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垂體

尾垂體是指在硬骨魚類脊髓末端(終枝前)形成的一種神經垂體,也稱神經性脊髓垂體。

尾垂體

正文

魚類尾部脊髓下方的一個神經內分泌結構,其形態及功能都同哺乳動物的神經垂體相似。許多真骨魚都有這種結構,只是大小不一,例如,鰻鱺的尾垂體比鯉魚的小。而飛魚的尾垂體卻比鯉魚的大,灰鯔魚的更大。組織學上,這個結構與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後葉(神經垂體)都是神經內分泌器官。在這些魚的尾部脊髓內有神經分泌細胞,它們的軸突延伸到尾垂體,將其分泌物轉送到尾垂體,再由此釋放入血。
從進化上看,板鰓魚的尾段脊髓內有許多分散的神經分泌細胞。這些細胞比一般的神經元約大20倍,內含神經分泌顆粒。
尾垂體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資料表明,它的分泌物與離子調節和滲透壓的調節有關。生理功能還不十分清楚。當魚處於不同的滲透壓環境中時,可引起尾垂體組織學上的變化;切除尾垂體後,魚對淡水和海水的適應能力都降低,這說明尾垂體與滲透壓調節有關。例如,切除非洲鯽魚(又名越南或莫三比克羅非魚)和刺魚的尾垂體後,再把它們由淡水放養到海水中時,則死亡率大增,但不是所有的魚都如此,可能其中有些魚的尾垂體再生能力很強。
向泥鰍腹腔內注射一次高濃度氯化鈉溶液,可引起尾段脊髓內的神經分泌細胞出現暫時的過度分泌,反覆注射時,可使這些細胞形成空泡,從而完全喪失分泌活動。當把非洲鯽魚從淡水移到海水中放養,也可以看到尾垂體的神經分泌物被消耗殆盡。
從真骨魚的尾垂體內分離出一些具有生物學活性的物質,這些物質屬於多肽或蛋白質,分別叫做尾緊張素Ⅰ、Ⅱ、Ⅲ、Ⅳ。尾緊張素Ⅰ能使大鼠的血壓降低。尾緊張素Ⅱ能使鮭膀胱的平滑肌收縮,並使鰻鱺的血壓升高,尿量增加,尾緊張素Ⅲ能促進金魚的鰓吸收鈉,尾緊張素Ⅳ能促進蟾蜍膀胱的吸水力,但很難說這些作用是生理功能還是藥理作用。因此,尾垂體的真正功能的闡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