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學院

山東工學院

山東工學院現為山東大學重要組成部分。1983年9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山東工學院更名為山東工業大學。2000年7月22日,國家教育部批准;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三校合組新的山東大學。山東工學院成立後,科研工作有了長足的進展。1949年夏,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省內的6所性質相同、學科相近、具有一定的辦學水平、師資生源兼備的工科類中等專業學校華東交通專科學校、華東交專徐州分校、華東高級工業學校、山東省人民政府生產部工業學校、生產部青島高級工業學校、華東財辦工礦部濟南工業學校全部系科師資設備等合併,組建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史略1949——2000.7

山東工業大學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建的,成立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是一所已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的山東省重點綜合性工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在共和國的懷抱中,在齊魯大地上勝利地走過了51年的光輝歷程。

山東工學院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時期(1949——1951)

學校史略

工業專科時期

(1949——1951)

山東工學院山東工學院

1

949年夏,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省內的6所性質相同、學科相近、具有一定的辦學水平、師資生源兼備的工科類中等專業學校華東交通專科學校、華東交專徐州分校、華東高級工業學校、山東省人民政府生產部工業學校、生產部青島高級工業學校、華東財辦工礦部濟南工業學校全部系科師資設備等合併,組建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49年11月1日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正式成立,總校部設在濟南,濰坊、青島各設分校。濟南設電機工程系和自動車系,青島設土木、紡織2個高工科,在濰坊設機械、套用化學2個系科。張協和擔任校長兼黨組負責人。

中等專業學校合併

1949年夏,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省內的6所性質相同、學科相近、具有一定的辦學水平、師資生源兼備的工科類中等專業學校華東交通專科學校、華東交專徐州分校、華東高級工業學校、山東省人民政府生產部工業學校、生產部青島高級工業學校、華東財辦工礦部濟南工業學校全部系科師資設備等合併,組建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49年11月1日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正式成立,總校部設在濟南,濰坊、青島各設分校。濟南設電機工程系和自動車系,青島設土木、紡織2個高工科,在濰坊設機械、套用化學2個系科。張協和擔任校長兼黨組負責人。

山東工專成立

山東工專成立後,校部機關設定:總校設有秘書室、會計室、編譯室、工程大隊、生產管理委員會和其他委員會,各分校設教務處、總務處、會計室、生產管理委員會及各種委員會,學校下設6個系科,計有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自動車工程系、土木高工科、紡織高工科、套用化學高工科。1950年3月,濰校套用化學科改為化學工程系,8月,青校紡織科改為紡織工程系,經過調整,全校共設有電機工程、自動車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和土木工程6個系。

初期學校建設

時值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極度困難,各項經費異常拮据,學校建設只能處處因陋就簡,自力更生。當時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學校享受供給制待遇,每餐主食是玉米、小米、豆面混合做成的窩頭,除重大節日外,一律吃青菜,絕無肉食;住的是木板搭成的通鋪,門窗殘缺不全。1949年冬天,天氣異常寒冷,濟南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0℃,而此時學生宿舍狀況並未能改善。學校圍牆尚未全部建起,學生宿舍門窗不整,校園時有狼群出現,夜間更甚。為了安全學校成立護衛隊,師生志願參加,輪班夜間巡邏,直到圍牆全部完工。儘管如此困難,環境如此艱苦,全體師生毫無怨言,他們把參加勞動建校視為分內之事,並為自己成為創業者中的一員感到莫大光榮。每到課餘飯後,自發組織的勞動大軍就出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建教室、宿舍所用的城磚都是師生們從4華里以外的舊城南門用手搬肩扛運回來的,學校成立後所建的學生宿舍,用的磚、石大部分是城牆碉堡用料。學生不僅積極參加運料勞動,而且參與製作磚坯,建教學1號、2號樓所需的紅磚,多是學生自己製作的。

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

1950年6月1日-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成就是:1.確立了高等教育的方針、任務;2.通過了高等學校暫行規程、課程改革的原則及領導關係的決定;3.奠定了高等教育界的初步團結基礎。張協和校長

參加了本次會議。

貫徹會議精神

為貫徹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精神,7月25日,山東工專第一次教學會議在濟南總校召開,會議就學校的建設方針、任務、實施步驟與方案、師資培養、課程改革、教學工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地討論和研究,會議指出,黨的教育方針就是山東工專的辦學方針,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的、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教育”,“工專的任務是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高度文化水平並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會議強調要“克服教條主義和狹隘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偏向”、“學校要向工農開門”。

水災赴前線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水災,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遭受到巨大損失。華東軍政委員會指示,調山東工專土木系一級甲、乙兩班立即開赴治淮前線。10月14日,土木系兩個班師生總計79人攜帶測量儀器乘火車抵達南京,參加集中學習後,分赴受災最重的宿縣專區(今宿州市)、阜陽專區(今阜陽市)。冬季治淮,主要工作是復堤、清淤、疏浚及乾渠、湖沼堤壩的培修。在工地上,山東工專學生既當施工員、技術員,又當教員、宣傳員,大部分同學兼任工務股長,率領近萬名民工。1950年冬天,華北酷寒,大雪封河,施工難度極大,同學們住的是茅庵,吃的是大灶一伙食(和民工同等待遇,一般是窩頭、稀飯、鹹菜),條件異常艱苦。當時,淮河流域尚有殘匪活動,未鎮壓的反動勢力也借大災之年蠢蠢欲動,伺機破壞。儘管條件如此惡劣,工作如此繁重,但是山東工專學生表現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特殊品質。1951年7月,治淮工作勝利結束。山東工專被治淮領導機關授予“治淮先鋒”錦旗一面,許多學生榮立一等功、二等功。政務院鑒於他們在治淮中的突出表現,專門指示把這批學生畢業分配到淮河沿線工作。當時,學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志願。1950年7月,工專高工部第一屆畢業生共54人,為了國家需要和國家大局,全部愉快地接受到東北工作的分配任務,將自己的知識和青春獻給了邊疆的建設事業。抗美援朝期間,全體學生回響黨中央號召,踴躍報名參軍,參加節約捐獻活動。

山東工學院時期

(1951——1983)

山東工學院山東工學院

為加速學校發展,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1950年1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山東工專改名為山

東工學院,1951年6月1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魯(51)字第326號令:“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指示,決定將山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改為山東工學院,並經本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本府工業廳馮平廳長任工學院院長,張協和任副院長”。學校改為山東工學院時領導關係為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委託山東省文教廳、工業廳代管。學校設有黨組,張協和任黨組書記。

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

1956年5月19日,中國共產黨山東工學院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出席大會的57名代表,代表全校428名師生黨員。會上丁宗岳代表上一屆黨委作了《為堅決貫徹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向科學進軍而奮鬥》的報告。這次大會始終貫穿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檢查了建校以來在貫徹中央知識分子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批判和揭露了學校黨記憶體在的問題及個別黨委委員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缺點錯誤。大會活躍了黨內民主生活,增強了黨的團結,健全了黨的民主制度,為加強黨的領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更好的貫徹黨的決議提供了組織保證。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黨的工作領導集體,經上級批准,丁宗岳擔任本屆黨委會書記,王鐵生、向旭為副書記。 1959年8月26日,山東工學院第二次黨代會召開,丁宗岳當選為新一屆黨委書記,孔真、侯淑平當選為副書記。在黨建方面,1951年全校只有1個黨支部,40名黨員,1959年全校有4個黨總支,42個黨支部,黨員人數達到472名。全校教職工797人,其中教師286人,在校學生達3309人。1951年到1959年已畢業學生2435名,共完成科研項目218個,科研論文128篇,讀書報告80餘篇,校園占地面積344322平方米,建築面積86161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61600冊。

專業

1959年初機械、金屬工藝、電機3個系專業達到15個。1959年底又新增4個系、17個專業,原機械製造系與金屬工藝系合併為第一機械系,新增第二機械系、無線電電子學系、數學力學系、理化系,這樣學校設有6個系32個專業。

進展

山東工學院成立後,科研工作有了長足的進展。1954年6月3日,學校第10次院務委員會通過了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決定,科研工作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從1951年到1955年,共完成科研項目16個, 1956年,共完成科研項目15個。教務長劉先志為某廠設計的“發汽收熱器”為該廠解決了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他的《液下周期激勵所引起的波浪形狀》一文被蘇聯《機械力學》雜誌轉載。為加強對學校科研工作的領導,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1956年4月17日,學校科學研究部成立。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向社會及時宣傳推廣學校的科研成果,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10月,《山東工學院學報》創刊發行。1958年9月,研製成功一台400周交流計算台、一台C610-山工型無級變速車床和陀螺儀。10月18日試製成功我省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數字計算機、模擬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工具機等成果達到先進水平。11月,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機械動力、自動化、力學3個研究所在山工成立。

重歸山東省領導

1958年山東工學院重歸山東省領導。1961年山工調整為5個系20個專業,這5個系分別是第一機械系、第二機械系、電機系、無線電系、數理系。從1962年,學校下馬了精密儀器、電真空技術、無線電部件與材料、套用物理、套用化學和計算數學6個專業,停辦汽車拖拉機、工程力學專業,焊接工藝設備專業暫不招生。最後全校保留11個專業,即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內燃機、熱能動力裝置、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電機電器、工業企業電氣化、無線電技術、焊接工藝及設備、熱處理、鑄造、鍛壓。

改設基礎教學部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發布、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 根據《高校六十條》的有關規定,學校領導體制由以前的“黨委領導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改為“黨委領導下的院長為首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1963年9月9日,原濟南工學院的“農田水利工程系”正式調入山工,改名為“水利工程系”,同時調入教職工50人。11月,學校撤銷數理系,改設基礎教學部。

無政府狀態

學校於1965年暑期首次招收研究生4名,擔任研究生導師的是艾興、孟繁傑、侯博淵,“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招收研究生。學校歷來重視學生自立能力的培養和艱苦樸素、紮實勤奮作風的養成,自學校誕生以來,廣大青年學生一直在學校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建校之初,還是60年代,從一號至七號教學樓到游泳池、北校門的施工工地上,都有他們辛勤勞動的身影。學校的學生工作曾得到郭沫若、錢學森等科學家的關懷,他們先後致信院刊編輯部,參加同學們關於“今天的大學生應當做什麼”的討論,提出了對政治與業務、紅與專關係的看法。這次大討論由山東工學院在校生髮起,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產生了很大影響。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在中國發生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高等學校作為重災區,遭受到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各造反組織之間的派性鬥爭幾乎不斷,整個學校完全處於一種無政府狀態。

“文革”結束以後,學校的領導機構、系科組織、專業設定隨著形勢變化進行了相應的調整。1978年3月20日,經省文委批准,撤銷學校政治部、教革部、後勤部,重設黨委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人事處、教務處、科研處、生產處、保衛處、總務處、院工會。民盟、九三學社相繼恢復組織活動。《山東工學院學報》、《山東工學院院刊》相繼復刊出版。

恢復基礎課

1977年11月,學校恢復基礎課教學部和各系教研室。1978年3月,第一、第二、第三機械系重新合併為第一機械系、第二機械系。1978年9月,學校增設機械設計、計算機、繼電保護、數學4個專業。1978年冶金系停辦,1983年8月恢復水利工程系。1983年9月,增設家用電器和工業熱能利用專業。1983年,學校14個學科招收了碩士研究生,其中6個學科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1978年,全校有36項科研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寫出學術論文58篇。這一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研製的半導體繼電保護裝置、稀土高鋁耐熱鑄鐵、電子束曝光機、短波終端機4項成果獲獎,劉先志教授、馬長貴副教授被評為先進個人。在1979年省科研成果授獎大會上,學校有20項科研成果獲獎。1980—1981年全校14項科研成果通過鑑定,其中2 項達到或接近當時國際水平,9項達到國內水平,3項填補省內空白,有13個科研項目獲省級一、二、三等獎。1982年,有8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14篇論文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1983年有34項科研成果獲得各級獎勵。

1981年3月,學校被省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院校,9月,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被確定為省屬高校重點專業,11月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機械製造、機械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工程熱物理、內燃機、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6個專業學科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2月,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之一。

大學建設時期

調整工作思路

1983年9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山東工學院改名為山東工業大學,從此,山工發展史又掀開新的一頁。1984年1月18日,山東省委批准郭興和任山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3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任命夏天赳為山東工業大學校長。

1984年山東工業大學被山東省確定為改革試點單位,學校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結合實際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明確提出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指導思想和逐步建成一個培養本科生為主,研究生、專科生多層次的,以機電類為主土、化、計算機多學科的,以工為主理、工、管理多門類的,站在若干學科前沿具有相當科研水平的綜合性工業大學的奮鬥目標。1984年學校取得系處級幹部任免使用權和講師、副教授及相當技術職稱的人事審批權。1986年12月30日,學校隆重舉行教師職務聘任大會,42名教授、238名副教授、372名講師、296名助教接到聘書,這是學校第一次向教師頒發聘書。校部機關中校長辦公室與黨委辦公室分開,組織部、人事處各負其責,組織部分管科級以上幹部,人事處分管教授、副教授、講師、一般幹部和工人,生產處與機械廠合署辦公,成立物資設備處和教學科技服務部。1989年底,全校共有31個處系級單位,校機關處級單位19個。

為了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適應山東省經濟飛速發展的形勢,1985年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工程熱物理、內燃機、工業自動化、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機械製造等學科招收研究生班。1986年7月28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准學校機械製造專業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艾興教授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並於1987年開始招生。此外,機械製造、機械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工程熱物理、內燃機、工業自動化、固體力學、鑄造、壓力加工、電機等11個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3月,學校增設水利水電工程建築、電氣技術、機械製造3個本科專業,並於當年招生。1984年8月21日,全校設10個系(部),除原有的第一機械工程系、第二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和基礎課教學部以外,增設動力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水利工程系。1985年,增設無機化工、化工設備與機械2個本科專業。1986年2月,增設科技英語、套用電子技術、計算機軟體本科專業。學校的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金屬材料及熱處理3個學科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專業,給予重點扶持。1985年9月成立馬列主義理論教學部。1987年,恢復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同時,第一機械工程系改稱機械工程系,第二機械工程系改稱材料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改稱自動化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改稱水利及土建工程系。到1989年12月,全校設有11個系(部)32個專業,在校生已接近7000人。

山東工學院山東工學院

校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基礎設施緊張的矛盾也凸顯出來,僅僅1984年和1985年兩次擴招,使在校生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學生數量劇增給學校帶來了巨大壓力。當時,無論師資力量、實驗條件、教室宿舍食堂、體育場所、圖書館以及其他辦學條件,遠不具備容納在校生6000人的能力,而這次擴招僅僅是現有人員、設備的最大限度的挖潛。當時校舍特別是教工宿舍緊張的矛盾較為突出,這些問題不儘快解決,將嚴重製約學校的發展。為儘快解決基本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困難,促進學校的快速發展,經多方面爭取,山東省政府先後批准了一些基建項目。從1983年到1989年底,校舍建築面積增加了近14萬平方米,幾乎相當於重建了一所山東工學院。

發展迅速

1983年以來,學校實驗室建設發展迅速,到1989年,學校建有63個實驗室,實驗用房面積29257平方米,實驗技術人員327人,全校實驗教學開出率達到93%。1984年以來,學校從各方面爭取資金1200多萬元,更新、配備了大批先進的實驗設備,另外爭取世界銀行貸款220萬美元,專用於實驗室建設,到1989年,各類實驗儀器設備增加到2180台(件),設備原值總計4190 萬元。1991年1月13日,學校4個學科、3個實驗室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4個重點學科分別是:機械製造、鑄造、內燃機、工業自動化。3個重點實驗室分別是:材料工程實驗室、電力系統動態模擬與數字仿真實驗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室。

1991年9月12日,原電子計算機系調整為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工程系,原基礎部的半導體物理及器件專業調入電子工程系。1993年2月28日,數理系、外語系成立,基礎課教學部撤銷。 1994年5月15日,專科起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面向全省恢復招生,同年8月10日,國家教委批准學校增設通信工程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套用數學專業改為計算數學及套用軟體專業,省教委批准學校增設製冷與冷藏技術、汽車製造與維修、供用電技術、城鎮建設、文秘和國際貿易等6個專科專業,並於當年招生。10月29日,機械工程系改名為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工程系改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力工程系改名為電力工程學院。1995年8月10日,增設環境工程、技術經濟、高分子材料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增設檢測技術與套用專科專業。1996年8月10日,增設工業設計和國際企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1998年8月,增設會計學本科專業。工業設計專業開始招收藝術類考生,截止到1998年9月,學校共有43個專業。1998年底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專業目錄,將原有43個老專業改造為23個寬口徑新專業,並新建4個專業,新增輔修專業23個,新開必修課和選修課100餘門。1999年又對部分專業、學科和院系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管理學院、土建與水利工程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至此,學校逐步形成了文、理、工、管4大門類的綜合性大學辦學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