰“秋水橫波”,窈窕玲瓏、竅孔遍布,嶙峋冰清,體態飄逸,是碩果僅存的巨峰佳品。

價值

崑山石與靈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又與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天然多竅的石英晶簇,內部結構、構造精美而複雜,色澤白如雪、黃似玉,崑山石成為案幾清供之佳品。“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這是元朝詩人張雨在《得崑山石》詩中對昆石的讚美。一塊晶瑩潔白的昆石再配上紅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樸,玲瓏剔透,真可謂“極天斧神鏤之巧,融自然藝術之奇”的天然工藝觀賞精品。將它置於案几上,能“眼見尺壁,如臨蒿華”,有悅人耳目、怡人心神之感。

馬鞍山是平原地帶的一座小山頭,方圓僅三里路,主峰僅高80.8米。這樣一座小山頭的石頭,絕大部分卻不是昆石。可見其數量稀少,精品則更是少之又少。

宋代以來屢有玉石愛好者郵書乞取崑山石的記載。喜愛者視為珍奇,競相抬價購買。如偶然得一精品,更是深藏不肯輕易出示。

採制

昆石毛坯外部有紅山泥包裹,須除去酸鹼。昆石的採制要經過選坯、暴曬、沖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多種複雜的工藝才能完成。首先將山洞中的白雲岩毛坯採下後,先在太陽光下曝曬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紅泥發硬剝落,再用鹼水反覆沖刷,並仔細剔除石孔內的泥屑石粒;然後,用一定濃度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黃漬,並曬乾。這樣,在陽光照耀下,崑山石便成為潔白如雪、晶瑩似玉的觀賞精品了。

附:古代人清理昆石的方法
古代製作昆石時需準備必要的簡易工具,有粗細鋼針、竹籤、小榔頭、放大鏡、木盆、木桶等,以及含酸鹼的草木原料,如荊樹葉、海棠花、金錢草和白醋等。
先民們在玉峰山中採挖到的是紅泥包裹的昆石毛坯,首先要放在炙熱的陽光下暴曬五六天,使石上紅泥發硬。然後將荊樹葉、海棠花、金錢草等含鹼性的植物搗爛,再加上淘米水和成漿糊狀敷在坯石上,或者把坯石浸泡在上述的物質中。含鹼的水浸入坯石的縫隙後,會使紅泥疏鬆,爾後放入河水中清洗。此時,坯石中的泥沙隨著流動的水漂出。這樣的出泥過程需反覆進行,直到坯石縫隙中的紅泥全部徹底清洗乾淨為止。這個出泥過程的最佳時間段,一般在每年的夏季。在清洗過程中,如發現沒有清洗掉的雜質泥屑,可用鋼針或竹籤剔除,以使坯石更為乾淨。
第二步進行坯石的加工。雕琢造型是加工昆石的工藝關鍵。作此工作時必須小心謹慎,雕琢時坯石底部應墊上軟物,以免震裂。根據老藝人介紹:昆石的造型應在“皺、漏、透”的基礎上,再用“傴、醉、瘦”所體現的意境來進行必要的加工。“傴”是指石身的上部稍呈前俯,似有笑容可掬之狀;“醉”,是指造型有勢,左右顧盼,婀娜多姿,避免筆直如若照牌;“瘦”,則是石身須薄,峰孔剔透,富有層次,似斷非斷。昆石加工必須以不能破壞主體的結構美和減少斷裂面為原則,這是前提。人工痕跡越少越好,雖經雕琢,但內部自然結構絕對不能變,始終要保持昆石的自然美。
第三步,是在去盡泥沙雜質和定型完畢後,再用白醋和少量鹽浸泡,這一過程是使石上黃漬全部去盡,再讓屋檐水(天落水)反覆沖洗,直至石塊潔白如玉。此時還可採用少量荊樹葉之水浸泡,可使昆石光潔度更好。
在古代,以上三步工序需費時5年左右時間,才能使坯石成為昆石觀賞石

現代人清理昆石的方法
現代人清理昆石也要從選坯石開始。坯石大都混雜在紅褐色的泥土之中,初選時要用竹、木棍將石面上的泥塊清理掉(忌用金屬工具,因為昆石性脆容易斷裂),然後觀察坯石的形狀和品種,判斷其是否有進一步清理的價值。這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之所以要慎之又慎,是因為此舉關係到該昆石今後的“成敗得失”。
接下來,把選好的坯石放在石質的板上(或水泥板上),在炙熱的陽光下進行暴曬。坯石下面之所以放石板,是因為昆石可以收到“上曬下蒸”的效果。夏季是曬石的最好季節,尤其是在忽晴忽雨的日子,一熱一涼更容易使泥土脫落。每隔三五天,就要將暴曬的坯石周身翻動一次,為的使坯石的各個面都能被曬到。如果坯石的各個面曬的時間不一致,或者沒有被曬到,可能會出現石面受熱不勻,造成有的泥土已經脫落,而有的泥土仍然很牢固的現象,為今後的工作增加了難度
外表泥土脫落完的坯石,才能用鹼進行處理。鹼洗前,還要先將坯石曬熱五六天,爾後趁熱把坯石放入熱鹼水中浸泡一兩天以去除殘泥,之後將坯石取出用清水反覆沖洗,直至無泥為止。為了使石坯受鹼蝕均勻,在浸泡過程中,要將其上下左右翻動。“鹼”在這裡的作用,主要就是清除坯石體內和表面殘留的泥土。昆石被有酸性的泥土包裹,用鹼處理,可以收到既去泥土又不傷石肌的雙重效果。
如果,此時的坯石石縫中還含有泥土和雜質,就需進一步的清理,而修飾和雕琢可以與清理同時進行。這個程式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清除坯石竅孔、夾縫裡的雜質,二是修整石形。昆石在形成之初,已經有雜質乘機混入石孔之中,所以僅用鹼是無法將其清除的。這時必須用細小的金屬棍等物體把石孔打開,取出雜質。敲打石孔,用力要輕,這時的昆石已經完全沒有了泥土的依託,特別容易碎裂,尤其是“雞骨峰”品種石,更是“嬌嫩無比”,不堪一擊
最後是酸洗(草酸)。酸洗是清洗中的重要環節。鹼洗過的坯石雖然沒了泥土,但仍然有斑斑黃漬,這是泥土長年浸染的結果。酸洗之前,要先將坯石在水中浸透,而後晾乾表面,之後才能放入酸中。酸洗(酸浸泡)時,一定注意酸洗(酸浸泡)的時間和把握好酸的濃淡。可以手拿坯石浸入酸中,也可以將坯石直接放在酸里。酸洗的方式、時間的長短及酸的濃淡,要依據坯石黃漬的厚薄而定,不可估量為之。初次清理坯石,更要謹慎,超濃度的酸和過度的浸泡,將會使昆石的架構和石質受損,從而影響到它整體的觀賞價值。酸洗過的坯石,露出潔白如雪的身軀後,必須要用淡鹼水中和,然後再用清水浸泡兩三天,中間要多次換水,直至將殘留的酸鹼全部清除,使昆石保持“中性”,最後晾曬乾才算完成。
以上的幾個步驟完成,所需的時間,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泥土少且黃漬薄的坯石大概需要三五個月或者七八個月,泥土多、黃漬厚的則需用一二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保護政策

昆石昆石

昆石在現有的石種中是資源保護最早、資源保護最好的一個古老石種。自宋代以來,歷代官府恐傷山脈,曾屢頒禁令,禁止開採鑿崑山石。據《玉峰志》記載,宋紹熙年間,宋太府寺承陳振常立亭置碑山北,禁止采鑿山石。明嘉靖初,崑山縣令楊逢春築禁采玲瓏石亭,刻文於內,重申禁令。清乾隆五年(1740年),崑山縣令許松佶、新陽縣令白日嚴受邑人唐德宜等請,申憲永禁採挖山石。乾隆八年八月崑山知縣吳韜、新陽知縣姚士林奉各憲批勒永禁侵損馬鞍山,立碑石永遠遵行。民國24年(1935年)10月,邑人朱敬之、潘鳳鳴、徐夢鷹、黃震寰、衛序初、徐紹烈等上書國民政府實業部,要求“從嚴永禁開鑿馬鞍山山石”。經實業部批准,由縣長布告永禁開鑿,並飭公安局查禁。

新中國成立後,崑山有關領導非常重視昆石的保護工作。1979年9月1日崑山縣公安局以及當時的基建局曾發布《關於加強人民公園治安管理的公告》。公告規定:“嚴禁塗刻污損各種文物、名勝古蹟、有政治意義和紀念意義的設施……不得隨意搬動和損壞公園的其他公物。”凡違反公告規定的,“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賠償損失,罰款,行政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責任的處分”。

名人題詠

昆石,因產於江蘇崑山而得名。崑山的玉峰山因昆石而得名。自唐宋以來,歷代名人孟郊、張祜、王安石、蘇軾、倪瓚、楊維禎,以及沈周、玄燁、林則徐等都為玉峰留下許多題詠,歷代文人雅士對昆石也題詠不絕,廣為傳頌。

(1)宋·石公駒——玲瓏石

崑山產怪石,無貧富貴賤悉取置水中,以植芭蕉,然未有識其妙者,余獲片石於婦氏,長廣才尺許,而峰巒秀整,岩岫崆yáng(山凶),沃以寒泉,疑若浮雲之絕澗,而斷嶺之橫江也。乃取蕉萌六植其上,擁護扶持,今數載矣。根本既固,其末浸蕃。余玩意於此,亦豈徒役耳目之欲而已哉。

崑山石崑山石

薿薿六君子,虛心厭蒸煩。相期謝塵土,容於水石間。
粹質怯風霜,不能嘗險艱。置之或失所,保護良獨難。
責人戒求備,德豐則才慳。我獨與之友,目擊心自閒。
風流追鮑謝,秀爽不可攀。如此君子者,足以激貪頑。
小人類荊棘,屈強污且奸。一旦遇翦薙,不殊草與蕑。
視此六君子,豈容無腆顏。

(2)宋·陸游——昆石詩

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
一拳突兀千金值。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蟠葉茂看愈好,
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3)宋·楊備——昆丘

雲里山花翠欲浮,當時片玉轉難求。卞和死後無人識,石腹包藏不採收。

(4)宋·范成大一—水竹贊並序

崑山石奇巧雕鎪,縣人采置水中,種花草其上,謂之水窠,而未聞有能種竹者,家弟至存遺余水竹一盆,娟淨清絕,眾窠皆廢。竹固不俗,然猶須土壤栽培而後成。此獨泉石與俱,高潔不群,是又出手其類者。贊曰: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偉茲孤根,又過於清。尚友奇石,弗麗乎土。濯秀寒泉,亦傲雨露。
辟穀吸風,故射之人。微步凌波,洛川之神。蟬脫泥塗,同於絕俗。直於高節,此君之獨。
棐幾明窗,不受一塵。微列仙儒,其孰能賓之?

(5)宋·曾幾——乞崑山石

余頗嗜怪石,他處往往有之,獨未得崑山者,拙詩奉乞,且發自強明府一笑。
崑山定飛來,美玉山所有。山祗用功深,剜劃歲時久。崢嶸出峰巒,空洞閉戶牖。
幾書煩置郵,一片未入手。即今制錦人,在昔伐木友。嘗蒙投繡段,尚闕報瓊玖。
奈何不厚顏,尤物更乞取。但懷相知心,豈憚一開口。指揮為幽尋,包裹付下走。散帙列岫窗,摩挲慰衰朽。

(6)元·張雨——得昆石

崑山石崑山石

昆丘尺璧驚人眼,眼底都無嵩華蒼。隱若途環蛻仙骨,重於沉水辟寒香
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雲潤筆床。與作先生怪石供,袖中東海若為藏。

(7)元·張雨——雲根石

隱隱珠光出蚌胎,白雲長護夜明台。直將瑞氣穿龍洞,不比游塵汗馬嵬。
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鶴駕會頻來。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於今臥草萊。

(8)元·鄭天佑——得崑山石

崑岡曾韞玉,此石尚含輝。龍伯珠璣服,仙靈薜荔衣
一泓天影動,九節潤苗肥。閱世忘吾老,蒼寒意未遲。

(9)元·顧瑛——次琦龍門游馬鞍山

馬鞍之山幽且佳,回岩疊巘多僧家。雞唱推窗看曉日,海色爛爛開紅霞。
人言茲山出美玉,一草一木皆英華。石頭嶄岩踞猛虎,藤蔓葷確纏長蛇。
我昔春遊春日斜,山僧攜酒邀相遮。仙樂雲中降窈窕,天風松下吹袈裟。
簡師石室憩瀟灑,一籬五色薔薇花。夜吹鐵笛廣公院,聯詩石鼎烹新茶。
君今好奇良可夸,躡雲著屐追麚。詩成大字寫絕壁,山靈衛護行人嗟。
歸來自駕白牛車,徐州九點元非遐。下方盔賊聚如蟻,視之不啻恆河沙。

(10)明·王稚登——失題

粉蝶藏青巘,相攜勝侶行。雷焚寺里塔,潮打石邊城。
地想金曾布,山將玉得名。故鄉無百里,已有白雲生。

(11)明·吳寬——玉峰

崑岡玉石未俱焚,古樹危藤帶白雲。小洞煙霞藏術客,下方蕭鼓賽山君。
千家居屋黃茅蓋,百里行人白路分。更上雙峰最高處,滄溟東去渺斜曛。

(12)明·吳祺——馬鞍山

卓哉奇絕峰,佳氣時融融。孕茲一方秀,屹為諸山雄。
下極人楚麗,中藏石玲瓏。流盼曠原壤,信知造化工。

(13)清·歸莊——崑山石歌

昔之崑山出良璧,今之崑山產奇石。出璧之山流沙中,產奇石者在江東。
江東之山良秀絕,歷代人才多英傑。靈氣旁流到物產,石狀離奇色明潔。
神工鬼斧斫千年,雞骨桃花皆天然。側成墮山立成峰,大盈數尺小如拳。
奇石由來為世重,米顛下拜東坡供。今日東南膏髓竭,猶幸此石不入貢。
貴玉賤石非通論,三獻三刖千古恨。石有高名無所求,終老山中亦無怨。
世道方看玉碎時,此石休教更衒奇。嗟爾崑山之石今已同頑石,不勞朱勔來蹤跡。

(14)清·歸莊——馬鞍山三十韻

馬鞍特陡拔,西北倚昆城。勢壓委江邊,疆連茂苑平。崇崗仍坦迤,絕巘自崢嶸。梵宇林端出,
浮圖雲外擎。危崖森古木,曠域麗雕甍。湖盪千舟網,原田萬藕耕。憑高從野客,搜穴待山精。
磊砢生奇石,玲瓏類斫成。室中髹幾供,花下古盆盛。往代多人物,先朝益挺生。文莊勛絕大,
恭請望尤清。理學莊渠著,文章太僕名。皇輿當敗績,臣節競垂聲。不是憑靈秀,安能產俊英。
勝區傳自古,美景廢於兵。邱壑原無改,樓台半已傾。名山多奇蹟,卷石且娛情。自少攜尊數,
雖衰振屐輕。林花然驟雨,谷鳥喚新晴。乘此探幽好,兼之眺遠明。桃源窺洞窄,鳳石叩聲鏗。
文筆峰千尺,玉泉井一泓。陽城春水闊,秦柱暮雲橫。村落何皇后,園亭顧阿瑛。高篇東野唱,
古調半山賡。城市雖難隱,岩巒孰與爭。殘陽扶杖送,皓月倚樓迎。林下宜棋局,花間稱酒觥
山形同立馬,人意似懸旌。自笑空飄泊,窮年何所營。

(15)清·陳竺生——登馬鞍山

朗然玉山行,玉山迥絕俗。中潤含粹溫,外朴謝文縟。秋風掃晴翠,凌空造起伏。
取徑陡層巔,路仄步移促。深叢綠幾團,因樹便為屋。我來十日游,朝夕踏山麓。
儼作裴叔則,已是非分福。薜荔者誰子,見示玲瓏玉。買得一卷歸,溫潤若新沐。
自詫兩袖底,居然騰海岳。

相關記載

1、《雲林石譜》(宋·山陰杜綰)
崑山石平江府崑山縣石產土中。多為赤土積漬。既出土,倍費挑剔洗滌。其質磊磈,巉岩透空,無聳拔峰巒勢。扣之無聲。土人唯愛其色潔白,或栽植小木,或種溪蓀於奇巧處,或置立器中,互相貴重以求售。近時,杭州皋亭山後,大山出石,與崑山石無異。

2、《素園石譜》明·林有麟)
崑山石蘇州府崑山縣馬鞍山於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瓏可愛,鑿成山坡,種石菖蒲花樹及小松柏。詢其鄉人,山在縣後一二里許,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石玲瓏,栽菖蒲等物最茂盛,蓋火暖故也。

3、《長物志》(明·文震亨)
崑山石出崑山馬鞍山下,生於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為貴,有雞骨片胡桃塊二種,然亦俗。尚非雅物也。間有高七八尺者。置之古大石盆中亦可。此山皆火石,火氣暖。故栽菖蒲等物於上最茂,惟不可置几案及盆盎中。

4、《論異石》(明·張應文)
崑山石塊愈大,則世愈珍。有雞骨片、胡桃塊二種。惟雞骨片者佳。嘉靖間見一塊,高丈許,方七八尺。下半狀胡桃塊,上半乃雞骨片。色白如玉,玲瓏可愛。雲間一大姓出八十千置之。平生甲觀也……

5、《新增格古要論·異》(明·曹昭)
崑山石出蘇州府崑山縣馬鞍山。此石於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瓏可愛。鑿成山坡。種石菖蒲花樹及小松柏樹。佐近詢其鄉人。山在縣後一二里許。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石玲瓏,好栽菖蒲等物,最佳,茂盛,蓋火暖故也。

6、《博物要覽·志石》(清·谷應泰)
崑山石產蘇州府崑山縣。產土中,為赤泥漬溺倍費洗滌。其石質色瑩白,堍岩透空宛轉,無大塊峰巒者。土人或愛其石色潔白。或種溪蓀於奇巧處,或置之器中,互相貴重以求售。

7、《格致鏡原·石部》(清·陳元龍)
崑山石出崑山縣馬鞍山。此石於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瓏可愛。鑿成山坡。種石菖蒲花樹小松柏樹。山在縣後一二里許。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玲瓏石好栽菖蒲等物。最佳。茂盛。蓋火暖故也。崑山石類刻玉。不過二三尺而止。案頭物也。

縣誌記錄

康熙時期的《崑山縣誌》對昆石的記載實錄如下:

(1) 縣以山名,而縣中之山實馬鞍山,非崑山也。然山產奇石,鑿之復生,鑱而濯之,瑩潔如玉,邑稱玉峰,正不必借勝雲間矣。自唐以來,題詠甚眾。

(2) 山產奇石,玲瓏秀巧,質如玉雪,置之几案間,好事者以為珍玩,號“崑山石”。’按:巧石多生山腹,傍山之人稱山精者,每深入險徑以取之。按凌《志》云:“近年來得石如玉,是馬鞍山可以出玉,當有機、雲其人者出焉。”可見元以前石未之顯也。明季開墾殆盡,邑中科第絕少。今三十年來,上台禁民採石,人文復盛。聞近復有盜鑿者,後之君子所當嚴為立防者也。

註:凌《志》為崑山縣第一部縣誌。宋淳佑十年(1251年),項公澤修《玉峰志》3卷。主纂凌萬頃,邊實協纂。

(3) 玉泉亭:在山巔。顧潛《記》:吾邑名崑山,取諸華亭九峰之一。陸士衡云:“婉孌崑山陰”者是也。自唐割置,山在華亭邑境,而吾邑仍舊名,乃以城中馬鞍山者當之。又以山產異石,堅確瑩潔,因取“崑崙出玉”之說,別名“玉峰”,斯固傅會雲耳。顧自海上至蘇城,夷曠二百里許,惟馬鞍山拔起數千尋。岩壑奇秀,林薄陰藹,含精藏雲,靈潤嘉穀,陟巔南望,九峰皆在幾下,謂非邑之鎮歟?
山故有井,深窈叵測、泉洌而甘,俗傳下通海脈,理或然也。邑人贈南昌同知張府君德行,飲而嘉之,嘗云:“山既玉名矣,泉、山出也,獨非玉乎。”遂呼為“玉泉”,而且以自號焉。

(4) 玲瓏石亭:在山北,知縣楊逢春刻文於內,禁採石者。

(5) 風俗:相傳形家言,謂城中玉帶河不可塞,學宮紅牆不可使民家蔽之,西倉小橋不可用石堍,而山中所產巧石,尤不可過為開鑿,以近事征之頗驗。然邑之科名雖盛,而蓋藏之家,百無一二。又以為山首瘦削,故秀而多貧。邑中士流,多商賈,少門第;多倉庚,少仕者,詞林多,科道少。即四方之賈於昆者,亦書筆多,錢幣少。

(6) 莫子純《重修縣學記》:壯哉,崑山之為縣也,摎結峻絕,白石如玉,沃野墳腴,粳稻油油,控江帶湖,與海通彼,山川孕靈,人物魁殊,則所謂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著於荊國文正公之詠,豈徒殊榮於往號,抑亦延光於將來也。

(7) “春雲出岫”、“秋水橫波”兩石在顧亭林先生鄉賢祠內。

註:昆石“春雲出岫”,“秋水橫波”原為亭林先生祠原物。亭林祠建於清中葉,在玉山書院(今培本國小)舊址,抗戰前遷至亭林園東齋,現為昆石館。

(8) 玲瓏石:本山產,黃沙洞為上,雞骨片次之,葡萄花又次之,為世珍玩。久禁鑿采,今雖重價購求,不可得矣。

神話傳說

馬鞍山和昆石的由來

關於昆石的由來,以及馬鞍山又名玉峰山,一山兩名的來歷,普通的記載是因山勢東峰低而西峰高,中間更低,形成“馬鞍形”,所以稱其馬鞍山。另一種記載是山產奇石,白石如玉,故亦稱玉峰山。但民間的傳說更有趣,即“馬鞍”和“玉石”的形成過程。

傳說,這是孫悟空的傑作。孫悟空被太白金星大仙騙到天宮,當了個管馬的官“弼馬溫”。實際上是被軟禁在天宮的養馬場裡。沒有多久,孫悟空很快得知自己是天宮裡最小的官,不由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揮舞起金箍棒大鬧起天宮來。天上的各路大仙都被孫悟空打得落荒而逃,不知去向,連玉皇大帝也嚇得渾身發抖,鑽到桌底下躲藏起來。孫悟空將天宮鬧得不成樣子,一直打到靈宵殿,殿內神仙都逃之夭夭,空無一人。只見殿堂當中擺著幾桌豐盛的佳筵,那是玉皇大帝準備宴請西天如來佛祖的。孫悟空當時靈機一動就把桌子上的山珍海味、玉液瓊漿,一股腦兒統統裝到自己的乾坤袋裡,高高興興準備帶回花果山給小的們痛飲一番。

孫悟空使了個隱身法,一個筋斗逃出南天門,騰雲駕霧,回花果山去。途中,覺得有點累了,停在雲頭上往下一看,發現東海西岸有座小山,周圍一大片長滿莊稼的平原,山色清翠,雅靜秀麗、他想,很快就要到花果山了,不妨在此打個磕睡,休息片刻再走。因此,就從雲頭上降下來,落到小山上,因為太累,倒下來便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孫晤空一覺醒來,無意中把腳一蹬,由於用力過度,山頓時變得兩頭高中間低、狀如馬鞍。他一看不妙,趕緊翻了個跟頭,準備騰雲回去,但不慎碰到了乾坤袋,頃刻玉液瓊漿滲遍了整座山,於是石頭就變成了潔白的玉石。這種玉石便是昆石,又叫玲瓏石。所以只有崑山這座山才有這種石頭。而馬鞍山、玉峰山的名稱從此產生。

老人峰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崑山半山橋堍有一對老夫妻,擺個豆腐攤過日子。一副牽豆漿的磨子,還是幾十年前,老頭子從馬鞍山搬回來一塊又圓又白的昆石,請石匠師傅鑿成的。一天,有個江西來的覓寶人,看到這副磨子,肯出一千兩銀子來買。這樣一講,老夫妻倆就請江西人喝酒,喝著喝著大家開起玩笑來。江西人一本正經地說:“崑山人全曉得馬鞍山里藏著一對活的玉馬,可就是不曉得怎樣去開山取寶。這磨子的上半爿,就是打開山門的鑰匙。”老頭子點點頭說:“勿稀奇、勿稀奇,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老太婆問江西人:“有了鑰匙,那怎么開法?”江西人說:“每日午時三刻,將上半爿磨子對準西山嘴角一塊大石頭的癟槽槽里撞三記……”江西人作刁,講了一半勿講了。老頭子勿耐煩地說:“別來瞎講、白說的,我里勿相信,你走開吧!”

可是江西人還是不肯走開,不斷地懇求,願意再加五百兩銀子買下這副磨子。可是老夫妻倆打起了小算盤。無論江西人怎樣提價,就是不賣,江西人只好走了。老夫妻倆歡天喜地合計開來,要是真能得到這一對玉馬,哎嗨!老倆口子一下可以成為崑山城裡的大富翁了。於是決定馬上去取寶,雙雙來到馬鞍山西山嘴那塊巨石旁,守到午時三刻,抬起上半爿磨子,朝巨石的癟槽里撞了三記。石門頓時裂開了一道豁口,露出一個又深又寬的山洞來。老夫妻倆又驚又喜,慌忙丟下磨子朝山洞張望。只聽得馬蹄聲從遠到近傳了過來,眼睛一眨,兩匹水晶一樣透明雪白的玉馬,飛一般地奔往外來,逼近老倆口面前,老夫妻倆慌得手忙腳亂,不知怎樣下手。

兩匹玉馬遇見了生人,蹦跳著一聲長鳴,猛一回頭,把洞口的磨盤踢得滾進了石門內。老太婆趕緊跟進去搶磨盤,老頭子剛想跟進去,只聽得“轟”一聲巨響,石門重新關上。老夫妻倆就這樣活活被隔開。老頭子要想搭救老太婆,用頭顱、肩膀沒命地頂撞石門,撞得頭昏眼花,可是再也沒辦法打開石門了。過了幾天,江西人又到崑山來,老頭子一邊哭一邊講出經過。江西人頓頓腳嘆著氣說:“完了,完了。那上半爿磨子是鑰匙,下半爿磨子是頂門柱。打開石門不頂住,石門會很快自動關上的。鑰匙掉進山洞裡,這扇門就永遠沒有辦法打開了。”此以後,兩匹玉馬再也沒有出現過。可憐的孤老頭,天天站立在西山嘴角上,望著天空,日思夜想著關閉在山洞裡的老太婆。老頭子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竟在山頭變成了石頭。人們叫這個山頭為老人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