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達摩十八羅漢手

少林達摩十八羅漢手

少林達摩十八羅漢手,少林寺的一種拳法,用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由達摩祖師創立。

少林十八羅漢潘國靜
梁時達摩禪師由北南來時,居於此寺。見徒從日眾,類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憊,每一說法入座,則徒眾即有錯鈍不振者。於是達摩師及訓示徒眾曰:佛法雖外乎軀殼,然不了解此性終不能先令靈魂與軀殼相離,是欲見性,必先強身,蓋軀殼強,而後靈魂易悟也。果皆如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團,睡魔侵擾,則明心見性之功俟諸何日?吉今為諸生立一強身術,每日晨光熹為微,同起而習之,必當日進而有功也。於是乃為徒眾示一練習法,其前後左右共不過十八手而已。其法先排步直立,呼濁吸清,掙腰鼓肘,凝神聽氣,正體努目,此為入手內功。然後演朝天直舉法。系以手趄上伸興,氣貫三焦,左上則右下,兩掌則平,掌心相印,名為朝天踏地,此為二手。曰排山運掌法。上式演比,即將足排開距離尺余,用柳葉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後,次第推運,仍須力貫掌心,氣發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勢,此為四手。曰黑虎伸腰法。前式演比,收足正立,再開短馬,兩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馬變高馬,從低漸高,必須以腰用力,兩手齊出,且伸滿時,兩掌心與後足心,更須相印。如是左右前後,起落伸推,久則腰部堅強,收功甚速。此為四手。曰鷹翼舒展法。伸推畢,收馬排足,略事休息,於是再吸氣一口,下貫丹田,用手緊點腿部,運腋力由下漸起,以平肩為度,如鷹翼,且兩手起時,足跟隨起,落則隨落,腰須硬實,足尖得力,兩手起時,隱覺氣貫胸,肱漲指熱,方為得益。此為一手。曰揖肘色胸法。此法先排正兩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進一步,以陽掌平排揖下,至膝為止,先曲掌,後變平掌,收轉時,以掌漸次作鉤曲勢,緊點至胸,腰稍向後翻,使氣注丹田,力鼓兩肘拐,但揖下時,身須低伏,後足跟不可離地,此為氣功之手,河南西江兩派及川黔楚等處之拳技家,多依此練習,亦少林之衣缽也。此為一手。曰挽弓開隔法。此與八段錦中左右開弓似身雕正復相類,練習時,可依騎乘射球之式,腰須後翻,一字地盆,即為合法,此為一手。曰金豹露爪法。以上均系掌式,此乃變為豹拳式,豹拳式各指之前中二節,作鉤勒形,大節與掌背平齊,拇指亦作曲形緊貼掌邊,練時如左手攔護,則用右手作豹爪拳,盡力衝出,兩手循環練習,必須開聲吐氣,氣吐之時,必須與拳發之力相應,兩足仍作半馬,用力與前無異,此為一手。曰腿力跌盪法。以上皆為手法,此為足法,其法有四,如足尖直踢,此種踢法,發足須低,高則無力而有流弊。如橫腿掃踢,此種踢法,足面凹部用力,其勢如掃,身須偏側,收腿宜速,又如長腿高舉,此種腿法,不可輕施,因發踢過高,身多虛空,須練習精純出落如風,始免意外。演練時,左右前後習之,必須力貫足尖為要。又如鉤腿盤旋,此法,腳尖由外向內鉤盤,練時兩足如畫大圓圈,身法仍以半馬為宜,以上稱為四法。
合共前後成十八法,又名十八羅漢手,此達摩師之開宗手法也。當時第為強筋壯骨之用。至達摩師圓寂,徒眾星散,幾絕衣缽。
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
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
釋延武:俗名:潘國靜,浙江省溫州永嘉人,政協委員,少林寺十八羅漢之一,正宗少林寺曹洞宗三十四代功夫傳人,是中國少林武術派系的代表人物,少林武術八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