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機器局

山東機器局

山東機器局由山東巡撫丁寶幀創辦。丁寶幀為開辦機器局製造軍火,考慮已久,但未找到適當的主管局務人員。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奏請咨調廣東溫子紹到山東,溫未到職;1874年奏請調道員張蔭桓籌劃建局,亦末成事;1875年5月(光緒元年四月),咨調江南製造局徐建寅到山東。

簡介

創始人創始人

山東機器局由山東巡撫丁寶幀創辦。丁寶幀為開辦機器局製造軍火,考慮已久,但未找到適當的主管局務人員。1872年(同治十一年),曾奏請咨調廣東溫子紹到山東,溫未到職;1874年奏請調道員張蔭桓籌劃建局,亦末成事;1875年5月(光緒元年四月),咨調江南製造局徐建寅到山東。
徐建寅到山東後,丁寶幀令其總理局務,並派道員薛福辰為會辦。1875年10月29日,丁寶幀奏明朝廷,設山東機器局於濟南城外濼口。當月,徐建寅在濼口購買民地300餘畝,動工興建廠房,並赴上海向美國蒲思公司訂購機器設備。1876年10月,建成機器廠、生鐵廠、熟鐵廠、木樣房、畫圖房、物料庫、文案廳、工匠住房以及製藥廠的提硝、蒸硫、福炭、碾藥、壓藥、成粒、光藥、供藥、裝箱等廠房,陸續安裝設備。12月,開工試生產,製成黑色火藥,1877年正式開工生產。又在章丘縣、長山縣購買煤井,開井採煤,解決燃料來源。

相關

山東機器局投產後,主要製造黑色火藥,並造鉛丸和銅帽等產品。丁寶幀在創辦機器局中,“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機器設備雖購自外國,生產方式亦吸取洋法,但不使用洋匠,而依靠徐建寅等一批中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廠房,安裝機器和組織生產。1876年,丁寶幀了解到湖南候選通判曾昭吉,通曉機器製造,令他仿造英式馬梯尼亨利槍,不到兩個月,造出121支,在射程和靈巧輕便方面與英式相同,靶勁優於英式馬梯尼亨利槍。當年11月,丁寶幀上奏朝廷,升任曾昭台為同知。
1879年,清廷根據奏議曾考慮停辦山東機器局,將經費移治黃河。經巡撫周恆棋奏明,機器局支用經費有限,登榮水師,煙臺練兵,全由該局供給火藥,才免於停辦。機器局設文案、錢糧、物料、機器廠、火藥廠、煤井委員和工程委員,有員工300餘人,加上章丘、長山礦井採煤工役,全局有員工400餘人。熟悉製造技術的工匠,多在浙江、直隸招用,藝徒工役等在當地啟用。生產、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參照江南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制訂。1883年添造部分槍彈機器,1884年起,陸續出品林明敦、哈其開斯、毛瑟等後膛槍彈。1888年至1896年,還出品後膛炮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山東沿海軍務緊急,為加緊趕造軍火,巡撫李秉衡對機器局進行擴充,添造機器,加蓋廠房,員工兵夫增加到近千人。1895年,各種槍彈月產達10萬發,並試製成功後膛抬槍,定名堅利遠抬槍,此槍具有毛瑟槍和哈乞開斯槍的優點,射程可達2000公尺。
1897年,向德國購進既能製造抬槍又能兼造毛瑟槍的機器60餘部、各種配件和工具170多種,建起了新式槍廠、槍彈廠、熟鐵廣、軋鋼廠、化鋼廠,建築形式和布局,全按西式建造,使機器局規模擴大。還在機器局西南的無影山建成火藥庫房30座,可儲存火藥18萬公斤。1904年和1905年,向德商瑞記洋行購進7.9毫米槍彈機53部及全副修理器具,製造新式槍彈,日產6000—7000發。
山東機器局從1876年至1907年的32年間,製成黑色火藥238.3萬公斤、各式後膛槍彈2279.8萬發、各式後膛炮彈23萬餘發、各式後膛槍1489支,修配各式後膛槍6.34萬支。其中1901年至1992年黑色火藥平均年產16.4萬公斤,1905年至1907年各種後膛槍彈平均年產174.32萬發。馬梯尼亨利、堅利遠等後膛槍雖試製成功,但末大量生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