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雲山記

小雲山記

湘西之山,自耶姜並湘以東[1],其複數十[2];以北至於大雲[3]。大雲之山遂東,其陵乘十數[4],因而曼衍[5],以至於蒸、湘之交[6]。大雲之北麓有溪焉,並山而東[7],以匯於蒸。未為溪之麓,支之稚者[8],北又東,其復十數,皆漸伏而為曼衍。登小雲,復者皆復,而曼衍盡見,為方八十里,以至於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盡晉寧之洋山[9];西南盡祁之岳侯題名[10];東盡耒之武侯之祠[11],東北盡炎帝之陵,陵酃也[12];北迤東盡攸之燕子巢[13]。

基本信息

【名稱】《小雲山記》

【年代】 清初

【作者】 王夫之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小雲山記

天宇澄清,平煙冪野4],飛禽重影,虹雨明滅,皆迎目授朗於曼衍之中。其北則南嶽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則蒼,春則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雲之觀止矣。春之雲,有半起而為輪囷[15],有叢岫如雪而獻其孤黛[16]。夏之雨,有亘白[17],有漩澓[18],有孤裊[19],有隙日旁射,耀其晶瑩。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遠之所終。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萬頃,有夕燈爍素[20],懸於泱莽[21]。山之觀,奚止也?

小雲之高,視大雲不十之一也。大雲之高,視岳不三十之一也[22]。豈啻大雲[23],岳之視所能度越此者[24],唯祝融焉[25],他則無小雲若。蓋小雲者,當湘西群山之東,得大雲之委[26],而臨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觀之尤者,逮乎小雲而盡。

系乎大雲而小者,大雲龐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養生之術於大雲 ,而以小云為別館[27],故小之。”雖然,盡湘以西,終無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28],皆高柯叢樾[29],陰森蔥蒨[30]。陟山之巔,則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觀者之極目。養生者去[31],僧或廬之[32]。廬下蒔雜花[33],四時縈砌[34]。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35],嗣後歲一登之,不倦。友人劉近魯,居其下,有高閣藏書六千餘卷,導予游者。

作品注釋

[1]耶姜:也作“邪姜”,即大雲山,又名白雲山,為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湘:指湘江。

[2]復:指重重疊疊的一個又一個山嶺。

[3]至於大云:謂到大雲山為止,再北就沒有高山了。

[4]陵乘:指高度超越大雲山的。

[5]曼衍:連綿不絕。

[6]蒸、湘之交:蒸水為湘水支流,至衡陽入湘江。其交即在衡陽市石鼓。

[7]並山:沿著山腳。

[8]支:支流。稚:指小水。

[9]晉寧:古縣名,在今湖南資興市。晉時曾稱晉寧。

[10]祁:古縣名,故治在今湖南祁陽東南。岳侯:岳飛。

[11]耒:古縣名,在今湖南耒陽。武侯:諸葛亮。

[12]陵酃(líng):炎帝陵地酃縣(今湖南)。

[13]攸:攸縣,在今湖南省。燕子巢:即燕子山。山有燕子岩,岩有燕子洞。

[14]平煙:謂廣闊的雲霧。冪(mì):籠罩。

[15]輪囷:盤曲有樣子。

[16]岫(xiù):峰巒。獻:顯露。黛:青黑色。這裡謂高出雲間的少數山巒呈現青黑色。

[17亘白:連著一片白色。

[18]漩澓(fù):水流迴旋。這裡形容雨被大風所卷,迴旋降落。

[19]孤裊:孤零零的裊裊細雨。

[20]爍素:閃爍地照在潔白的生絹上。

[21]泱(yāng)莽:無限的空間。這裡指天空。

[22]岳:這裡指南嶽衡山。

[23]豈啻(chì):豈但,不僅。

[24]度越:估計能超過的。

[25]祝融:祝融峰,為衡山主峰之一。

[26]委:委任,派遣。

[27]別館:客館。

[28]脰(dòu):頸,脖子。喻半山以上。

[29]高柯:高大的樹枝。樾(yuè):樹蔭。

[30]蔥蒨(qiàn):形容樹色青綠。

[31]養生者:指上文所說的道士。

[32]廬:居住,寄居。

[32]蒔(shì):栽種。

[34]砌:台階。

[35]甲辰:指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

作品簡析

這篇文章選自《王船山詩文集·姜齋文集》卷二。這是一篇遊記,但卻不是某一次的記游,而是綜合性的、概括性的,而且是鳥瞰式的記游,在遊記中別有特色。小雲山在湖南邵陽市東南,衡陽、祁陽之間,大雲山在東邊,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不過作者四十六歲始去遊覽,就被它的美景所吸引,以後就每年去一次了。文中極寫小雲山之美,美在可以觀賞湘西山水全貌,美在春雲、夏雨、秋月、冬雪之變化無窮。作者或記敘、或描寫、或議論,寫來得心應手,堪為遊記佳作。

作者簡介

王夫之像 王夫之像

王夫之

(1619—1692)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夕堂、檮杌外史等,學者又稱為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公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中舉人。次年,張獻忠曾邀他參加農民起義軍,他拒絕了。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不斷往南推進,他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敗,逃到廣東肇慶,效力於南明桂王政權,對桂王政權里許多人結黨爭權深表不滿。不久,他見大勢已去,辭職還鄉,長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瑤山區,隱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四十年。王夫之與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並稱為清初四大家。著作現存《船山遺書》288卷,今嶽麓書社出版有《船山全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