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莓草

峨眉山莓草

峨眉山莓草:薔薇科、山莓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絹毛,花瓣白色,倒心形,生於風化的岩石縫隙中。布範圍極窄小,僅局限於四川省峨眉山頂。由於植株稀少,個體疏散,花僅2—3朵,生於懸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瀕臨滅絕。

基本信息

簡介

峨眉山莓草

種拉丁名:SibbaldiaomeiensisYüetLi

峨眉山莓草峨眉山莓草

國內分布:產四川(峨眉山)。生岩石縫中,海拔3000米。

海拔:3000

命名來源:[ActaPhytotaxonomicaSinica19(4):5161981]

中國植物志:37:341

英文植物志:9:332

屬中文名:山莓草屬

屬拉丁名:Sibbaldia

亞科中文名:薔薇亞科

亞科拉丁名:ROSOideaePocke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峨眉山莓草是近年來發現的中國特有種,屬於薔薇科山莓草屬,分布範圍極窄小,僅局限於四川省峨眉山頂。

峨眉山莓草甚為特殊,植株全身被白色絹毛,有光澤,葉為掌狀5出複葉,小葉長圓披針形,上半部每邊有1-4個不規則鋸齒,花2--3頂生,直徑1.5厘米,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枚等特點。喜生於風化的岩石縫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由於植株稀少,個體疏散,花僅2—3朵,生於懸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瀕臨滅絕。

形態特徵

峨眉山莓草峨眉山莓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絹毛;主根粗壯,圓柱形,具多數側根;花莖直立,高12—15厘米。基生葉為5出掌狀複葉,連葉柄長3--7厘米;小葉無柄,兩側2枚小葉較小,披針形,全緣或有1--3齒,中間3枚小葉較大,長圓狀披針形,上半部每邊有1-4不規則鋸齒;莖生葉單1,退化成苞片狀;基生葉的托葉膜質,褐色;莖生葉的托葉草質,卵狀披針形。花2—3朵,頂生,直徑約1.5厘米;萼片三角狀卵形,頂端漸尖,全緣;副萼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全緣,與萼片近等長;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花柱近頂生,柱頭不擴大,心皮5--10,各有胚珠1,成熟時變為瘦果。

產地分布

產四川(峨眉山)。生岩石縫中,海拔3000米。

本種提示

本種甚為特殊,植株全身被白色絹毛,有光澤,葉為掌狀5出複葉,小葉長圓披針形,上半部每邊有1—4個不規則鋸齒,花2--3頂生,直徑1.5厘米,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枚等特點,易與本屬其他種相區別。

生長特性

分布區海拔較高,積雪時間很長,往往可以持續到翌年5--6月,冬季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雨量較豐富,空氣濕潤,多霧。喜生於風化的岩石縫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

峨眉山莓草峨眉山莓草

保護價值

峨眉山莓草是分布極其狹小、生境極為特殊的宿根草本,全株被白色絹毛,有光澤,葉為掌狀5出複葉,花僅2—3朵,形態較為特殊,對進一步研究屬內的親緣關係和地理分布以及保存種質資源均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保護措施

分布區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將峨眉山莓草列為重點保護對象,並採種育苗、引種栽培,還可適當挖掘少量活個體,進行移栽保存。

栽培要點

應注意調查本種原產地的生長環境、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及生長習性和繁殖生物學特性,進行引種和人工育苗繁殖試驗。

薔薇科·山莓草屬植物

山莓草屬(Sibbaldia L. ),薔薇科,約20種,分布於喜馬拉雅一帶,我國有16種,產西部和西南部。草本;葉為指狀3-5小葉或羽狀複葉,先端通常3齒裂;花常單性,單生或排成短聚傘花序;雄蕊少數,4、5、8或10枚,與花瓣互生;心皮5-20,各有胚珠1顆,成熟時變為一瘦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