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鵝掌柴

小葉鵝掌柴

本種的顯著特點是圓錐花序短小,密生鏽紅色星狀絨毛,小葉片窄小。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小葉鵝掌柴
種拉丁名:ScheffleraparvifoliolataTsengetHoo
科中文名:五加科
科拉丁名:Araliaceae
屬中文名:鵝掌柴屬
屬拉丁名:Schefflera
國內分布:產雲南東南部。
海拔:1300-1500
命名來源:[ActaPhytotax.Sin.Additam.1:136.1965]
【藥名】:小葉鵝掌柴
【拼音】:XIAOYEEZHANGCHAI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小葉鵝掌柴的全草。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血止痛。
【主治】:用治風濕麻木,跌打損傷,吐血、便血、血虛等證。
【性味歸經】:辛,溫。肝、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別名】:七葉蓮(元江哈尼族藥)、尼的那雄(雲南哈尼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東南部。
【拉丁名】:小葉鵝掌柴scheffleraparvifllolataTsengetHoo
【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文獻來源

Schefflera parvifoliolata Tseng & Hoo(1965).

形態描述

灌木,高約5米;小枝粗壯,圓柱形,褐紫色,幼時被銹色星狀絨毛,後漸脫落。葉有小葉6—10,葉柄圓柱形,長9—19厘米,近於無毛,小葉革質,不等大,線狀長圓形,長3—11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或先端有疏離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銹色星狀絨毛,中肋在上面微隆起,在下面隆起,側脈10,在兩面隆起,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4厘米,幾無毛。圓錐花序疏散頂生,長約15厘米,密被紅銹色星狀絨毛,分枝長5—6厘米;傘形花序有花25—40,在分枝上成總狀花序排列;小花梗長4—8毫米,密被銹色星狀絨毛;苞片三角形,長約6毫米;小苞片線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均被絨毛;倒圓錐狀,密被銹色絨毛,具5齒裂,裂片寬三角形。長約2毫米;花瓣5,三角形至三角狀卵形,長約3毫米,被毛;雄蕊5,與花瓣近等長;子房5室,有時4室,花柱合生成住狀,長0.8毫米,花盤凸起。果長圓形,長約3毫米(未熟),密被褐紅銹色絨毛,花柱長約2毫米,柱頭頭狀,消失的5裂。花期10—11月。

分布及生境

產雲南東南部(麻栗坡), 生於海拔1300—1500米的石山灌叢中。模式標本采於麻栗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